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用诗逼死关盼盼——世代无聊文人合力送给诗魔的一口大黑锅

2019-10-13   梧桐树边羽


这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大概有一两年了,只要看到有关白居易,就是“白居易逼死深情关盼盼”,“深情女子被诗魔逼死”,“封建礼教害死人”之类的热搜文章一大片。这其中,文笔优美者有之,深情款款者有之,哀其不幸者有之,怒其不争者有之,义愤填膺者更是数不胜数。写下《长恨歌》的风流才子白乐天终于拜全网之力堕落成了封建礼教男权的可耻代言人。

真正去考证说法来历的人寥寥可数。

故事是怎么样的呢?

张愔宴请出游徐州的白居易,爱妾关盼盼献霓裳羽衣舞,唱《长恨歌》,歌舞出神入化,大得白居易赞赏,称之为“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关盼盼顺势就认了白居易当老师。

不两年张愔病逝,妻妾风流云散,唯独关盼盼一人独居燕子楼,终生不适。关盼盼在寂寞和坚守中度过了十年,写诗三百余首,成《燕子楼集》。

这天张愔的旧下属张仲素前往拜访白居易,把关盼盼写的表达独居燕子楼,凄清孤苦、相思无望、万念俱灰的心境的三首诗,带给白居易看。白居易读了关盼盼的诗后,依韵和了三首诗给关盼盼,其中一首是: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坟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白居易可能还觉得说得不清楚,又另补了下面一首诗,送给关盼盼:

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这就很明白了,你老公待你这么好,你既然这么想他,干嘛不跟着一起去死?

关盼盼看了白居易的诗,放声大哭说:“自从张公离世,妾并非没想到一死随之,又恐若干年之后,人们议论我夫重色,竟让爱妾殉身,岂不玷污了我夫的清名,因而为妾含恨偷生至今!”

随后绝食十日而亡,临死写下两句话:

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

真是千回百转,才子佳人,诗词唱和,文笔逼人。最终关盼盼绝食而死,临死前的控诉痛骂白居易这个伪君子,真是解气又解恨,怎地不叫人银牙咬碎,把这故事写得花团锦簇,改编成戏文,打动天下人的心?

事实是怎么样的呢?

咱们抛开小说家言,抛开戏文,抛开网文,寻找一些真实的资料来看。

这个故事并没有什么大的漏洞,也并不是错误百出,为什么呢?因为全是编的啊。经过一代代文人的共同圆融,包括把白居易写的太狠,觉得过分,又写他非常后悔,写诗逼死关盼盼是无心之失,所以找地方让关盼盼和张愔合葬,完成盼盼的遗愿。

这不就是想办法洗白嘛。总之黑黑白白,全在文人一支笔。

风从何起?

《白氏长庆集》三卷十五《燕子楼三首并序》讲得清清楚楚:

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眄眄,善歌舞雅多风态。余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余,酒酣出眄眄以佐欢,余因赠诗云:“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欢而去,迩后绝不相闻,迨兹仅一纪矣。

昨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缋之访予,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为眄眄作也。缋之事武宁军累年,颇知眄眄始末,云:”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眄眄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予爱缋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

白居易根本不认识啥关盼盼啊。

张愔的爱妓(歌妓,非妾)叫做“眄眄”,确实曾经佐欢酒宴,白居易也确实赠诗“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但是接着就云淡风轻了:“一欢而去,迩后绝不相闻,迨兹仅一纪矣。”一欢而散,其后十二年绝无音信。当然,这里指和眄眄没有消息往来。逢场作戏嘛,谁记得昨晚上唱包厢的歌女?

这是正常的,符合逻辑的事情。时间切换到十二年后,张仲素到访,送上新诗请教,有《燕子楼》三首,写得婉转悲伤。白居易就问为什么?张仲素说:为眄眄作也。

这里就出来歧义了。是因为眄眄而作,还是这是眄眄的作品呢?很显然,张仲素巴巴地跑到大诗人府上求教,会拿别人作品来请教?而且前面提到“因吟新诗”就说明了这些诗都是张仲素作品,只是以眄眄为题材而作。后世文人抓住这个可能产生小误会的地方,硬是将张仲素的作品安排给关盼盼,并且生造出三百来首诗集《燕子楼集》的情节,不得不说,文人的想象力极大。

序言后面交代“予爱缋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我喜欢这几首诗,又感慨当年旧游,就和了三首绝句。

哪里有另外一首多余的逼死关盼盼的诗,哪里说眄眄就自杀了呢,诗、序尽是唏嘘,哪里有一点责怪的意思?何况唐朝之时,生活作风本来就比较开放,又不是理学高峰宋朝,女子改嫁正常得很。白居易和诗,写序都是感动于人事已非,也暗含了赞扬眄眄的痴情从一,怎么会去言语相逼?

这个黑锅到底怎么背上的?

首先,眄眄变成盼盼,肯定是传抄失误。而这个失误,很可能就是白居易背上这口大黑锅的第一块铁矿石。

五代后蜀韦縠收集整理唐诗,编了一本《才调集》,其中就将《燕子楼》中的一首署名为“盼盼”。注意,还不姓“关”。“眄眄”从此变成了“盼盼”,成为了一位才女。

到了北宋张君房的艳情小说《丽情集》中,不但三首《燕子楼》都变成盼盼所作,白居易和诗后补让盼盼去死的另外一首也出来了。盼盼还答了一首: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刚道泉台不去随。

但是,《丽情集》也只写到这里为止,还没有让盼盼真的去死。张君房补的这首诗是说“你不懂我为什么不一起死。”所以,盼盼并没有自杀。

感觉冲突还不激烈过瘾啊,文人们又继续想办法。

南宋计有功计在《唐诗纪事》中,给张君房《丽情集》的燕子楼的故事续了段结尾,说盼盼读了白居易的诗,认为他是讥讽自己不肯为张愔殉情,冲天一怒,绝食自杀了。“盼盼得诗后,怏怏旬日,不食而卒。”

这个故事的结尾,就具有了震撼人心的戏剧冲击力。到了计有功手上,白居易这口逼死深情女子的锅就打好了。

明朝郎瑛《七修类稿》再添枝加叶说盼盼“姓关,或曰许”。蒋一葵《尧山堂外纪》等则以讹传讹。后世无聊文人又尽情渲染,令关盼盼被白居易所逼殉情的故事更加丰满动人,大江南北不胫而走。到了清朝《御制全唐诗》,干脆就把张仲素的《燕子楼诗三首》全部归在关盼盼名下,在卷八百二关盼盼条处,记录下计有功的故事。

白居易这口大黑锅就正式让官方给扣上了。

终归野史

不过小说家言,倒是没人当真,历来文人过燕子楼,吟诗赋感,都只是歌颂眄眄或者盼盼的深情专一,没人拿白居易的这段空穴来风发感慨。

像苏轼的《永遇乐 ·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只提盼盼,不关白乐天野事。不过苏轼是北宋人,盼盼自杀一事还未成型。后来南宋文天祥也曾赋诗《燕子楼》:

自别张公子,婵娟不下楼。

遂令楼上燕,百岁称风流。

我游彭城门,来吊楚王阙。

问楼在何处,城东草如雪。

蛾眉代不乏,埋没安足论。

因何张家妾,名与山川存。

自古皆有死,忠义长不没。

但传美人心,不说美人色。

清初钱谦益的《过燕子楼》:

柳老花残木叶秋,西风斜日总牵愁。

天涯大有多情客,不忍轻过燕子楼。

正儿八经的文人并没有把这种生造乱套的野史当回事。倒是到了今天,网络上很多人把这种并没有什么根据的小说家言拿出来大张旗鼓地重新包装、满足一部分人的猎奇心理。

这和当年张君房、计有功的心态可能差不多吧。

所以说,无聊文人,自古有之,以后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