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在我们的印象中,是那个被诸葛亮的“空城计”吓怕了的多疑甚至有些胆小的人物。但说他不如诸葛亮,其实是错误的。纵览他之一生,绝对是一位老谋深算、足智多谋的人,可以这么说,诸葛亮的特长在于“攻”,而他的特长在于“防”。
以守为攻,以攻为守,这样的战术,不是很常见么?
当初,司马懿为了躲过曹爽的猜疑,不惜装聋作哑,扮作老人,足以见得,他格局广大,做大事不拘小节。同时,他的心思细腻,而又有远见,年轻时,便已展示了过人的智慧。
三国时,总是有许多出身不同的人,有的人出身贫贱,凭借努力获得了成功,有的人出身高贵,凭借努力照样获得了成功,所谓“英雄不问出处”便是如此,司马懿这个英雄,恰恰是后者。
司马懿的出身是高贵的,自幼读了许多诗书,才华凌驾于众人之上!所以,他顺利入了曹操的门下,是很正常的,但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呢?同样疑心很重,且当机立断,吕伯奢有半点让他起疑的地方,他便能将其全家杀之,且后来得知是错杀时候,内心都不带半点愧疚的。司马懿知道曹操的为人,于是便对他的言语俯首听之,丝毫没有露出半点不臣之心。
命,是只有一次的,失去了永不再返,而也只有活着,好好活着,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故此,司马懿以重病推脱,闭门不见任何人。
但曹操那时正是需要人才呀,你司马懿不出来为我效力,那咋办?有了,拿刀架在他脖子上,看他来不来!无法,司马懿只得“出山”,为曹操出谋划策。
司马懿是很小心谨慎的人,身边的领导又是这种疑心超重的人,为这样的人效力,他活得真是十分压抑,整日胆战心惊。
但他内心的活动是怎样的,通过一些细节,总会察觉出半点什么来的。
据说,曹操察觉到司马懿的野心之后,便对他进行了一番试探。那次,司马懿刚向曹操汇报完工作,便离开了,当他走出几步远的时候,曹操忽地叫住了他,司马懿应了一声,身子朝前走着,头却回了过来,那时候,司马懿内心的活动通过眼神里的狠毒给表达了出来,没能隐藏住,那时候,司马懿像极了一头狼!
这一幕把曹操给吓坏了。当晚,曹操做了一梦,梦见“三马食槽”,三马不正是: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而“槽”不正是曹操自己么?
梦醒之后,曹操出了一身冷汗,心中对司马懿的防备更是多了几分。
既然司马懿如此狠毒,让曹操忌惮,曹操为何不除了他呢?如果这样想,那错了,说明你我还没有成就大事的思维,当时的曹魏正是用人之际,司马懿却又是大才,怎能除?
遗憾的是,曹操生前都没能找到机会杀灭了司马懿,兴许是司马懿隐藏得太好,不留下一丝痕迹破绽的缘故吧。
因为曹操相当疑心司马懿,所以,司马懿在曹操生前是没能有大权的,直至曹操死后,曹丕上位,司马懿用嘴皮子哄得曹丕笑得比蜜还甜,他也就逐渐有了权力。
公元226年,伟大的天才司马懿带着兵将要去打仗啦。正式带兵作战的司马懿,一出场就表现非凡,足以见得他在这方面的天赋以及所下的功夫,孟达之乱中,他仅花费八天时间,奔走一千余里,便拿下了孟达之头颅。
渐渐的,司马懿有了权力,也有了声名,他拿下了西线魏军的总指挥权。
但人生岂能一帆风顺的?第四次北伐中,一直连胜的司马懿却败了,这一败,败得是十分漂亮,让他清醒了过来,不要自大,不可骄傲,虚心踏实才是成就大事的根本。此后,他便更加小心谨慎。
这不,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中,司马懿活生生用“拖延战术”拖死了诸葛亮,任凭诸葛亮如何“舌战群儒”,他也纹丝不动,风雨不动安如山!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也没什么对手, 蜀军自然大退。曹魏为了嘉奖他,便给他升官,让他担任太尉一职。
当了太尉,司马懿自然清闲,恰在这段时间里,朝廷也无大事。
好日子一直到了公元238年,公孙渊叛变,司马懿才又出征。
公孙渊叛变,为何又让司马懿出征呢?很简单,公孙渊所处的地形十分险峻,环境十分恶劣,除了司马懿,还有谁能应战呢?那年六月份,司马懿带着四万步兵来到了辽水。
他用了一招,叫做:声东击西。
司马懿渡过辽水天险,便果断下令,让步兵直冲公孙渊老巢,这一下搞得公孙渊十分难受,不得不带兵回襄平。然而,襄平才是司马懿设置陷阱的重中之重。
司马懿就眼见着公孙渊带着兵将一步一步踏进了他的包围圈。无疑是瓮中捉鳖,百分百能拿下的事情,我也就不说结局了。
平定此次叛乱之后,司马懿才真正显现出他的心狠手辣,他的“狼性”。
他先是将城中成年男子全部屠杀,这是为了防止作乱;再是将城中四万多人迁移到了中原,以削弱辽东地方的势力。这是对外人之心狠手辣。
对自己人呢?也不例外!当时平定战乱之后,便是冬天了,北方辽宁的冬天十分寒冷,皇帝本来下放了棉衣给士兵的,可这被司马懿给收走了,他还说:此乃官家之物,做臣子的不可贪拿。
可这本就是皇帝发给士兵的,有何贪污之嫌?他不给士兵的背后,又隐藏了什么?
懂的人自然懂。司马懿这是给自己留下污点,让朝廷越发相信他。果然,魏明帝躺床上奄奄一息的时候,深感司马懿是个人才,要将他召回洛阳,给予重任。
总结一下,司马懿在辽东战场上,对士兵十分克扣,即便冬天了也不给士兵发棉衣,在士兵心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这不打紧,他在魏明帝眼中,是个绝对的良才。但司马懿却并非真正乖顺,所谓“狼子野心”,这是藏不住的,11年后,即公元249年,司马懿找到合适的契机,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夺得了政权,实现了自己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