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梁登高:用一生来践行对党的承诺

2019-07-07   宜宾日报

抗美援朝纪念徽章。

住在叙州区商贸路沁园小区的梁登高老人,是一位有着63年党龄的老党员,更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退伍老兵,1956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耄耋之年,回忆起当年的那些事,梁登高依然清晰记得每个细节。

1934年,梁登高出生在泸州市泸县一小乡村。因家境贫寒,仅上过三年私塾后便辍学在家务农。但求学心切的他,仍厚着脸皮隔三差五向先生借书看。

梁登高回忆说,在旧社会时期,他经常看到国民党来村里“抓壮丁”,很多人被强行抓走后关押,强迫服役。他那时还小,便逃过一劫,但当年国民党来抓人的场景,给他的人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而中国人民解放军每次路过时,还会帮农民干农活儿,在烈日下,一干就是数小时,汗水大颗大颗的往下滴,临走时村民想塞一些粮食给他们带路上吃,但他们从来都不要。梁登高说,解放军是他见过的最好的军队。那时,他便暗暗立下志愿,将来一定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谈到这儿的时候,记者从梁登高坚定的眼神中,仍清晰的感受到,那时的他,心中那把红色火焰已悄悄被点燃。

熬过了几年水生火热的战乱,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刚年满16周岁的梁登高得知消息后,义无反顾地报名加入到了第一批人民志愿军。就这样,他和战友们一路北上,踏进了抗美援朝的战场。

从重庆到武汉、吉林、丹东直至进入朝鲜,历经了各种恶劣天气和粮食短缺,对于头年还在放牛看书的梁登高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考验。但一心向党组织靠拢的梁登高从不后悔,使他更加坚定了保家卫国的决心。

入朝后,识字的梁登高担任了通讯员的职务。他与战友为了摸清所有行进路线,每日都要爬山涉水、上传下达信息与情报,工作看似简单,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任务。比起朝鲜寒冷的气候,谨防敌军埋伏及空中随时袭来的炮弹,才是真正难以应付的障碍。

梁登高回忆说,有一次,组织派他去车站接刚下派过来的十几名干部回营队里,就在返程的途中,有经验的马车驾驶员听到了机叶煽动的声音,立马喊到,“不好!有空炸!”立即安排他们下车,将外衣反穿,(当时的外衣内胆为白色,与雪的颜色相融)隐蔽在道路两旁的雪堆里,驾驶员将马车往前方赶。不到2分钟时间,敌军的战机飞来,在上空疯狂向下扫射。梁登高及其战友们躺在雪地里一动不动,好几颗子弹都扫在了梁登高的前后方。

“我也不知道我们十几个人在雪里躺了多久,直至没有一丝动静后,我们才起来。所幸的是老天有眼,我们中没有一人受伤或牺牲,我也算顺利完成了任务。”梁登高说到这,仍心有余悸。

服役军证。

战争结束后,梁登高回到了老家泸县。

1956年,梁登高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用他的话说,“就是多年寒窗苦读终于高中状元的那种喜悦。”

同年,他被分配到老家一粮站工作,才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庭生活。

1958年,全国实行“大战钢铁”。梁登高接到任务被指派到叙永一炼铁厂组织工作,他二话不说投入到了建设一线。在厂里,他不怕苦、不怕累,积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一干就是七年。

1965年,他接到新任务,被调派到宜宾,为筹建宜宾电机厂出谋划策。当时对已有妻儿的他来说,无疑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

“但作为一名党员,哪里有需要,我就应该在哪里。”从统筹、选址到建设,梁登高带领宜宾工友们一起推小车、挑大梁,积极投入生产工作。很快,宜宾电机厂落地建成。

待一切平顺后,梁登高这才把家人接到了身边,从此一家人在宜宾再也没分开。

南门桥动工过程。

1984年,梁登高在宜宾市建委任党委书记一职。在任职期间,考虑到梁登高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建筑知识,在宜宾小南门金沙江大桥(现在的南门大桥)的筹建项目中,他又被调派到了大桥指挥部,担任第一副指挥长。

想方案、出策划、跑资金......为了南门大桥的顺利修建,梁登高5年来一边晚上加班和“战友们”讨论调整设施细节,一边和地市两级干部通力合作,去省上报项目、追进度,跑中央递材料、筹资金。那几年,梁登高处于成都、北京、宜宾三地来回奔波。

“大桥一天不顺利建成,我心里一天不踏实。从我入伍的那天起,我就永远是一名军人了,更何况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你做的好,大家都记在心上,你做的不好,大家也看在眼里,要对得起自己身上的这份责任和使命。”梁登高说这话时,眼神里仍充满坚定。

梁登高(左六)与大桥主要参与建设者合影。

1990年,南门大桥顺利建成通车。是当时唯一一座连接宜宾主城区与南岸区的公路桥梁,同时也打开了发展南面的重要交通要道,为宜宾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建设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听到这,记者也被梁老的这份坚持与信念所感动。也许正是党员与军人这一“双重身份”在肩上,梁登高总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秉持着高标准、严要求、重落实的良好品格,完成上级交办的每一项任务。

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眼下,86岁的梁登高儿孙满堂,和老伴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偶尔还会出门,打上一场他最爱的门球运动。

梁登高说:“我还有幸赶上好时代了,现在什么都方便了。不过如今的美好生活都是曾经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于心,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一起齐心,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阔步前行。”

宜宾日报记者 陈倩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