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9年,将迎来新中国70岁生日。“家国七十年”其实就是每一个平凡人的七十年,在新时代里,每一个平凡人都值得讴歌。4月10日起,东方今报·猛犸新闻陆续推出大型重磅策划《家国七十年·我的故事》三部曲,从“我”的故事说起,用“小故事”展现“大时代”,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用“小人物”展现“大情怀”,用“我”的故事串起出彩河南的精彩篇章。
今天,《家国七十年·我的故事》三部曲之第二部《见证》系列推出第7篇《郑州双机场“飞天梦”》,我们把镜头对准郑州第二机场的建设者——郑州通航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孙喜忠,一起了解郑州航展以及上街通航产业发展的背后故事。
郑州通航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孙喜忠介绍上街机场情况
小时候的我们都曾有过一个“飞天梦”,或许曾经的梦想已经伴着我们人生的轨迹逐渐被我们所遗忘,但是对有些人来说,这个梦想却影响着他的一生,也改变着他的人生轨迹,郑州通航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孙喜忠便是如此。他虽然没能成为一名飞行员飞上蓝天,但他的“飞天梦”与上街机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米方杰 通讯员 王晓宁/文图
上世纪80年代,上街机场更像“晒谷场”“练车场”
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以及一个地区的发展都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发出这句感慨的便是孙喜忠,上街通航产业近些年取得了快速发展,上街机场成为全国条件最好的通用机场之一,郑州航展也成为郑州乃至河南的亮丽名片,在孙喜忠看来,这与国家近些年一系列支持通航产业发展的政策是密不可分的。“其实在前些年,上街也曾尝试去发展通航,但是各方面的限制条件太多,并没有发展起来”。
1965年出生的孙喜忠是上街本地人,他的老家峡窝镇距离上街机场直线距离约8公里,虽然从小就知道当地有一个机场,但直到1989年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回到上街进入到上街区科协工作,他才有机会第一次走近这个在心中默默念了多年的上街机场。
“当时心中的落差还是很大的,与心中想象的机场完全不一样,机场大但很是简陋,只有一段水泥路跑道,两边就是庄稼地,”孙喜忠告诉记者,当时从上街市区去机场的路都还是土路,中间要经过成片的田野,遇到下雨天泥泞的道路根本没法进去。彼时,在当地人看来,上街机场并不是起降飞机的,而是“晒谷场”和“练车场”。因为当时机场是开放的,没有围墙,在麦收和秋收时候,机场的跑道上尽是当地农民所晒的麦子和玉米。因为这里有一条千余米长的水泥跑道,上街当地人练车都是直接开着车来这儿,“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学开车,也是和朋友一起开车来这儿学的”。
虽然上街机场成了不少上街人眼中的“练车场”,但他心中却对这个机场充满着“敬畏”。据孙喜忠介绍,上街机场的建设比郑州老机场要晚几年时间,1958年,根据我省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经省政府批准征地1845亩建设上街机场,创建了我省唯一的航空运动训练基地。1968年,根据中央军委文件精神,由空军空降兵第43师实行军事接管。1974年扩建为“二级永备机场”。“这里曾起降和停放过米-6、安-12、安-26、歼-5、歼-6等中大型飞机,为国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据悉,直到1975年,上街机场才由河南省体委接收,并在此成立了河南省航空运动学校。
2007年之前,上街机场没有太大的变化
从上街区科协到上街区原新安西路办事处,再到工业路办事处,以及后来的上街区装备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在近20年的时间里,孙喜忠的工作岗位几经调动,其工作内容多多少少都与上街机场有些许联系。
“其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上街机场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孙喜忠告诉记者,上街机场属于河南省航空运动学校,虽然有滑翔机、跳伞、航模等运动项目,但是上街机场却并没有太多的发展。
“上街区因铝而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便有着‘中国铝都’的称号,曾经被视为郑州的‘小香港’。” 孙喜忠坦言,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靠着铝工业连续10多年位于全省各项经济指标榜首的上街区便尝试过依靠上街机场发展通航。
据孙喜忠回忆,大概在1998年,由上街区政府主导,依靠上街机场搞航空旅游和飞行体验,不仅成立了航空旅游指挥部,还斥巨资购买了两架直升机,但搞了一两年便搞不下去了,而原因主要还是受政策的限制比较大,并且低空空域申报和审批方面较为严格。“空域管制此前一直是阻碍通航发展的第一大壁垒。”孙喜忠表示,以前上街在尝试做航空旅游的时候,申报飞行计划往往得不到及时批复,经常出现买完票之后却飞不成。
孙喜忠介绍说,在2007年之前,郑州上街机场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上还是他第一次去时所看到的样子,机场周边还是村庄和农田,当地人练车依然是来机场的跑道上,附近村民去往上街城区也是直接穿机场而过。
国家鼓励发展通航产业,给上街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直到2007年的时候,上街机场才建起了围墙,实现了封闭管理。翌年,河南省航空运动学校也正式更名为河南省航空运动管理中心。
2008年起,整个世界经济包括中国经济都进入了一个深度调整期,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的铝产业也受到了极大冲击,上街区和很多地方一样,面临着经济转型发展的问题。彼时,已经调至上街区装备制造业管委会的孙喜忠对此感受深切,当时,上街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将目光再次聚焦到了上街机场,“拥有机场是上街区的独特优势,这是郑州其他区所没有的”。
让孙喜忠感到兴奋的是,在通航产业发展方面,当时国家在政策层面已经有了松动。2010年,上街区服务业集聚区管委会成立,孙喜忠任管委会主任,“当时的上街仍然是以重工业为主,服务业占比重较低,当时区里提出除了发展工业外,还要发展服务业,我们发展服务业将目标对准的便是通航产业。”
据介绍,当时河南提出全省每个县区都要打造一个特色的省级商业街区,上街区的计划便是以上街机场为核心打造通航特色商业区。“我们从河南工业大学请了一位教授,由其带领团队来做调研,并编制了上街区通航特色商业区的发展规划。”
据悉,从2011年开始,国家相继出台了多个政策,鼓励发展通航产业。这让上街区更加坚定了发展通航产业的信心,上街区以通航特色商业区为雏形,针对通航产业发展开始了更大的规划,专门找了一家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德勤公司,围绕通航,为上街区做了一个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孙喜忠介绍说,2011年8月,郑州市委、市政府抢抓低空空域开放的战略机遇,以培育低空经济新兴战略性产业为目标,提出了以上街机场为核心,建设郑州通用航空试验区的战略构想。“郑州通用航空试验区概念规划120平方公里,北到黄河、南到五云山,核心区以上街机场为平台,规划面积21.3平方公里。”自此,上街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近些年来,随着上街机场、郑州通航产业的蓬勃发展,“郑州航展”已成为国内影响力较大的航空盛会之一,在2018年郑州航展期间,“明星公务机”波音737BBJ飞抵上街机场,这也是上街机场迎来的首架大型窄体客机,标志着郑州正式进入“双机场”时代,而孙喜忠不仅是见证者,同时还是一名建设者。
“南有珠海、北有郑州”,“郑州航展”已成一块金字招牌
2013年时,随着机构合并改革,孙喜忠开始担任上街区通航特色商业区管委会副主任,自此他的工作便与上街机场联系得更加紧密了。
自古以来,就有“要想富先修路”的说法。上街发展通航产业,孙喜忠首要做的也是“先修路”,从通航一路到通航七路,再到蓝天路等,从2013年开始,经过1年多的努力,上街区完成了机场周边路网建设,机场及周边的各项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现在通航试验区的主要道路都是在当时修的,当时对机场的跑道也重新进行了整修,机场侧净空环境更加良好。”孙喜忠介绍说,也就是在这一年,上街机场取得了民航中南管理局颁发的机场使用许可证,飞行区等级为2B。
在对机场进行改造的同时,孙喜忠和同事们还在忙着另一件大事——筹办首届郑州航展。“航展该如何办,我们是一点儿经验也没有,”孙喜忠介绍说,为此他和同事们专门跑去参加了珠海航展进行取经。
最终通过努力,2014年9月12日,作为中原地区首届专业通用航空展会——首届郑州航展开幕了,“不凑巧的是开幕式当天下起了雨,但仍有很多观众冒雨来参加活动。特技飞行队在雨中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表演。”孙喜忠介绍,首届郑州航展期间,除了国际知名的特技飞行表演队,还有众多飞机制造商的100余架飞机参展。
此次航展,上街区收获满满,32个通航及有关项目成功签约,签约金额达251亿元,得到省市领导、行业专家、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极大提升了郑州通航试验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上街通航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2014年以来,上街共举办了四届郑州航展,共有32支特技飞行队、95架特技飞机进行飞行表演,累计飞行时间689小时,起降1866架次;共展出各类航空器651架,参展参会企业共计908家,接待观众百余万人次。在上街区的倾力打造下,“郑州航展”已成为国内影响力较大的航空盛会之一,“南有珠海、北有郑州”的航空会展格局已初步形成。这块金字招牌在推动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郑州乃至河南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郑州市的国际形象愈发彰显。
大力发展通航产业链 “郑州1号”正式下线
“郑州通航试验区成立后,上街也在积极构建通用航空产业集群,以通航制造、通航运营、通航服务三大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链。”孙喜忠介绍说,上街区先后在美国“飞来者大会”、公务机展和迪拜航展上举行推介说明会,与“世界通用航空之都”美国威奇托市以及塞斯纳、庞巴迪等国际知名通用航空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一大批通航企业陆续入驻通航试验区。
2014年12月29日的上街,注定要载入河南通航发展历史中,当天,由美景集团旗下通航板块投资兴建,位于郑州通航试验区内的郑州啸鹰航空产业有限公司,美国穆尼飞机“郑州1号”正式下线。在孙喜忠看来,“郑州1号”下线具备重要意义,这标志着河南省的通航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填补了我省通用飞机制造的空白。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啸鹰航空之后,入驻到郑州通航试验区的河南三和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相继推出了新产品“太阳之鹰”自转旋翼机、“天眼”复合翼垂直起降无人机、“S50小旋风”农林植保机等。郑州海王公司完成了HW-1、HW-2两款地效飞行器的研制,获得国家专利32项。
“在通航运营方面,现已入驻通航运营及关联企业60余家,机队规模达100架。河南蓝翔、河南永翔、北京金都、河南元捷、上海金汇等通航公司,积极开展农林作业、航空培训、应急救援、空中游览等运营业务,累计完成各类农林作业约3500万亩、培训飞行员100余名;2018年完成飞行6000小时,科普教育10万余人。”孙喜忠介绍说,在通航服务方面,当地引进了中国气象局人工增雨和科学试验郑州基地、通航科技创新创业综合体、河南美之邦航空维修基地、国家航空科创研学基地、通航飞行服务站等一批项目,通航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郑州通航试验区挺进国家队 郑州进入双机场时代
据悉,2014年以来,上街区先后又投资4亿元,对原有2000米跑道进行加宽盖被;新修了停机坪、滑行道;建设了机场导航台、气象观测站;完善了机场内电力、排水、监控等配套设施;建设了15000平方米的机库,15000平方米的上街机场综合服务中心,机场面积由原来1780亩扩建为3300亩。据孙喜忠介绍,上街机场已经成为中国目前条件最好的通航机场,跑道长2000米、宽45米,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C,可满足波音737、空客A320等飞机的飞行要求。
尤其让孙喜忠高兴的是,2017年1月4日,郑州通航试验区获批郑州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纳入国家通航产业发展的大盘子,挺进了国家队,这也为上街通航产业的发展插上了更宽更大的“翅膀”。
2018年4月26日上午,在2018年郑州航展期间,“明星公务机”波音737BBJ飞抵上街机场,这也是上街机场迎来的首架大型窄体客机,在此次航展上,该飞机也是最为亮眼的展出机型。“这架飞机在上街机场的顺利安全起降,标志着郑州第二机场初步建成。”孙喜忠介绍说,郑州作为正在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进入双机场时代。
“今年7月,上街机场正式获批了河南省首张A1类通用航空机场使用许可证。”这让孙喜忠感到很是兴奋,他告诉记者,A1证的获得,意味着上街机场已成为最高级别的通用航空机场之一,可开展10座以上的航空器商业载客飞行活动。
机场的商业化启用将为郑州通航产业带来跨越式的新发展。如今,进入郑州市上街区,沿着通航六路向北走到尽头,迎面就是正在建设中的“航站楼”,据孙喜忠介绍,和新郑国际机场的航站楼相比,虽然个头小了不少,但和全国同类的通航机场比起来,无论是建筑面积、服务功能、科技配置等各方面,上街机场在建的这座航站楼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
“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发展公务机,逐步把新郑国际机场的公务机业务吸引过来。”孙喜忠透露,目前,已经和多家公务机运营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
同时,孙喜忠告诉记者,目前上街机场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开航仪式,并将陆续开通数条省内外短途航线和空中旅游线路,进一步扩大上街机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国内外知名通航企业落户上街。“上街机场将与新郑国际机场形成联动,互为补充,整合郑州地区航空资源,提升郑州在全国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