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故事——我的乳娘 我的儿(一)乳娘宫元花、姜玉英

2019-11-05   半岛之声

我的乳娘 我的儿

胶东腹地连绵起伏的青山丘陵

孕育了一方母爱圣地

胶东育儿所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

用她们甘甜的乳汁、无私的大爱

养育着革命后代

鱼水情深

生生不息

梳理远去的记忆

聆听历史的声音

《威海故事》节目推出五期主题制作

《我的乳娘 我的儿》

本期播出第一篇

《乳娘:宫元花 姜玉英》

乳山是1941年2月中国共产党划定的县级牟海县红色区域,也是抗战时期胶东新设立的14个县级单位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县,是胶东第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实验区,是一座革命传统文化底蕴丰厚的红色之城。

田家村位于现乳山市崖子镇的西部。由于这里党组织建立较早,群众基础好,老百姓有支前拥军的好传统,再加上交通比较方便,先后有胶东育儿所、胶东区行改主任公署和新华制药厂等机构进驻村里,开展革命工作,并与村里群众结下不解之缘。

田家村胶东育儿所旧址

1941年冬筹建,1942年7月胶东育儿所成立,主要收养党、政、军干部子女及烈士遗孤。同年秋天胶东育儿所由东凤凰崖村迁至交通相对便利的田家村。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所内儿童已由初时的2人增加到220人,所收养幼儿分散到以田家村为中心周边约有五六十个村庄里。1948年胶东全境解放,分散在各村的儿童集中居住,共有300余人。1948年春,胶东育儿所由田家村迁至离城区较近的腾甲庄村。1952年7月,胶东育儿所完成历史革命,由乳山县人民政府接管。

其中1942年9月至1948年春,育儿所迁至牟海县(今乳山市)田家村,育儿所最艰苦、最危险的时期就驻在田家村,在田家村也是驻留时间最长、发展最快的时期。

胶东育儿所成立之初,因为日军“扫荡”,没有条件把孩子集中起来养护,孩子们都是分散放在乳娘、养父母家里,借用民房民具。除了育儿所的"巡视员”定期到各家各户去了解孩子的情况,平时孩子们就生活在红色乳娘和养父母家。

老百姓把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政府机关队伍中的孩子们都统称为“八路军的孩子”对他们关怀备至,倾其所有的抚养他们。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大家要保守秘密。日军向根据地进犯时,红色乳娘和养父母就带着孩子躲避敌人。遇到危急情况,不得不很下心放弃自己的亲生骨肉,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 “八路军的孩子”。

抗战胜利后,在解放战争期间,部队的名称叫“解放军”了,但是这里老百姓依然把胶东育儿所的孩子叫“八路军的孩子"。

宫元花在1945年离开育儿所回家照顾受伤残疾的丈夫,1995年3月去世,姜玉英2006年2月去世。

胶东育儿所的乳娘和保育员——这些伟大的母亲,在敌人频繁的“扫荡”和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舍生忘死地保护了革命后代,保育员张敬芝为掩护乳儿不幸牺牲。

乳娘视乳儿如己出,待乳儿胜亲生的故事在每一个淳朴平凡又伟大的乳娘身上上演着。在日常照护中疼爱有加,在艰难困苦时呵护备至,在生死考验前挺身而出,用朴实无私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大爱之歌。有的乳娘留下了姓名,事迹被人铭记和传颂,更多的乳娘因为保密工作的需要,对当年的经历守口如瓶,有些已经成了永远的秘密。

虽然她们的奉献远远大于获得的回报,虽然她们的名字知晓的人并不多,但每一个曾被哺育的乳儿,每一位曾经参与那段岁月的人们都不会遗忘,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有这样一群胶东淳朴女性用情系家国、无私大爱支撑和温暖着这1200多个远离父母、无法享受父母之爱的乳儿。

这是大爱打造的革命摇篮

乳娘情怀深刻诠释了

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鱼水深情

梳理远去的记忆

聆听历史的声音

《威海故事》节目推出五期主题制作

《我的乳娘 我的儿》

请点击开篇音频收听

宫元花 姜玉英的感人故事

主持人

凯波

主任记者

威海市文化名家

第六届全国百优广播节目主持人

威海市新闻工作者十佳编辑



《威海故事》邀请函


只要你有故事,请联系我们!

参与电话: 0631—5191123

节目邮箱:gbmtyyzx@126.com

收听频率:FM107.3 FM105.1 AM1206

威海新闻综合广播

节目回放:下载“喜马拉雅”APP

搜索:威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