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县历史地理环境资源

2019-08-14   静一号普洱茶

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地处东经99°56′- 100°41′、北纬21°28′-22°28′之间。东接景洪市,东北接思茅市,西北与澜沧县毗邻,西和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6.6公里。东西横距77公里,南北纵距115公里,总面积551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3.45%,坝区面积占6.55%,最高海拔2429米,最低海拔535米。总人口331850人(2010年),政府驻地勐海镇。

勐海县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 的故乡和中国产茶最早之地,有着1700年前的野生"茶树王"以及星罗棋布的古茶树群。四季适宜水稻生长,盛产优质米,自古有"滇南粮仓"之称,是国家级粮食生产基地和糖料基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勐海县

面积

5511平方公里

外文名称

meng hai

人口

34.1万人(2015年)

行政区类别

气候条件

热带、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

所属地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著名景点

打洛勐景来景区、曼短佛寺、中缅第一寨

下辖地区

勐海镇、打洛镇、勐混镇、勐遮镇、勐满镇、勐阿镇、勐宋乡、勐往乡、格朗和哈尼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

政府驻地

勐海镇

电话区号

0691

车牌代码

云K

邮政区码

666200

地理位置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

行政代码

532822

地区生产总值

86.58亿元(2015年)

人均生产总值

25465元(2015年)

县委书记

洪国正

县长

张世影

汉代前,隶属昆明、嵩部落,是"西南夷"的一部分。

西汉,隶属益州郡。东汉光和年间,划归永昌郡。

唐南诏时,隶银生节度。

宋淳熙七年(1180年),境内设九勐土司地。

元朝,属车里路军民总管府。

明朝,隶属车里军民宣慰使司。明隆庆四年(1570年),宣慰使召应勐将辖区划为十二版纳,本县境内设四个版纳。

清朝,沿袭明制。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境内重置九勐土司地。

民国元年(1912年),改设勐海、勐遮、勐混3个区。民国二年(1913年),境内设勐遮、勐混(实驻勐海)两个区。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区设佛海县、南峤县、宁江设治局。

1950年2月17日,境内解放。195

1~1958年,建制几经变动。1958年11月,勐遮、勐海两县合并为勐海县至今,隶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2000年,勐海县辖2个镇、12个乡。

2004年,勐海县撤销西定哈尼族乡和巴达哈尼族布朗族乡,合并设立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新设立的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管辖原来西定哈尼族乡和巴达哈尼布朗族乡的行政区域,隶属关系不变,乡政府驻原西定哈尼族乡政府驻地。

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地处东经99°56'~100°41'、北纬21°28'~22°28'之间。东接景洪市,东北接思茅市,西北与澜沧县毗邻,西和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6.6公里。东西最长横距77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15公里,总面积551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3.45%,坝区面积占6.55%。县城勐海镇距省会昆明776公里,距州府景洪40公里。勐海县地处横断山系纵谷区南段,怒江山脉向南延伸的余脉部。境内地势四周高峻,中部平缓,山峰、丘陵、平坝相互交错。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四周高峻,中部平缓。最高点在县境东部勐宋乡的滑竹梁子主峰,海拔2429米,属州内第一高峰。最低点为县境西南的南桔河与南览河交汇处,海拔535米。

勐海县属热带、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依海拔高低可分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8.7℃,年均日照2088小时,年均降雨量1341毫米,全年有霜期32天左右,雾多是勐海坝区的特点,平均每年雾日107.5~160.2天。

勐海县可分为5个气候区:

北热带。为海拔低于750米的打洛、勐板、布朗山的南桔河两岸河谷地区及勐往的勐往河和澜沧江两岸河谷地区。

南亚热带暖夏暖冬区。为海拔750~1000米的勐满、勐往坝区布朗山南桔河两岸。

南亚热带暖夏凉冬区。为海拔1000~1200米的勐海、勐遮、勐混、勐阿(包括纳京、纳丙)、勐往的糯东。

南亚热带凉夏暖冬区。为海拔1200~1500米的勐阿的贺建,勐往的坝散,勐宋的曼迈、曼方、曼金,格朗和的黑龙潭、南糯山,西定的曼马、南弄,巴达的新曼佤、曼皮、曼迈、章朗和勐冈全境。

中亚热带区。为海拔1500~2000米的西定、巴达、格朗和、勐宋4个乡的大部分地区及勐满的东南至东北面。

勐海县境内土壤分7个土类、18个亚类、52个土属、85个土种,各类土壤随海拔高低垂直分布。海拔600~800米以内的属砖红壤;海拔800~1500米的属砖红壤性红壤(赤红壤),分布在低山和中山地区;海拔1500~2400米的属红壤土类,分布于山的中部或山顶平缓地;水稻土主要分布于海拔600~1500米之间的坝区,共有47.7万亩。

勐海县境内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主要来自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河水多为降水补给性河流。境内地表水年平均径流深540.7毫米,年平均径流总量为29.46亿立方米;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地表层、根系层和基岩裂隙层,主要来源于雨季部分雨量下渗补给,地下水年平均径流深340毫米,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5.59亿立方米,为地表水的52.9%;另有境外客水4.99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50.04亿立方米。境内流程2.5公里以上的常年河流159条,总流长1868公里,多为幼年期河流,属澜沧江水系,总集水面积5570平方公里,其中境内面积占98.9%。流域总面积4937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澜沧江、流沙河、南果河、勐往河、南览河等。

2013年,勐海县辖6镇5乡,即勐海镇、打洛镇、勐遮镇、勐混镇、勐满镇、勐阿镇、勐宋乡、勐往乡、格朗和哈尼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全县11个乡镇下辖4个社居民员会、85个村民委员会、937个村民小组、888个自然村。

勐海县境内居住着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汉族、彝族、回族、佤族、白族、苗族、壮族、景颇族等25个民族,其中傣、哈尼、拉祜、布朗是本地的四大主体民族。

2007年,全县总人口73846户302943人,少数民族中,傣族117168人,占总人数的38.67%,哈尼族63231人,占20.87%,拉祜族39801人,占13.13%,布朗族32624人,占10.76%。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勐海县总人口331850人。

勐海县珍稀哺乳动物有象、野牛、虎、长臂猿、猴、熊、穿山甲等9目27科67种;鸟类有绿孔雀、犀鸟、喜鹊、乌鸦、画眉、百灵鸟、白鹇、原鸡、相思鸟等16目44科249种;爬行动物有巨蜥、蟒蛇等3目11科45种;昆虫有蜂、蝶、蝉、蜈蚣等12目92科1136种。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9种;蔬菜30多种;水果20多种;花卉近100种;中药材有大黄藤、黄姜、鱼腥草等1000多种;可食野菜5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樟脑、咖啡、香料等产业正在培植开发。县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3.8万亩。

勐海县有矿产13种,矿点60多处。

铁矿:主要分布在西定、南弄河、吉良等地,储量约135万吨。

钛砂矿:主要分布在勐阿、勐往盆地,为伴生矿。

锰矿:主要分布在布朗山的章家、勐冈乡。

锡矿:分布布朗山。

金矿:分布于勐满、西定和勐混的打别、曼蚌、浓养。

独居石矿:较为集中的有勐海、勐阿、勐康、勐往、勐遮及勐混等地。

煤矿:已发现煤矿点有大河沟、曼养、勐昂、格朗和、勐往等处。

粘土矿和石灰石矿:主要分布在勐混、勐遮、勐海等地。石灰石分布在西定、勐满、布朗山等地。

勐海县总集水面积5511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总量为29.4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15.59亿立方米,为地表水的52.9%。水能蕴藏量116.88万千瓦,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水域面积6.9万亩,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42亿立方米,其中蓄水工程供水9560万立方米,引水工程供水4600万立方米。温泉丰富,有高温泉(60~100℃)4处、中温泉(40~60℃)10处、低温泉5处。

勐海县境内的傣、哈尼、拉祜、布朗等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民族风情浓郁。傣族的"泼水节"、哈尼族的"嘎汤帕节"、拉祜族的"拉祜扩塔节"、布朗族的"桑堪比迈节"集中展示了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文化。境内佛教壁画贮量丰富,工艺美术风格独特:贝叶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工作亟待开展。傣族赞哈、古乐、绘画,布朗族情歌弹唱,拉祜族芦笙舞,哈尼族的彩茶舞,让人耳目一新、余味深长。在浩瀚的民间音乐、舞蹈、曲艺中,初步搜集整理了傣、哈尼、拉祜、布朗等民族的民间舞蹈11个种类、63套跳法,舞曲、打击乐谱32首。佛塔、佛寺蕴含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是中国艺术园中的奇葩。杆栏式建筑,全国独树一帜。

勐海旅游西线是西双版纳旅游片区的两个次中心、三大旅游区、五条旅游主线之一,以边境游、跨境游和茶文化旅游为特色旅游品牌。截止2008年,全县已建成旅游景区(点)4个,其中,国家3A级旅游景区(点)1个(打洛勐景来景区),国家2A级旅游景区(点)1个(西双版纳阳光茶文化科技园云茶源旅游景区),国家1A级旅游景区(点)2个(景真八角亭景区、打洛独树成林景区)。

勐海县国境线(中缅)长146.6公里,开通两条跨国旅游线路,即:打洛-缅甸景栋、大其力-泰国迷赛、清莱、清迈、曼谷;打洛-缅甸景栋、东枝、仰光。

旅游资源有人文景观19处,水域风光45处,生物景观32处,古迹建筑20多处,休闲求知健身场所40处,旅游购物场所41处。主要景点有景真八角亭、独树成林、打洛森林公园、曼短佛寺、巴达野生茶树王、曼峦回清真寺、勐邦水库等。

曼短佛寺

曼短佛寺,位于勐海县城西南面的昆烙公路边上,距县城约10公里。是当地傣族从事宗教文化活动的中心。曼短佛寺傣语称为"瓦拉扎探"。据史籍记载,此佛寺始建于950年,距今已有1049年,是小乘佛教传入后建的最早佛寺之一。佛寺整体由大殿、戒堂、彭房、僧舍、佛塔和"窝苏"(八角亭)等建筑群组成。主体建筑大殿阔4间,宽约10米,深8间,长约18米。大殿是拍梁、穿斗结合的梁架结构,重檐歇山式屋顶,上下两檐都是五面坡。平面布局不用檐柱,四面偏厦是墙抬梁,墙体与檐口间设有斜撑。殿内外的构件上均有龙、凤花卉等图案的雕刻装饰。1993年,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缅第一寨

中缅第一寨-勐景来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西双版纳勐海县境内,打洛江对岸就是缅甸。

勐景来是一个典型的傣族传统村寨,毗邻缅甸,与缅甸掸族边民来往频繁,互相通婚,形成了罕见的傣掸混居现象。勐景来在文化上保持了传统的边境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全村400多人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村里有一座佛寺,所有男童到了七、八岁的时候都必须剃度出家,在佛寺里学习傣文、佛教经典及傣族的历史、文化、科学知识,传承博大精深的贝叶文化。

勐景来曾经是中缅边境的宗教文化中心,村口的塔林、神树、神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到节日,信徒都会来这里赕佛求经,最盛时曾达到3万多人。勐景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在傣族群众心目中有特殊的地位,被人称为"中缅第一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