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文字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2019-07-27   丁明念响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长安十二时辰》最近在热播,张小敬一直在拼命,毕竟要在十二个时辰中解救长安,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同阿汤哥一样,应该总是在最危险的时刻解救众生,这是一个古代英雄的可歌可泣的拼命故事。

大唐的遗风、紧张的剧情、个性化的人物性格刻画,还有那无处不在的时间紧迫感,当然还得加上些诗词的力量,其中以贺知章这首咏柳无处不在影片中,导演倒是同观众玩起了文字游戏,看上去简单的文字,却让人浮想联翩,不同的人感受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这首经典的唐诗在如今看来依旧读起来很美,把春天杨柳的风采展现无遗,当剧中街上小儿们随口朗诵时,他们感受到的是春天已经来了,柳树已经发芽了,体会到的是诗句的美妙,文字的意境之美。

在这部剧中,这首诗在剧中却是其中一条隐含的线索,是一首让许多人看不透的诗,包括李必也在问贺知章,在这首诗中为什么用剪字而不用别的字,是不是太凛冽了点,贺知章只能感叹不已。

如同一些官场中的人所说的,此诗是贺知章对于皇上不满,是皇上处处限制太子的势力,从而让贺知章写出这样的诗句出来,不得不说同样一首诗文在不同的人眼中表达的意思却是如此大相径庭。

不过还好,如同剧中一直称皇上为圣人一般,皇上可能有所想法却并没有搞出文字狱出来,翻开历史,文字狱在许多朝代都有,其中最辉煌最牛气的当属于清朝,但是唐朝基本上没有因文字狱而导致株连数人的情形,这也在剧中反应出唐朝的万千气象出来,吸引着各国人士前来做生意,只因为唐朝的接纳和自信,反应在朝廷上面则是对于文字的宽容。

当然艺术表达需要,所以剧中倒是搞出了一点关于文字的文章故事出来,算是一条皇上与太子、右相暗斗的局面出来,通过文字来影射此种情况。

短短的几句诗即可以形容风景,也可以喻意政治,文字的力量在其中体现无余。

谈到文字狱,不得不感叹现在的戏说清朝系列,把一个清朝镀满了金光闪闪的金箔,让人看到了一个完全美化的清朝,却不知道清朝是中国封建史上文字狱最多的朝代。

何西来为周宗奇《文字狱纪实》所作的序中说:“清代文字狱,主要集中在前期,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君王,绵延一百三十余年。无论就时间之长,案件之多,还是规模之大,株连之广,花样之翻新,手段之残忍来看,在中国的封建时代,都是没有前例的。”

根据史料记载来看,顺治帝施文字狱7次,康熙帝施文字狱20多次,雍正帝施文字狱20多次,乾隆帝施文字狱130多次。

曾经有人在晒书时随口说了: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并记录在诗集中,结果被有心人找出来,搞了个断头了事,不得不感叹皇帝老儿们对于文字的恐惧和不自信,满清一朝这样的事例已经举不胜举。

文字的力量还是异常强大的,当纸流行开来之后,民识初开,最终文字的力量就不仅仅由封建的达官贵族专有了。文字狱再多也禁止不了文字的传播的。

在《长安十二时辰》这个剧中,还有另一种文字力量的体现,那就是大案牍术,这也是徐宾津津乐道的数字会说话了,通过底层小史们的统计实录,最终形成了唐朝最根本的基础,只不过有识之士太少,连李必都看不上这些所谓的实录,还专注于上层建筑,想着如何把太子扶上位,以实现新税法来振兴国家。

这些记录看不去不起眼,却把农业社会以人为本这个根本把握住了,因为统计翔实,所以各种制度、税收都可以有据可查,当洛阳纸贵之时,这些数据却因为纸贵变得支离破碎,最终导致许多数据不准确了,文字的力量就消失在这些简单而糊涂的记录中了。

若说知道文字的力量有多大时,第一个跳出来拿到头牌的非汉武帝不可,也在是在他的手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来说,却是件好事,使汉代儒家经学得到重大发展,并从此成为后世历代的正统思想,同时对于皇权巩固及合理传承提供了理论支撑;不好的则是桎梏民族思维,这是汉武帝想不到也应该不会想的事,毕竟巩固汉朝的统治则是他最重要的事。

当唐太宗站在城楼时大发感慨: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不知道有没有感谢过汉武帝,当然他感谢最多的还是科举考试这玩意。

以儒学为基础的科举考试发挥了它的巨大力量,这也是文字的力量,让天下才子为了挤进官场寒窗苦读十年,就为了把八股文写好,然后得到皇帝的垂青,当然皇帝家的公主还是很多的,所以驸马的故事总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故事。

所以,那时人生四大喜之一则是金榜题名时。然后再衣锦还乡,带着一肚子的儒家墨水开启着飞腾人生了。

另外一个是成也文字败也文字的皇帝估计王莽是排得上号的,根据另一种解说,王莽成就帝位就是依靠另一种文字的力量:谶纬之书。谶,符命之书,谶,验也,言为王者受命之征验也。纬,围也,反复围绕以成经也。

毕竟这玩意让他获得了民心,同时也是这种东西让他的皇位有了合理性,因为王莽的喜爱,结果是当时谶纬盛行,祥瑞不断,然后再往下是玩起来了符命,说到底全部是搞的文字游戏,到最后这种游戏差点收不了场,搞的是:莽之谋篡也,吏民争为符命,皆得封侯。

最终还是由于王莽的理想化主义直接把皇位断送掉那是历史的必然性了。

文字犹如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故事发生在唐朝,怎可无诗,一首诗也许并没有什么深意,却成为大家捕风捉影的对象,文字的妙处则在于此,苦处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