为何子女多的家庭,更容易在父母养老上推诿?不单是一碗水未端平

2019-08-09   龙宝育儿

记得80岁的姥姥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话,人在年轻时吃苦不叫吃苦,要是年轻没吃苦,轮到晚年去吃苦,那才真的是命苦,那时候不懂,现在生了孩子,却慢慢品味出点道理,人在年轻时不求人,有力气有能力,吃点苦不怕啥,可是老了没有能力的时候,只能是期待着老有所依,人到古稀,孩子们却冷漠相对,老人承受着孤独的晚年时光,干啥还要靠自己,那才是真的凄凉和绝望。

妈妈小区里有一个老人,大约快90岁了,每天中午十二点左右,都会拄着拐杖来儿媳妇家“取饭”,然后自己颤颤巍巍地回家,妈妈说,这个老人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如今只有大儿子还愿意管他,只不过不同意跟他住在一起,老人自己也有房子,每天儿媳妇做好了饭菜,他就自己过来拿,晚上一般不过来,老人年纪大了,晚上就不吃饭了,我听了莫名地心酸,儿女养活了一大堆,到头来却不管用,到底是为什么?

妈妈说,身边70-80岁的老人,孩子一大堆却不孝顺的有的是,但是50-60岁的老人,赶上独生子政策的,只有一个孩子却很孝顺的也不少,这里就有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多子女的家庭,老人往往得不到好的养老?以前我只认为是父母的问题,是一碗水没端平的缘故,其实原因更为复杂呢。

一碗水没端平,老人老年容易吃苦

孩子多的家庭,父母极容易出现偏心情况,有的被爸爸疼爱,有的被妈妈偏宠,这就造就了兄弟姐妹间的不平等,也容易激化矛盾,父母这样做,还容易让不受宠的孩子心理上受到伤害,他们长大后就容易分心,孩子对父母也会心存怨恨,等到父母老了,该孝顺的时候,可能受宠的孩子却开始偷懒耍滑,不受宠的孩子却成了养老的顶梁柱,这种“吃的最少,干的最多”的不平衡感,就极容易让孩子间爆发更大的矛盾,养老变成了互相推诿的闹剧,老人悔不当初。

我就见过一个家庭,父亲当时做一个小官,把大女儿的户口问题解决了,给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可是轮到小女儿,父亲却退了休没了实权,小女儿只能在家种地,等到父亲老了,大女儿拿着父亲的退休金不给,却要小女儿一家养老,姐妹俩闹得跟仇人一样,小女儿还把父亲赶了出来,找你的大女儿去吧,你不是最疼她的吗?老人无处诉苦,晚景凄凉,所以父母一碗水端平很重要,可不要顾此失彼。

儿女没能力,养老就变得很棘手

即使做到一碗水端平,可是儿女个个没有能力,自己的小家还顾不过来呢,养父母老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父母培养孩子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胆量,走向社会也会有主见,有见识,能够独当一面,在家庭中也会有一席之地,不然,指望儿子,儿子却说了不算,指望女儿,女儿还要伸手朝老公要钱,老人也会晚景凄凉的。

道德信念比较差

中国人讲究母慈子孝,父慈子孝,其实更深层的含义是,家庭环境对子女起到的影响,一个家庭中,父母如何对待老人,孩子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是一种道德信念的培养,让孩子时刻提醒自己在这方面有没有做到位,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也可以随时锻炼孩子,我如果老了你会怎么做呢?但是很多家庭中,父母在年轻时没有给予子女必要的关心和照顾,在教育上缺乏道德感的培养,孩子们就会在缺乏这种意识的环境下长大,他们自然不习惯对父母嘘寒问暖,关心和照顾自然也非常少了。

责任分散效应

有一个心理学效应叫做“责任分散效应”。说的就是当一个人单独的状态下,他会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当多人的情况下,这种责任感就会无形地分散,也就是一人成龙,多人成虫的道理,比如一个人带孩子去商场玩,这个孩子会被保护得很好,可是一家人带孩子去玩,孩子却丢了,每个人都觉得孩子被其他人照顾得很好,于是无形中就放松了警惕,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子女为父母养老,总感觉没有我的照顾,其他人照样可以照顾,主动性变得很小。

都说儿女多了福气多,的确,儿女都孝顺的情况下,老人是最幸福的,可以体验天伦之乐,这种家庭比比皆是,可是身边同样也有很多反面例子,老人晚景凄凉,子女们个个不愿上门,这里面的原因其实很复杂,更多的还是要从根源抓起,也不是一时半刻能够缓解的,需要一代人又一代人做出努力,并且意识到这种问题的严重性。

老人的衰老,大都是从身体开始,到心理上结束,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这就更需要子女的关爱和照顾,所以子女无论多么忙碌,也要多抽时间照顾和关心老人,也希望更多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能够教育好子女,一碗水端平,这样老年才不会老无所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