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州政法委创新社会治理 筑牢平安根基

2019-12-16   青海法制报

(记者 拉毛措 通讯员 马家俊)党的十九大以来,黄南藏族自治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社会治理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省委书记王建军在黄南调研时提出的“加快藏区社会治理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藏区基层社会治理贡献黄南智慧、提出黄南方案”的工作要求,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了由保稳定向创稳定、由被动防范向主动治理的重大转变,在推进藏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上,走出了一条具有黄南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之路。


做强基层党建 推动治理触角向全领域延伸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治“同心圆”。全面推进“党建+”行动,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基层治理工作新格局。

安排36名厅级干部、274名县级干部联乡包村开展社会治理工作。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积极当好基层社会治理带头人、领路人,州县乡分级选派党建指导员682名,树牢大抓党建工作的鲜明导向。虫草采挖期间,在交界争议地区建立联合党工委和党支部,全程参与巡山职守和日常管理服务,坚决杜绝越界采挖、放牧等行为,有效防止矛盾冲突发生。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桥头堡”,深入开展“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以落实乡镇“六化”建设和村级“六个基本”为抓手,采取“1个实施方案+6张任务清单”方式,通过项目化党建模式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全面推进“抓乡促村筑根基,三级共创示范县”工程,先后完成50个“党建+”示范点、557个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一核三治”村级治理体系建设,确定14个乡镇和97个村开展创建达标工作。积极推广边界地区建立“联合党工委”“联合党小组”成功经验,通过成立跨区域联合党工委、党小组和健全联席协调机制等,妥善调解交界地区草山地界等争议问题,成功化解了长达十几年的黄南州与海东市、海南藏族自治州地界纠纷,共吃团结饭、同栽团结林,建立边界地区社会安定新秩序。

涵养基层社会治理政治“生态圈”。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打伞”行动,不断优化基层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2018年以来,全面检查黄南州287个村社“两委”班子成员履职情况,资格联审新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候选人22人,处理不合格党员10人,培养储备村干部2866人。挑选一批“听党话、跟党走、有本领、敢担当、能干事”的基层后备干部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动态调整机制,常态化组织村“两委”干部轮训培训,提高政治觉悟和履职能力。


做实维稳根基 推动治理方式向常态化迈进

“小宣讲”营造“大效应”。认真总结近年宣讲工作好做法好经验,开展“爱国、感恩、团结、法治”常态化宣讲。以讲促稳,推动宣传教育与维稳工作齐头共进。累计开展集中宣讲160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32万余人次,在全社会形成反对分裂渗透、维护社会稳定,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小矛盾”调出“大和谐”。健全完善“三调联动”大调解机制,选聘政法退休干部、教师、民间调解能手、精通汉藏双语大学生志愿者充实到人民调解员队伍中,建立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432个,配备人民调解员2342人。积极推广“两法+特邀”调解模式,在基层法院或司法行政部门设立人民调解中心,聘任特邀人民调解员进驻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探索建立“马背调解员”“老马调解室”和矛盾纠纷化解“三区”分类管理等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小治安”迈向“大治理”。持续开展“两反四防”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173起,查处传播有害信息案件142起。敏感节点全面启动联勤武装巡逻、定点值守、设卡盘查、夜间清查、舆情监管、人民联防等,严密社会面管控。强化重点联系对象的管控,开展重点人员“大走访”专项行动,采取集中办班等方式强化重点联系对象及轻微违法人员的教育稳控。开展缉枪治爆、禁毒扫黄等专项行动,查处各类治安案件191起,打掉重大盗窃犯罪团伙6个,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从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反映强烈的治安乱点和行业乱象问题入手,常态化开展“黄赌毒”“黑车”、违章建筑、占道经营等专项整治行动,认真组织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风险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摸清基数,逐人风险评估,落实管控责任和措施。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431人,累计解除335人,在册社区服刑人员96人。


做精城乡管理 推动治理手段向智能化借力

网格化管理规范精准。建设四级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以网格化服务管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为支撑,科学划分网格1856个,配备网格员4763人、网格长975人。将黄南州公益性岗位人员、村社“两委”成员、村警等纳入网格员队伍,着力把“小网格”打造成传递社情民意、开展便民服务的“大平台”。

初步建成四级综治中心。投资2918万元,在全省率先高标准建成州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搭建了州县乡“五室一平台”和村级“三室一平台”。整合网格化信息平台、“雪亮工程”、综治视联网、本地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接入综治信息总平台,实现社会稳定联保、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突出问题联治、服务管理联抓、基层平安联创。

治安防控体系提档升级。大力实施“雪亮工程”,投资5780余万元,整合藏区平安城市治安监控项目和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项目,新建1207路监控点位,其中治安监控915路、人脸识别217路、卡口60个,实现了黄南州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部位视频监控全覆盖。有序推进信息数据库建设,将综治中心与网格化服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为黄南州网格员配备600余部手持终端,初步实现基础信息的全时可采可用。强化工作人员培训,加快信息录入工作,组织承建方技术人员对全州4个县、36个乡镇、296个村(社区)共348名网格员、村警等开展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培训,使其初步掌握操作流程,基本做到了对信息采集、矛盾纠纷等的及时掌握和上传,目前完成实有人口信息录入25万余条。以流动人口管理为重点,建立动态化、信息化人口管理模式,全面采集实有房屋、实有单位、实有人口、人房关联信息19.87万条,初步实现了以房管人、以人找房的管理模式。

同时,拓展各部门行业社会治理、服务群众工作职能,整合各类数据资源,集中力量打造“智慧黄南”总平台,实现资源整合最大化、分析研判精准化、实战运用高效化、服务群众便捷化,推动黄南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现代化。


做深“三治”融合 推动治理主体向多元化转变

强化法治保障力。推进“精准扶贫+法律援助”,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帮助贫困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纠纷。加快公共法律服务专家库建设,录入法律顾问、本土律师、公证人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信息,公布联系方式,方便群众咨询。充分利用马背宣讲团、红旗宣讲团、法治宣讲小分队作用,采取以案释法、巡回审判、微信推送等方式,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累计抽调干部2300余人,宣传面达90%以上。

发挥德治教化力。全面推进“文明黄南”建设活动,创建文明县城、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单位等165个,创建“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示范点1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个。加快文化阵地建设步伐,落实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4个。结合公民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开展群体性文化活动,举办“四下乡”活动、民间文化活动、体育赛事等各类活动40余项。

激发自治内生力。建立“村民信用”体系,将不参加村里组织的活动、传播有害信息、虐待老人、不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违反村规民约等人纳入“黑名单”,在享受惠民政策、发展产业、评先选优等方面不予考虑或暂缓考虑,实现对村级事务的精细化管理,为村民自治提供行为准则。

做优为民服务 推动治理成果向普惠化发展

不断完善政务服务。全面完成黄南州本级及四县政务服务大厅改造工程,乡镇“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实现全覆盖,行政审批事项进驻率达到100%,公共服务事项进驻率72%,与群众密切相关的社保、医保、户籍等事项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企业开办审批时间由原来的8天缩减为3天,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12345”民生服务热线受理群众来电反映问题779件,办结率达98%。黄南州公共资源交易迈入全程电子化交易新阶段,今年累计完成电子化项目444个,交易额33.53亿元。

着力改进法律服务。146名律师、法官、检察官、基层法律工作者担任黄南州287个村(社区)法律顾问,每月到村服务1天,每季度举办1次法治讲座,今年以来共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2723人次,提供法律援助165件。设立巡回审判站点41个,开展巡回审判58次,审理案件56件,让定时定点的“巡回审判日”成为群众的“法治赶集日”,架起了司法便民桥。全力强化汉藏双语诉讼,使用汉藏双语审理案件490余件,有效保障了少数民族群众诉讼权利。开启“移动微法院”立案诉讼新模式,具备网上立案、在线送达、在线庭审、网上缴费等20余项功能,使50余名案件当事人享受到“互联网+司法”带来的便利。

持续深化便民服务。组建村级党员志愿服务队,机关党员接受社区“双重管理”,开展“双重服务”,推进“支部进网、党员联户”新模式,每名党员联系5至10户群众,在每月“民情分析日”向村(社区)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同时,联户党员、村警和网格员随时为群众提供民事代办服务,成为群众身边最贴心的服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