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星二代”,靠一段喂猪表演被文工团录取,后来成了戛纳影帝和“贺岁片之王”,他就是葛优。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葛优,看看葛大爷是如何从养猪逆袭成为戛纳影帝的。
父亲是知名演员 从小并不想演戏
葛优1957年出生于北京,父亲是曾出演过电影版《小兵张嘎》的龟田太君葛存壮,母亲施文心曾担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剧本编辑。
和现在荧屏中侃侃而谈的性格不同,小时候的葛优身材瘦小,性格内向,永远都是一群人中挨欺负的那个,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有一次,父亲葛存壮让葛优去剧团拿发的面包,葛优却因为胆小不敢去拿。
不知道是不是从小挨欺负的缘故,慢慢长大的葛优身体素质远不如其他同学。读高中时还曾得过肝炎。
养病期间,他找了个老师学二胡,开始在学校参加演出。
演出后台下的掌声在葛优的心里激起了一丝涟漪,他生平第一次,开始对表演和艺术感兴趣。
尽管开始对表演感兴趣,葛优却还是在高中毕业后被安排到昌平的公社插队。
因为身薄体弱,葛优得到了养猪这份省心省力的工作,每天的任务就是垒猪圈,给猪喂食、接生、治病。
1979年,已经做了三年养猪工作的葛优离开了公社。凑巧的是,葛优离开的这年正好赶上全国艺术院校招生。
有这么好的机会放在眼前,葛优心里那股被压抑很久的表演欲望开始蠢蠢欲动。
他兴致冲冲的先后报考了电影学院、中央戏曲学院等一系列文工团,却被浇了一盆冷水,因为他一个都没考上去。
抱着最后一次机会的葛优又报考了总文工团,考试过程中,葛优发挥了他三年的养猪优势,表演了小品《喂猪》,这才终于成功考进。
曾跑过十年龙套 后成为戛纳影帝第一人
虽然考上了总文工团,但一开始的葛优根本就不会演戏,在文工团里足足跑了多年的龙套。
换了别人,或许早就转行另寻出路了,葛优却想的很开,也不着急。
团友王毅曾回忆道:“虽然他演的都是边边角角的角色,演多了也着急,但从没抱怨过什么。”
对演戏不着急,不代表葛优对表演不认真。
在日常生活中,葛优特别留意周围发生的事,有一次在路上碰见别人吵架,葛优还特意回到团里给团友演了一遍。
就算是再小的角色,葛优也做人物分析,笔记本里记满了他平时写的感悟。
1985年,葛优星二代的优势终于发挥出来。因为父母都在北影厂的便利,他开始接拍一些电影的配角,并迎来了他的第一部戏——《盛夏和她的未婚夫》。接着葛优又演了《女儿楼》等电影,结果都是反响平平。
直到1988年,葛优才迎来了一个机会。
这一年,葛优试镜《顽主》,外冷内热的表演吸引了导演米家山的关注,并顺利出演王朔笔下的时代青年这一角色。
这部叫做《顽主》的电影让他获得了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人们开始记住荧屏中这位头发稀疏,却有着不俗演技的葛优。
他的演艺之路也从这时候开始顺遂,之后的几年他拿奖拿到手软。
《过年》让他获得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电影《大撒把》让他一举获得金鸡奖影帝;《活着》让他成为第一位获得戛纳国际电影的华人影帝。
这里有个比较有意思的插曲,就是葛优在拍摄电影《活着》的时候,电视剧《我爱我家》那时候也开机了,导演英达想让葛优来客串一场戏,并表示全剧组放假都等着他。
张艺谋没办法,只好给葛优放了几天假,让他去客串《我爱我家》,这才有了现在火爆网络的“葛优瘫”。
再往后,大家也就清楚了,葛优出演了冯小刚参与制作的《编辑部的故事》,两人因此结下深厚友情,1997年,二人合作的《甲方乙方》开创了中国内地贺岁片的先河。
也正是从这年开始,冯小刚和葛优推出了一部又一部的冯氏贺岁喜剧。
例如《非诚勿扰》、《天下无贼》、《手机》、《大腕》、《私人订制》等一系列。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葛优与冯小刚二人是中国喜剧电影的最佳品。
岁月从不饶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发现,葛大爷露面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最近的作品还停留在《我和我的祖国》和《两只老虎》上。
他没有微博,很少公开露面,如果不是为了必要的作品宣传,我们很难在公众视野中看到葛优的身影。
爱惜羽毛的他从不愿成为被过度消费的对象,娱乐圈中常有的炒作和花边新闻也和他不沾边。
从喂猪,到跑龙套,再到影帝,葛优这一生并没有人们想的那么顺利,在成为影帝之前,他也跑了近十年的龙套。
为了演好《卡拉是条狗》,他跑到工厂大门观察工人走路,一看就一整天;拍《赵氏孤儿》时失眠五十多天。在片场,他看似在打盹,实际在默念台词。
荧屏中,他是各种角色拿捏自如的演技派。脱离荧屏,他又成了不闻窗外事,潇洒自在没烦恼的“葛大爷”。
这大概就是老艺术家的魅力吧,将艺术完美呈现,私下却依旧保留烟火气。
葛大爷也依旧是我们记忆中的葛大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