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京东“沉迷”生鲜,滴滴打补贴战……背后有何增长秘密?

2019-11-02   跟小贤学运营

本文整理自易车网高级副总裁@杨永峰 在运营研究社举办的《2018运营人年终聚会》上的演讲《从供求关系制定增长策略》。

今天我分享的主题叫“从供求关系到增长策略”,这是我过去十几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独家经验。

在正式分享主题前,大家需要先看 2 组关于我的关键词。

第一组关键词:站长、互联网、汽车。

站长什么意思?在座大多数朋友对这个比较陌生,我 2004、2005 年上学的时候是一名个人站长,但是现在这个词消失了。

早年互联网开始的时候,很多所谓的创业者更多是单打独斗,一个人可以自己把网站所有的职能全做了。那时候没有产品,策划、运营、推广、技术,所以站长什么都需要自己去做。

我就是这样一个站长,我 2004 年做了当地城市的分类信息的网站,比 58 同城早一年的时间,自己设计,自己写代码,自己学习。

毕业之后我进入了互联网行业,大多时间做跟汽车有关的业务,做了快 10 年。

第二组的关键词,媒体平台、集客平台、交易平台。

任何一个平台,任何一个互联网企业其实都会有这三种业务模式,分别是从消费决策的媒体平台进行曝光,到集客,到成交三个元素构成的。

什么叫媒体平台?类似 CCTV 或者门户网站,通过曝光你这个产品,来获取广告收入的叫媒体平台。

什么叫集客平台?这是互联网和其他传统媒体主要区别,过去传统媒体是单向做传播,但是互联网可以互动,传播自己的产品以后,用户如果感兴趣可以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这个叫集客。

中国最大的集客网站是百度,百度今年有七八百亿的收入,品牌广告占比很小,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在集客平台上面投广告,广告主可以在网站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然后后期再去转化。比如说医疗、汽车很难在线上完成成交转化,因此需要在线上做集客,到线下去转化成交。

什么是交易平台?用户在线上直接可以进行做出购买决策,线下只需要做交付就可以了,电商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我在汽车互联网行业,以上说的 3 种平台都做过,接下来分享的内容,是我从整个产业链总结出来,再抽象到各个行业的一些供需增长方法论。

在线零售渗透率分布与分析

我们从新零售开始说起,这是最近两年很流行的一个词,据说马云和雷军两家 PR 因为谁先提出来的新零售,争得不可开交。不过他们确实是同一天提出,雷军在上午的会议上说了新零售,马云在下午的会议上说新零售,不谋而合一天提到了新零售,他们私底下有无互通就没法查证了。

哪些行业提到新零售这个词最多?我主要去百度去搜关键词:新零售哪些行业提的最多?

第一个是商超,从去年年初以来,腾讯和阿里收购了很多的商超,基本上都是抢着收购。第二是生鲜,盒马、小象、京东也出了生鲜。

还有哪些?手机、小家电,这方面提最多的是小米。还有一个是汽车,无论是新车还是二手车,提到新零售都比较多。

为什么这四个行业提新零售最多?

先给大家看一个数据,2017 年的 GDP 是七八十万亿,其中社会零售总额是 30 万亿,我把这 30 万亿中的几个主要行业,做了一张图:2017 主要行业在线零售渗透率(通过互联网将产品卖出去)。

2017年主要行业在线零售渗透率数据

发现哪些行业在线渗透率高呢?机票、电影票,机票和电影票的“在线零售渗透率”基本上都占了 80% 以上,图书接近六成,电视机 30%,服装 25%,行业平均在线零售渗透率是 20%,手机大概 20%,剩下几个比较低,新车、二手车、生鲜、医药。

为什么机票、电影票在线零售渗透率高?

这就涉及到每个行业的不同特点,机票、电影票属于典型的线上零售行业,线上零售行业的特点是,体验比线下体验好,客户只要在线上作出购买决策,线下出示一个二维码,甚至不用打印,线下交付极其简单。

那为什么没有百分之百覆盖?因为行业内有一些 B2B 企业,是通过用批发的方式,主要依赖于线下。

图书跟电影票、机票相比,线下交付比较复杂,因为需要邮寄。不过因为图书比较标准化,而且运输过程中不易耗损,重量轻,通过线上的方式比线下开店的成本更低。

电视机、服装、手机类似,比较标准化,线下交付容易。

那为什么新车、二手车、生鲜、医疗的在线零售渗透率低呢,下面我会通过一个自己总结出来的坐标轴来进行详细的分析。

在线零售渗透率的3个影响要素

我们先回到新零售,看看新零售解决了哪些问题?我总结了两个点。

1)电商无法覆盖的场景

线上体验做的足够好,价格足够优惠,会不会全转到线上?很难,因为场景的概念。

比如随手买个烟,快递 30 分钟也不如旁边有个便利店买的方便;有一些中老年人喜欢线下实际看到才买;或者说手机,三四线城市需要到线下试完再买。

这些品类的线上体验再好也很难渗透,所以商超和生鲜都是解决电商无法覆盖的场景,现在你再看小米之家,就知道为什么雷军对它会如此痴迷了。

2)电商无法解决的品类

新车、二手车、生鲜、医药,这是另外一类,用新零售解决电商无法覆盖的品类。

先讲医药,医药最特殊,从医药类行业的特点来说,医药特别适合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做,为什么做不起来?

因为政策因素,医药里面 80% 的药是有准入门槛的,叫做临床医药,这个只能通过医院解决,不能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卖。剩下的新车、二手车、生鲜在线零售渗透率低,都是因为行业的特点造成的。

接着来分析,刚才所有的这些行业里面,都有哪些行业的因素在决定它们在线零售渗透率的高和低的呢?

我的分析方法是这样的,三个因素:纵坐标叫商品的标准化程度,横坐标叫做流通交付的难度,圈的大小代表客单价。

按照这三个标准,把这几个行业全部放到坐标轴上。

商品标准化程度和客单价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主要讲流通交付难度,我把所有行业的交易分为 3 个环节:进货、卖货和交货。

分别从这 3 个环节去看行业的“交通交付难”特点。

阿里、京东“沉迷”生鲜,滴滴打补贴战……背后有何增长秘密?

进货环节由 2 个决定因素:一、是否有足够稳定的货源,这个决定了你是否有持续的货可卖;二、是否掌握定价权。

卖货的环节,即销售给用户。用户买商品或者买服务,他的决定因素是否能通过互联网解决?比如买手机,用户最关注的价格、服务、参数,是否能通过互联网解决?如果可以解决,那就可以做到透明化。其次是是否足够便宜?第三个就是确定性,按这个价格买了是否真的能拿到?

最后交货环节,京东上面的商品,售后需要解决交付问题(物流),书籍的交付成本很低。

举一个例子,京东的快递员在一线城市配送货物的成本是多少钱?

我专门算过这个数,我找了几个同事,他们分别住在北京的东西南北几个不同的地区,分别看快递员送多少货,发现一个快递员 90-100 单,月收入八千到一万,一单的成本只有 4 块钱,交付成本极其低。

同样的例子分析美团外卖,一个配送员一单是京东的 2-3 倍,为什么?因为京东交货是提前规划好的,前天下单,第二天把所有配货的路径规划好,从配送站出来,一个小车拉 50 单,并且全天 12 小时都在送货。

外卖是点对点,一单送一单,另外一个是潮汐效应(周期),餐饮有高峰和低谷非高峰期外卖员可能会休息,所以它的成本是京东的两三倍。

分析完流通交付难度,在加上商品标准化的程度和客单价,机票、电影票在坐标轴的右上角,在线零售渗透率达到 80%,就很容易理解了。

图书,交付比机票电影票麻烦一点,要线下配送,所以在线零售渗透率 57%,比前两者稍低。

医药上文已经分析过,很容易做线上,但是有政策门槛。手机,客单价稍高,但线下交付也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在线零售渗透率也比较高。

服装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品类,它是典型的非标产品(不是按照国家颁布的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格制造的产品或设备,而是依据自己的用途需要,自行设计制造的产品)。

服装前 50 大的上市公司销售额只占到行业的 1%,这个行业是足够非标和长尾,没有头部效应,但是为什么也可以做到线上收益那么高?

你会发现,标准化其实不是取决于在线零售的唯一因素,服装的流通交付难度很小,所以在线零售渗透率还是比较高的。

再来看新车,坐标轴 Y 轴正向系可以看到,新车的标准化程度很高,卖到各个地区的只要出厂都是一样的。

房子呢?新房子标准化程度也很高,同一个楼盘一套房,基本上坐标轴在中间。

二手车是典型的非标,交付难度比新车还要高,现在大多数人不愿意接受二手车,有很多顾虑,比如不知道有没有出过事故,不知道保险有没有做到位。

生鲜也是典型的非标商品,因为不同的生鲜,不同品类的差异很大,并且交付的难度也很大,食品类尤其要注意一个指标叫做“损耗率”。

不同的食品损耗率是不同的,比如香蕉从摘下来到吃只有 14 天,核桃或者其他的品类可以达到两个月,有些商品可能只有 3 天。

所以生鲜是非标品,并且流通交付难度高,导致在线零售渗透率极低。

用自营还是平台化来做业务增长

上面的坐标轴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行业的在线渗透率有高有低,通过这 3 个指标(流通交付难度,商品标准化程度,客单价),你就可以知道你的产品适合用电商的方式来做,还是适合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来做。

当你决定了如何去做,会遇到一个问题,这个生意是自营的方式来做增长,还是用平台的方式来做增长?


这里有 3 个判断标准,大家可以借鉴一下:

判断市场是二八效应还是长尾效应。

如何判断,主要看头部的 20% 占到行业销售的多少。举个很典型的例子,手机的前五个品牌占到 80% 的销量,所以手机是二八效应,只要进货这件事做好就可以做自营的。

什么是长尾效应?举个服装的例子,为什么京东做服装品类,就是因为服装足够长尾,你选品再多也没有办法做成爆款。服装客户要的就是个性化、差异化,只选少的几个品类很难满足用户需求,一定要大量的商品,才能满足用户多样性的需求。

反过来看淘宝,它是非常典型靠平台模式做起来的,但是发现用平台模式做,现在有一些品类搞不定了,只能做自营。典型如生鲜、汽车。盒马生鲜就是自营的方式来做,它的汽车也是投资一家企业,相当于半自营的方式来做。

核心痛点是否可以解决?

生鲜的核心痛是点什么?用户想要在线上找到想买的东西,并要价格便宜,送货快,不要有损耗。

这个需要通过互联网的平台方式很难解决,所以需要用自营的方式来保证整个服务体验。

所以判断平台还是自营,需要考虑品类是二八还是长尾,核心痛点是否可以通过线上解决,还是需要用到很强的线下交付能力。

行业对平台的依赖度高或低?

在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要考虑,不同行业对于品牌的依赖度不一样,什么叫品牌依赖度?当用户每完成一个订单的时候,对你的依赖性。

举一个例子,横坐标用是用户对平台依赖度,纵坐标是商户对平台依赖,然后把各个平台全部放到坐标轴上。

以打车为例,用户每次打车的时候和商户是随机匹配的过程,用户不会永远找一个出租车供应我的出行,一个出租车不会永远找一个用户满足他 30 天的出行,所以打车品牌的供需两端,对品牌的依赖性极高。

再举一个极端例子,左下角有一个理发的品类,我有一个朋友自己想做一个理发的线上平台,他觉得好多品牌做平台做起来了。

我给他看了这张图,理发的用户第一次产生需求的时候,不知道哪里剪的好,哪里便宜,哪里适合自己的发型师,但是一旦找到以后就固定下来了。

所以理发这个品类,供需两端对品牌的依赖度极低,这种行业的特点就很难做一个平台,只能做一个自营连锁店线上线下结合

不同的行业痛点不一样,在构建平台,做平台运营计划的时候,需要考虑以上说的 3 个要素。如果你的平台类型选错了,你运营得再辛苦,也都只是白搭。

如何通过调节供需关系做增长

想好通过电商还是通过新零售,也确定了平台还是自营,并且供需两边对平台依赖度很高。接下来你还会遇到一个问题,你所在的行业和品类,是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

这件事极其重要,怎么定义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其实就一个判断因素,随机大样本去问,卖货难还是买货难。

不同的品类是不一样的,以汽车为例,新车市场大概在 10 年前完全是卖方市场,因为货很少,只要车造出来,都是供不应求。

所以这种情况下,压根不需要考虑用户体验和用户需求,一定是厂家说了算,但是这些年汽车市场完全变了,变成了买方市场。

现在是车难卖,用户的选择太多,90% 的车型是买方市场。

对于二手车行业,现在刚好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我举一个例子,夏天的时候我们经常烧烤,大家一起烧烤的时候会发现,刚开始的时候烧烤出来的烤肉经常是供不应求的,大家排队在烤炉旁边等着吃。过了半小时,当产能上来了,烤出来反而没人吃了。

这就是典型的早期大家产能不足,大家满怀期待着急,一旦产能上来了,其他人就吃饱了。这个时候市场就转变了,变成买方市场了,烤完之后卖不出去。

刚才讲了整个大行业或者大品类,虽然大行业是买方品类,但是不代表分时段、分地区绝对是买方市场。

同样以汽车为例,新车 90% 的品类是买方市场,但确实有一些车就是卖方市场,供不应求,出来就加价,比如说汉兰达。新款出来就加价,是产品好,也是产能不足、饥饿营销等共同因素导致的。

不同的品类也是不同的,要分时段分地区,分时段典型的例子是什么?餐饮和打车。

以打车为例,打车也是有“潮汐效应”的,不同时段买卖双方供求关系会发生改变,闲时车多用户少,平台方一定是补贴用户端;一旦到了高峰时间或者下雨天气,一定是补贴供应端,定价方面会高达一点几倍。

分地区的例子,我讲一个二手车不同地区的不同车型,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不一样,以北京为例,北京的二手车平均 15 万,低端车卖的很不好,比如比亚迪,一辆北京的比亚迪 6 万块钱开 3 年,只能卖 2 万,贬值率很高。

但是我朋友在北京买一台比亚迪运到辽宁,一台二手车可以卖 3.5W(比北京高1.5W),因为比亚迪在辽宁很受关心。

不同的地区,供求关系会发生改变,遇到这种情况时,不仅要分时段,还要分地区去运营。模式不一样,策略也是不一样的。

分析出不同品类,不同时段、不同地区供需双方的变化以外,剩下还需要考虑三个标准:规模、效率、体验。

规模是什么?DAU、GMV、PV、停留时长。

效率呢?有 5 个指标。人效,比如做汽车,汽车是极度重线下,并且是比较劳动密集型,我会看每个销售,每个呼叫中心,每个月每个人卖多少台;坪效很典型(终端卖场一平米的效率);机效是什么?每台机器支持多少交易量;还要看单品成本,单品毛利。

规模和效率决定了企业的成长性,体验决定了你的获客成本。

体验要注意什么?除了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一定要超出他们的预期和情感共鸣,这样才会产生复购,老用户拉新用户等。

如何从供求关系制定增长策略

今天我们分享的内容比较烧脑,主要讲的是“如何从供求关系制定增长策略”。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需要解决 2 个问题:

1)适合用电商方式来做,还是适合线上线下结合来做?

如何判断呢?主要考虑在线零售渗透率,其由流通交付难度、商品标准化程度、客单价 3 个指标决定。

2)是用自营模式来做,还是平台模式来做?

这个时候需要考虑 3 个指标:判断市场是二八效应还是长尾效应;核心痛点是否可以解决;目标行业对平台的依赖程度。

解决完前面 2 个问题后,我们进入正题,如何从供求关系制定增长策略?

这个时候需要判断是卖方市场还是买方市场?

如何判断很简单,观察卖货难还是买货难即可。不过不同的品类,不同时段,不同地区是不一样的,模式不一样,策略是不一样。

最后,分析出不同品类,不同时段、不同地区供需双方的变化以外,剩下还需要考虑三个标准:规模、效率、体验。

规模和效率决定了企业的成长性,在社交媒体时代,体验决定了你的获客成本。

· 运 · 营 · 地 · 图 ·

2019 最硬核的运营秘笈“运营技能地图”!相信我,这份实力与颜值并存的地图,每次打开都会有意外的收获与惊喜!扫描下方二维码快来购买吧!

今天的内容烧脑吗?

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