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花园》,文明现代化进程中被抛弃的理想和自由随风而逝

2020-01-13     轨道电影

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文坛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被誉为“恐怖伊恩”,这源于他所拍摄的荒诞情节影片常常流露出对于敏感话题和伦理纲常的充分关注和展示,他的处女作《水泥花园》就是具有鲜明“恐怖伊恩”风格的作品,出版之后掀起了巨大轰动,但是对其褒贬却出现了两极化的现象,《纽约书评》说“具有难以抗拒的可读性”,可是很多评论家却说“小说令人难以信服”,不可否认的是,《水泥花园》通过流畅的叙述、严谨的逻辑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意蕴深刻的成长悲剧,尽管主题有些悲伤,却不失为一部出色的作品。

1993年,安德鲁·伯金将其改编成了电影,豆瓣上获得7.7分的评分,这是对电影改编的一种成功改编,影片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充分展示了俄狄浦斯情节和异装癖等题材,观众在“水泥花园”这个场所可以感受到明显的压抑氛围,而最早父亲想用水泥营造的却是保护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安心之所,对于这样一部性格鲜明的作品,我们更应关注其中折射出的孩子成长过程中暴露的突出问题以及文明现代化进程中对于思想的异化问题。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才让影片具有了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立场,使观众沉浸其中,感受这个光怪陆离的荒诞故事。

本文将从改编过程中的叙述方式、意象营造、情感共鸣、主题升华四个方面来阐述这部影片的深层次含义,相信读者通过以下分析能够理解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和深刻思想。

01、从第一人称视角转换为第三人称视角,平分了朱莉和杰克的戏份,淡化父母离去的悲伤情绪,将焦点牢牢设定在姐弟四人身上,凸显故事的悲情色彩。

小说中以第一视角的“我”为观察者,以我的所思所想来描述整个故事,这个“我”就是六口之家的二弟杰克,除了姐姐朱莉外还有妹妹苏和弟弟汤姆,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而言,父母肩负着重要的养育职责,因此杰克作为问题少年占据了大量篇幅描写他的行为和感情变化,可影片却将记录者转换为客观中立的第三人称视角,并增加了朱莉的戏份,将姐弟两人的戏份放置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淡化了剧中父母的形象以及父母去世时的悲伤情绪。

这种表现方式其实就是凸显出在“水泥花园”中姐弟四人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在这里,父母的离去颇有戏剧性,当杰克和父亲一同用水泥建造花园时,父母突然倒地,小说和影片都没有交代其中的原因,就这样全家人陷入了沉重的痛苦之中,可就在这时,母亲也突然卧床不起,这就颇为蹊跷,但是影片遵循着小说的描述步调,同样没有给予充分的原因揭露,这说明它的关注点就不在这里,而是聚焦在了姐弟四人身上。

对于小说来说,从何种角度来叙述故事会影响到读者对于小说的理解,无论是故事内容还是情感走向,杰克作为观察者必然无法展现经历事情的全貌,只能从自身的思考入手来展现其他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转变,这无疑具有极大的限制性,但我们会发现影片展现的角度是全面的,它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观察整个家庭的命运走向,极大增强了影片的现实属性和内涵深度,完全俘获了观众的心,凸显出故事的悲情色彩。

小说中书面语言的使用和杰克价值观念的展示常常是离奇的,比如开篇“我父亲不是我杀的,可我有时觉得是我促他走上了不归路。而且他的死如果不是正好赶上了我自己肉体成熟的一次标志性事件,它跟此后的事态发展相比就好像算不了什么了”。杰克将父亲去世看的轻描淡写,虽然他声称自己肉体成熟,但仅仅通过这一句描述我们就能体会到他思想的不成熟,这无疑和父亲的教育息息相关,而这却是隐藏在文本内容深层的含义。

但是对电影而言,起承转合的铺平垫稳更有价值,这个故事本身并不是以戏剧高潮为张力的,而是要深入探究青少年心理转变的成因和方式,因此以杰克上学、放学、为家里帮工作为开篇,逐步揭开整个故事的全貌,这是由小说和电影的不同结构和叙述方式决定的,小说强调悬疑性,电影强调真实感。

02、影片进一步凸显小说中水泥花园的意象深度和内涵营造,将空间上的区隔转换为心理的代沟,将姐弟四人的命运与水泥花园绑定在一起,强化了这座天然屏障的恐怖性。

小说中建设水泥花园的原因是“父亲看到蓬勃生长的野花和野草便非常恐怖”,他要“建一道高墙把他自己的世界保护起来”,于是购买了15袋水泥将花园覆盖,只留下台阶。可是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都是结果,水泥是现成的、父亲的劳作正在进行,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这样的现代化进程目的不得而知,似乎仅仅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正常工作,无疑这就让影片显示出轻松活泼的氛围。

小说的创作时代是1975年的伦敦,当时英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世界领先,城市中随处可见水泥搭建的高楼大厦,压抑的人透不过气来,所谓的“水泥森林”就是自然和现代化建设的相容共生,小说描述的也是这座城市中的普通一家,水泥完成的正是空间上的区隔,而父亲抵御的却又不仅仅是空间上的阻隔,还有心理上的孤独,他们一家人的命运都紧紧的与水泥产生了一定的联系,水泥花园没有建成,说明人类丧失了追求自然和真实的勇气,所有的天赋和才能都被水泥所扼杀,都市利益主义和自我意识让人类慢慢失去了共情能力,成为了机械化的奴隶,感情逐渐变淡,杰克的父亲对于母亲的态度就非常冷漠,他不接受她的任何建议,甚至连母亲生病时也在吵闹,这让孩子们误以为父母不存在爱情,也会移情到自己身上,认为父母并不关心他们。

对于母亲的离世小说只用了三个字,朱莉说“她死了”,杰克得知后的反应是“我一下子清楚彻底地理解到她死了的事实,我也就哭不下去了”。而在影片中杰克、朱莉和苏三人共同发现了母亲身体已经僵硬,而朱莉和苏给母亲拉扯床单盖身体却让她们笑了出来,这是纯儿童视角的观察,却稍显诡异,直到汤姆一直哭喊“我想母亲了”,他们才逐渐意识到母亲离去的悲伤感,表面上看母亲的死因同样蹊跷,但深层原因同样和水泥有关,水泥代表的是现代文明的暴力侵害,一味的追求现代化进程带来的人性灾难,这让影片显得更具深度。

水泥花园的建构过程看似平静温和,但其中显示出极度慌乱,杰克和朱莉将母亲尸体放在水泥盒子了,散发出阵阵恶臭,但是他们却对外谎称安葬了一条狗,这展示的仍然是水泥对内心带来的掩盖感,他们以为通过水泥能够遮掩母亲去世的消息,但观众都明白这只是自欺欺人的一种方式而已。

03、隐晦描述了杰克的“变态倾向”和姐弟恋,淡化了不道德的伦理观念,客观真实反映出丧失父母后姐弟四人悲伤、彷徨、恐惧的心理状态,深层次探讨了父母对于孩子影响的深层次原因。

影片对于小说关于姐弟恋的改编是非常隐晦的,甚至让原本在成长中必然会经历的手淫也披上了荒诞的外衣,当母亲去世后,杰克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每天都要两次,而在母亲去世前,她曾提醒儿子“这样不好,每次都相当于两品脱的血”,可以说杰克的叛逆和父母的管制有很大影响,而当父母双双离开后,所有制约的条件再也一去不复返时,他开始了自我解脱。

如果说这种解脱可以缓解他的压力,那么和朱莉的恋爱则明显带有父母的影子,杰克一直对外界有强烈的抵触,甚至对朱莉也是这样,原因是朱莉身上有母亲的影子,当父亲离去时,朱莉承担起了家庭的大部分责任,因此角色转换为颐指气使的母亲形象,这无疑很让杰克反感。

可是当杰克成为家里最大的男丁,他不仅身体上成熟了,心理也开始了转变,他开始阅读书籍,这部科幻书籍成为他心灵慰藉的唯一方式,他不但自己阅读,还推荐给朱莉,他们的关系得到了逐渐缓解,因为杰克意识到能够依赖的人只有他们自己。定位的转换带来了思想的转变,也注定了两人类似“家长”的身份。

在我看来,只是因为他们姐弟身份的特殊性,而没有管控的爱是无所禁忌的,在他们的理念中,抚养姐弟们长大要远比道德本身更加重要,所以他们愿意做出一定的牺牲,来得到明显的实惠,这无疑是特定环境下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在这个层面上来看,影片对于小说内涵的探讨更进一步,杰克从不懂爱到慢慢开始爱,甚至学会了爱,这中间其实是对于水泥花园的抵触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个体之间的关系扭曲也影响到了群体关系,弟弟汤姆被两位姐姐女性化,甚至杰克也无意间出现了这种意识,可以明显感受到,其实朱莉已经承担起了家长的职责,这种文化的影响对汤姆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孩子之间表现出了精神世界的荒芜和空虚,杰克常常被空虚感所折磨,这种家庭秩序的失落导致了欲望的异化和观念的瓦解,在封闭空间里孩子们缺乏必要的成长条件,必然会出现停滞、退化等多重危机,杰克和朱莉的姐弟恋以及汤姆的异装癖都是自我认同产生混同的最直接表现,也是失去父母的孩子们可怜的一种命运走向。

04、封闭空间内成长的烦恼,将伦理观念框定在对于文明进程的文化消解中,以混乱失序的“水泥花园”悲剧故事来传达导演对于现实世界的思考。

作者麦克尤恩曾表示过“真正吸引他进行创作小说的并不在于那些美好的、轻松的、高兴的和确定的事情,而是一些糟糕的、困难的和使人不安的事情。他从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迷茫与危机,而是通过一个个看似离奇的故事为我们揭开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深层焦虑,并提供独特的反思视角,因而呈现出复杂而深刻的精神面向”。于是这部小说具有浓郁的悲情色彩,也是借用这样一个故事实现对现实生活的拷问和反思。

小说中对于“水泥花园”腐败不堪的指向是都市文化的直接反映,在这座冰冷的水泥花园中一切都没有温度,这里似乎不是温情的港湾,而成为了人间地狱,母亲尸体散发出的味道被孩子们说成了狗也是对于自身价值的深层否定和怀疑。

影片中凸显出了文明进程中文化的同化作用,但是作用也尽显在书籍本身,他们仍然困在自己的城堡中无法脱身,无疑这并不是道德可以解决的范畴,水泥祭奠的是物质享受生活中缺乏的情感慰藉,也是高楼林立中人们孤独、悲凉生活的缩影。

杰克在小说中是伤感的,他看着自己的家说“一家人就住在这么个水泥长方形里”,这是由于周围房子被推倒导致凌乱不堪,“水泥长方形”意象所指的正是当代西方都市中冷漠而孤独的家庭,每个家庭里也许都是一座充满恐慌与堕落的“水泥花园”,这里指代的不仅是商业的废墟,更是精神的荒漠,在这里没有秩序可言,更不存在明确的伦理道德,人类存续的保障成为了影片可笑的理由,也因此诞生了种种可笑而极端的行为。

小说的悲情结尾似乎也印证了作者关于“世界末日”的寓言,这样的世界不值得被救赎,也因此让整部小说流露出极度的伤感和忧虑,可对影片来说留下的结局却是耐人寻味的,这座无情的寓言中,我们感受到了导演对于人性冷暖的判断,也让人类的未来掌控在了观众的思考之中,人类究竟是命运的掌控者还是悲剧的缔造者因人而异。

结语:

麦克尤恩笔下的《水泥花园》是绝望和令人窒息的,处处散发着令人担忧的恐怖氛围,展现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于身份的判断、善恶的选择以及亲情冷暖的不同观点,也让读者反思其中出现的原因和人类的未来走向。

电影通过一则故事,含蓄委婉地为观众展现了一出悲情故事,尽管基调略显伤悲但是讲述方式和镜头语言却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这说明对于人性的本质展现导演是乐观的,他并不想让观众太过悲观,而只是将父母去世带来的影响作为一则案例展示给观众,启迪人们去思考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究竟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在我看来,《水泥花园》绝非一部质量堪忧的作品,看似忧伤的笔触下面流露出对现代社会弊病的担忧,也可以理解为一部寓言类小说,而影片则更像是一则现实案例,提醒观众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和未来的道路,只有更好的理解文明和现代化的关系,人类才有可能更进一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D57oW8BbDmBVZuPiKK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