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特琳向大家传达了科学研究的真正意义,当你向某一研究方向努力前行,最终迎接你的却可能是死胡同。面对这一情况,你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回头并重新开始。
(图源:blog.globalacademyjobs.com)
采访&撰文 | 金斯基
编辑 | 咖喱
博士毕业答辩应该穿什么?向朋友借一套正装,还是买一件“不出错的小黑裙”?
今年10月7日,在四年半博士生涯的最终章,凯特琳·凯尔比(Caitlin Kirby)穿着由自己亲手设计制作的“独一无二的纸裙子”,踏入了论文答辩的会场。这条短裙由17封论文拒稿信拼接而成,凯特琳希望借此展示真正的博士研究历程,“让大家看到我们的成功和失败(被拒)”。
拒稿信与时尚短裙
凯特琳博士就读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专业,研究跨文化背景下的环境决策问题。在每周的实验室组会上,她的导师朱莉·利巴金(Julie Libarkin)经常会与学生们分享文章投稿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这让临近毕业的凯特琳想到,在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大家通常会向答辩委员会展示那些光鲜亮丽的成功的研究成果,却不会提及这些成功背后的坎坷历程。
所以,当看到有人将自己的博士经历制作成海报,并穿在身上参加答辩,凯特琳很自然地想:别人有这样的做法,自己未尝不可呢?她决心向老师和同学们展示自己真正的研究过程,尤其是那些投稿失败的经历。
凯特琳曾经看过一部名为《Parks and Recreation》的综艺,其中一期中,一位设计师展示了用报纸做成的婚纱,这一设计理念启发了凯特琳。她在网上搜索到短裙的制作过程。在距离答辩还有三个星期的时候,凯特琳拿起了剪刀、皮尺和缝衣针,利用周末的时间,迅速完成了自己的“战袍”。
为了搜集制作裙子的“素材”,凯特琳在自己的邮箱中用“很遗憾”、“我们很抱歉通知你”等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结果找到了至少25封各类拒稿邮件。她将这些拒稿信打印在A4纸上,并从中挑选出17封,作为裙子的“布料”。
随着裙子的制作完成,看着由拒稿邮件拼贴而成的短裙,外面还盖上一层美丽的薄纱,凯特琳似乎完成了一种仪式,往日的种种压力与痛苦在如今看来已经化作前进的动力。在她看来,尽管大家都不希望被拒稿,但对于每一位在博士道路上奋斗的同学来说,在拒稿中不断成长其实是利大于弊的宝贵经历。
就这样,今年10月7日的答辩会上,凯特琳穿着下图的正装,自信满满地开始了自己的博士论文陈述。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凯特琳回忆说,当她走进教室时,大家眼前一亮,惊讶于如此独一无二的裙子。凯特琳在答辩的最开始就向在场的老师同学解释了自己的穿着,表示自己这样做是想向大家展示博士学习的真正过程。
出乎她本人的意料,大家对她的大胆表达非常赞赏。她回忆道,人们的反应比自己想象地要更加激动。可能是因为第一次有人如此勇敢地展示自己的“失败”。
在答辩结束后,还有老师想在她的裙子上签字,以示鼓励。但凯特琳幽默地说,裙子上全是拒绝性的签字,所以您不如在答辩纸上签名,表明她最终顺利通过答辩,为自己四年半的勤奋学习划上圆满的句号。
而对于凯特琳的做法,一直以来给予她无限支持的导师也评价道:“凯特琳向大家传达了科学研究的真正意义,当你向某一研究方向努力前行,最终迎接你的却可能是死胡同。面对这一情况,你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回头并重新开始。”
在拒稿中成长
制作短裙的过程中,一封封拒稿信也让凯特琳重新回忆起了博士历程中的点滴艰辛。第一次收到拒信的时候,她和其他人一样,内心无比沮丧,有将近一周的时间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很幸运的是,她与导师和同学交流了自己的心情,大家不但倾听了她的烦恼,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给出建议。这让凯特琳意识到,这不是她一人的遭遇,同学和老师都会经历同样的事情。这次分享让她豁然开朗,很快振作起来,也让她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拒稿的意义。
爱因斯坦在1907年收到的拒稿信(图源:wikipedia.org)
凯特琳收到的大多数拒稿信都是程式化的,每次看到以“很遗憾”、“我们很抱歉通知你”开头、形式统一整齐的邮件,凯特琳总会心头一紧。
但是,有些编辑也会在公式化的拒稿信后附上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往往让凯特琳受益匪浅,知道自己论文的弱点之后,她就能找到改进的方向。有好几次,在她的精心修改之下,曾被拒稿的文章终于成功在其他杂志上发表。每当此时,她心中又不免充满了拨云见日的喜悦心情,也更加懂得了拒稿背后的新希望。
凯特琳曾经在博客上看到另外一名博士生分享的投稿经历,由于论文涉及学科交叉,投稿过程历经波折,在被拒稿不下十次之后,这名博士生依然没有放弃,坚持不懈地继续投稿,最终成功发表。每次收到拒信,凯特琳总是用这个故事激励自己,让自己不要放弃。
来自学姐的建议
凯特琳已经顺利完成了答辩,她计划在明年去德国进行为期八个月的项目研究,新的课题正与她的博士论文相关,关注城市农业化。凯特琳表示,她非常热爱自己的研究工作,在结束德国的项目之后,她希望能够继续留在大学,一边教书一边继续自己的科研道路。
而对于未来有志于博士学习的年轻学生们,这位刚刚毕业的热心学姐给出了几个建议:
首先,学会独立研究是博士阶段的重要目的。要学会提出正确的问题,并与导师积极沟通。可以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和导师交流,了解导师对自己课题进展的反馈意见。同时也要注重发展自己的独立研究能力,还可以申请基金或者奖学金,给自己的项目增加助力。基金评审意见也很重要,无论是接受还是拒绝,我们都可以从评审人的反馈和意见中获得灵感,为进一步的工作做好准备。
其次,和导师的关系也很重要。如果发现自己和导师并不是特别合拍,不妨拓宽自己的眼界,去了解一下领域内的其他项目和其他导师,也许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道路。也可以咨询学校里的专职学业咨询老师。及时止损相当重要。
再次,论文写作是博士学习的重要一环。在提笔写作之前,导师的指导意见不可或缺。接下来需要海量的文献阅读为自己的文章打基础。面对网络上丰富的文献资源,不妨先将它们打碎,分门别类,各个击破。一旦定下写作计划,就要付诸行动,坚持写作。同时,和同组同学的合作也很重要。凯特琳所在的小组每周定期聚在一起写论文,无论谁有问题,大家都能够互相讨论,给出建议。
最后,要有自己的私人时间。一天的研究工作结束后,晚上不妨放松休息,调节一下紧张的情绪,周末与朋友家人小聚,也非常有助于放松心情。这样,再次投入研究中时,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思路和想法。
面对博士学业的巨大压力,与人分享情绪是排解压力的最好方法,互相给予建议与鼓励有助于走出情绪的阴影,缓解强烈的孤独感。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现在很多大学甚至院系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部门,会给出专业的意见。
(图源:montana.edu)
科研之路漫漫长,博士阶段是广大科研人员的必经之路。那些开不完的组会,做不完的实验,搞不定的人际关系,申请不断的基金,写不尽的论文报告……是最真实也最宝贵的人生经历。
凯特琳的故事是无数博士故事中的一个,她坦然面对“拒绝”,甚至乐于与大家分享自己“被拒”的经历,希望能够鼓励更多的学生在博士求学之路上披荆斩棘,成为最终的勇士,实现自己的科研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