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书评人在武汉做社区支援的日子

2020-04-28   北京日报客户端

禾刀是一位工作生活在武汉的书评人,此前在晚报上发表过多篇书评。疫情期间,他报名参与了社区支援工作,经历了难忘的七十多个日夜,还在自己的公号上坚持记录每天的工作见闻,让人从微观的层面真实看到这座城市每一个社区、每一个“网格”中的辛苦、坚守与襄助。在这特殊的时日里,闭门读书的生活被打断,却以另一种躬身实践的形式,获得了人生的新体悟。

▌本文作者(左二)和同事们准备开始入户排查,大家把名字写在防护服上。作者供图

现在回想起来,当2月9日我们初次来到现在支援的这个社区时,我们根本未曾设想过,会在这个相隔三十多公里、闻所未闻的武汉黄家湖社区一干就是七十多天。

有网友曾问我,当初为什么选择支援社区。这个真的一下子回答不上来。如果非要找出一个,那就是特殊时期,我想着家人身体尚且健康,也许可以尽一份绵薄之力。

许多普通武汉人一开始也并没把新冠病毒太当回事,这一方面是因为新春佳节的脚步日益临近,另一方面也因大家对非典十多年来突飞猛进的医疗技术信心满满。1月23日一觉醒来的封城令,一下子将紧张气氛提到嗓子眼,加上全国各地医疗队火速向武汉集结,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火速开建,原本愈来愈浓的节日气氛就此凝滞。

初到黄家湖社区,被狠狠地“将”过一军。记得那天社区突然告诉我们,有一位志愿者发热去了医院。疫情时期,发热是一个充满恐惧的字眼。后来虽然虚惊一场,但阴影还是有的,比如从此大家开始在大厅外午餐,消毒次数增多,穿戴防护升级……

支援社区,并没有固定的工作。一开始社区安排我们电话询访,逐一了解社区居民健康状况。这事听起来简单,但简单的事重复太多就不简单,一天一百多个电话,每个电话都得重复同样的内容:是否住在社区,家里现住了几个人,是否有发热现象,还有什么困难。大多数居民对调查比较支持,但也有阴阳怪气的,说为什么不入户。

起初,封闭式管理并不讨居民欢心。记得2月10日新冠指挥部关于小区封闭通告发布后,几乎每个试图出来的人都会大发牢骚,还有人指桑骂槐,更有甚者直接抖狠。值守其他门岗的同志遇到的情况大同小异,有的只好搬来了民警。

入户调查最令人难忘。支援社区以来,前后入户调查六次,其中至少四次是因为居民投诉,说没人入户。每次我们都想办法把功课做足,逐户敲门不说,还一一拍照。尽管如此,前脚回到社区,后脚总有人给网格员(注:武汉按300—500户或常住人口1000人左右的标准划定城市社区网格,配备了网格员,帮助解决本网格居民的一些民生诉求。疫情发生后尤其封城后,武汉网格员被迅速动员,成为最基层的防疫人员,可以说担任了社区居民的“生活管家”)打电话,说心里怕,不敢开门。

▌现场统计入户排查资料。作者供图

恐惧的阴影依旧在弥漫。三月上旬,有网格居民来电,说楼上半夜有人走动,这与我们调查结果不符。没得说,重新入户,但反复敲门依旧没见回应。为确保安全,我们建议物业停电停水。就在关掉电闸那一刻,那家久敲不开的门终于开了,一位小伙子探出了脑袋。小伙子说自己在理发店上班,现在没事干,整天睡觉。进门调查,里面脏乱不堪。令人震惊的是,小伙子居然对小区封闭管理毫不知情。

不知这小伙子算不算我看过的《无缘社会》中的那类人。2010年1月,日本NHK电视台推出了纪录片《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无缘社会》一书便是这部纪录片的文字版,描述了日本社会的一类特殊人现象:一是没朋友,“无社缘”;二是和家庭关系疏离甚至崩坏,“无血缘”;三是与家乡关系隔离断绝,“无地缘”。在我们的重点“关注”下,小伙子终于开始联系网格员购买点生活物资,我们也会借机向他介绍一下指挥部的最新通告。

小伙子在理发店工作,说到理发,头发带来的困惑是许多人未曾预料到的。自1月23日封城后,除了负有保供任务的商超外,绝大多数商铺歇业。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的种种不便渐渐显现,对男同志来说,首当其冲的便是头发——个个长发飘飘,想不流露出所谓的“艺术气质”实在太难。有人实在无法忍受,干脆让家人操刀——与其说是操刀,不如说是“练刀”。那段时间,如果在路上看到各种狗啃似的发型,实在没什么大惊小怪的。3月12日,终于有理发师傅来社区志愿服务,一时间,社区像过节似的,洋溢着疫情以来少见的欢乐气氛。理发师说,他以前在汉口中心一家高级理发店工作,理一个头268元起步。看来这师傅身价不菲,疫情也影响了他的职业和生活。

但理发问题,充其量只是新冠疫情期间的次要问题,最大的问题还是日子。小区进入封闭式管理阶段后,我们每天必须帮居民买菜买药还有充燃气卡等,总之一切生活必需内容都得跑腿。

▌为居民买米,每天任务都很重。作者供图

也是在这个时期,认识了林爹爹。林爹爹与老伴都七十多岁,儿子在美国,绝对的“空巢”。林爹爹患有高血压,不会用智能手机,买药和买菜都是儿子在网上托付给网格员。这样的托付看似简单,但由于两地存在较大时差,况且这些小账也得及时清理,所以还是有些麻烦。我不知道网格员在给林爹爹代购时贴过钱没有,但前几天听社区马书记说,社区的几个网格员在工作中几乎都贴了不少钱,除了平时有些零散开支一时开不到正式发票外,还有些老人不会用手机支付,或像林爹爹这样找儿女代付,“当时付了就付了,过后网格员忙得团团转,很少有真正记得起来的”——毕竟,每天要买的菜几十份,要接的电话上百个,还有需要送医的网格居民。

小区封闭政策略有松动后,在中百超市碰到了林爹爹和老伴,那相互搀扶的模样让人不禁想起了《平如美棠》里的场景。这个月初,99岁高龄的饶平如老人离世,追随他挚爱的美棠去了,让人们又重新回味了这段相濡以沫六十余载的感人故事。美棠患肾病和老年痴呆症后,平如伴随左右,“每天5点起床,给她梳头、洗脸、烧饭、做腹部透析,每天4次,消毒、口罩、接管、接倒腹水,还要打胰岛素、做记录,他不放心别人帮忙”。

林爹爹与老伴到底谁照顾谁不好说。两位老人你一袋,我一袋,一前一后,相互照应。我们想上去帮帮忙,林爹爹摆摆手,说不能总有指望,你们走了我们还得过日子。后来我们又碰见了几回,哪怕只是几个鸡蛋,林爹爹依旧与老伴一人一袋,一前一后,步子依旧有点慢,但依旧很稳。

自那以后,我们再也没有冒昧地上去帮忙。

3月25日,武汉放开入汉通道。4月8日,武汉解封,封闭了七十多天后正式重启。前几天,三月份时为强化封闭式管理力度而在东澜岸商业街安装的围挡终于拆了,商业街露出了久违的“亮色”。社区大厅里也渐渐有了些轻松的气氛,大家中午终于可以小眯一会了——要知道,社区的工作人员自封城那天起,一直到现在都没休息过。支援社区的志愿者在渐渐撤离,我们也开始见缝插针地搞些复工复产的事了。

前几天,与同事们一起,去东澜岸商业街过了早,吃了碗热干面,喝了碗蛋酒,还是满满的老武汉味道。(责编:张玉瑶)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禾刀

编辑:白杏珏

流程编辑:刘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