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宁雷学林——关于冲霓后人承袭恩骑尉年代的探讨

2019-09-01   洛宁城事


2018年夏末,大原南地村雷氏宗亲(十八世)虎耀,得知我要第三次印刷《洛宁雷氏宗谱》,带着由他整理的大原南地村南八门家谱,到洛阳来,要我把大原南八门十四世以后的部分也续上。同时带来的还有《雷氏东涧公族谱》(南五门十五世雨林修订,南八门十四世百中转抄本)和《雷氏南八门支祖润寰公祖谱》。

润寰公:名可泽,字润寰(九世),八世国元公三子。清朝初年迁居大原南地村。因润寰公有八个孙子,故名《八门》。又因坡头雷氏先祖是兄弟两人,分为南北两门,润寰公属南门支系,故又名《南八门》

在雨林修订,百中转抄的《雷氏东涧公族谱》最后,发现有一张《诰命之宝》,这是以前没有发现的,以前我看的是复印件,后面没印上,这次看的是原件,因老家谱破损严重,这最后一页中间缺失一大块,经修复后,只能恢复到现在这个样子。这也确实是一份难得的历史资料。

我看过《诰命之宝》后,有两个难解的疑问,这个圣旨是道光二十三年颁发的,而早在三十一年前,嘉庆十七年,坡头《雷氏祖茔墓表》就有:“敕赐世袭骑尉职,族众免其差役”。这说明在嘉庆十七年以前就有圣旨,但这个圣旨是哪一年颁发的?现在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在冲霓牺牲后一百三十六年一直是个空白,不管是县志、或是家谱均无记载,冲霓子孙三代人均无“恩骑尉”职务。《河南府志》《洛宁县志》和冲霓的家谱记载“恩骑尉”都是从冲霓的第五代孙雷震川开始(嘉庆年间)。这道圣旨是给冲霓的第七代孙雷履祥的,应该算是第三道圣旨。

再者从《雷氏东涧公族谱》看,这本家谱成书时间是乾隆二十九年,重新修订是乾隆四十九年,距冲霓牺牲已过去八十八年,在这八十八年里也没有任何皇帝褒奖的记载。可见皇帝褒奖最起码是在乾隆四十九年以后的事。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请教了洛宁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泽武先生,经与泽武先生研究分析,认为第一道圣旨应该是在嘉庆十五年前后颁发,十六年可能性大一点。根据《雷氏祖茔墓表》记载,立碑是在嘉庆十七年春天,在当时来说,皇帝的圣旨就是天大的事,是全族人的最大光荣,一定要有所记载,接到皇帝的圣旨后,首先在村边立了一通“龟子碑”,(碑座是一个爬行状、伸颈昂首,目视前方,栩栩如生的巨型赑屃),上面有皇帝的圣旨和冲霓的事迹。(这通碑现在已经找不到)紧接着又在祖茔立了一通《雷氏祖茔墓表》。从接到圣旨到立这两通碑,估计是在一到两年内完成。

据南门二十世廷豹回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南门二十二世海生当时在读小学二年级,教室就在家庙,家庙正殿梁上有一个小木匣,小孩子不懂事,就用弹弓把它打破,从里面掉下来一叠黄布,上面的字他们不认识,还有龙形图案,他们就把它撕烂扔了。可惜海生已经去世多年,这事只能问到这里。

至于说为什么冲霓牺牲后一百三十六年内,没有得到皇帝的认可,这得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分析。杀死冲霓的张开,原是清朝福建延平府副总兵,康熙八年,移驻洛宁张营村屯田,康熙十四年响应吴三桂叛乱,当年七月,张开的部队杀死冲霓后,战败,当即又投降了清军。后调征台湾、云南、岳州、石阡、平远等处,洎十六年南平吴逆、二十三年调征罗刹、二十八年调戎古北口、三十五年随从护驾征噶尔丹,劳绩卓著,成了皇帝的红人。

相比较再说冲霓,冲霓只是一介平民百姓,既不是正规军,也没有一官半职,当时正在平叛吴三桂,战争打了八年,死伤无数。当时都御史佟凤彩和河南府通判肯定会为冲霓上报请功,(因为冲霓救了通判任进孝的命,而且杀死八名叛军)但奏折啥时间能呈到皇帝面前?很难说。皇帝能不能顾着看?也很难说。我带着这些疑问,查阅了一些清朝资料。据清《皇朝经世文四编》:“本朝笃念勋臣,优恤战士,其立功而袭封者,无论己凡战阵捐躯者,但有一命,无不加赠官阶,给予世职。自三品轻车都尉至七品恩骑尉,即至外委生监殉难者,亦皆有之。本职或袭二十余次,或袭三四次,袭次完时,均予恩骑尉,世袭罔替。”

清朝爵位的承袭有两种,一种叫世袭罔替,所得爵位可世代承袭,由朝廷受予诰命,属于特典之列,冲霓子孙即属于这一种。

另一种也是通常的世爵均定有承袭次数,—般是每—代减一等,袭次既尽,世爵也就取消。

乾隆十六年(1751年),定世袭恩骑尉为正七品,从而确立了二十七等世爵制:其中

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恩骑尉:岁给俸银45两、俸禄45斛。以上每银一两给禄一斛(半石),合22.5石。从而保证了烈士后人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

从十世祖冲霓算起:冲霓(一代)(冲霓牺牲是在康熙十四年)

蔺(二代)

绵祚(三代)

欢(四代)

震川(五代)嘉庆年间承袭“恩骑尉”

兴昌(六代)道光年间承袭“恩骑尉”

履祥(七代)道光年间承袭“恩骑尉”,朱仙镇千总守备、信阳州守备

魁元(八代)咸丰年间随父任,因军功赏戴四品花翎,从四品,都司候铨

凤岐(九代)同治年间承袭“恩骑尉”

天福(十代)光绪年间承袭“恩骑尉”

我以为可能是根据这些规定,时隔多年,重申一下,优恤烈士后人。由此可见,古代的皇帝,事隔一百三十多年以后,仍然顾念他的烈士后人。

作者简介:雷学林,洛宁县陈吴乡坡头人,1972年在广西柳州钢铁厂参加工作,做政工宣传。1981年调到洛阳石油部一公司,2011年退休。业余时间寄情于洛宁雷氏文化研究。于2013年出版“洛宁雷氏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