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问医答 第七期
面对疫情,《生命时报》全新推出“疫问医答”栏目,聚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每天解答一个你最关心的问题。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
“我有点轻微发热,要不要去医院?”最近,可能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进入比较严峻复杂的时期,发热又是症状之一,很多人难免提心吊胆:一边担心被病毒感染,一边犹豫该不该去医院。
究竟什么样的发热需要警惕?《生命时报》邀请专家为你解答。
受访专家
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胡洋
本文记者、编辑丨张宇
一般来说,正常人体温为36~37°C,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下的口腔体温在36.3~37.2℃;肛门内体温36.5~37.7℃;腋窝体温36~37℃。
发热可分为高热和低热,低热为37.3~38℃;中度发热不是特别多见;按照临床用药的情况来看,超过38.5°C就算高热,需要用药退热。
通常发热在38.5°C以下,以物理降温为主,建议观察。如果体温不继续升高的情况下,不一定要用药,但这种情况一般只适用于成人。
发热病人用药需要医生根据综合情况来判断,不光只看发热一个指标,大部分短期内单纯发热的情况,考虑病毒或细菌造成,可以待在家中随访观察。没有其他严重的症状,可以吃些感冒药(戳此处,教你对症选用感冒药)。
平日情况下,出现发热症状就应尽早去医院,做血常规等相关辅助检查来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用药或检查病情,寻找发热原因。
发热是一种常见症状,病因复杂,很多疾病都能引起发热。不管是感染性病变还是非感染性病变,甚至肿瘤都可能引起发热。
从临床上看,引起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感染可分为各种病原体感染,例如真菌感染、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以及微生物感染。一些非典型病原体,例如支原体、衣原体也可能引发感染。
被感染后,大部分病人会出现发热甚至高热等情况,也有一些感染是不发热的。
此外,肿瘤、血液病、风湿免疫病也可能引起发热。
单纯出现发热不一定马上就要去医院,需根据以下情况辨别:
在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一发热就到医院去看,可能会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因此出现发热,是否去医院需要分两种情况对待:
出现发热,自我观察时很重要的一点是“看趋势”。发热后吃药不可能立刻降温,需要看每天的最高温度是不是呈下降趋势,人在感受上是不是有好转。
如果每天的最高体温一直在下降,不需要因发热而过于紧张;如果每天的最高体温都在上升,这时候就需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需要提醒的是,不是所有医院都有发热门诊,有发热门诊的医院不一定是医疗救治定点医院。
如果有就医需要,可以长按识别以下小程序码查发热门诊、医疗救治定点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