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听 | 不必唤醒孩子的内疚感

2021-02-19   中国网教育频道

原标题:阅听 | 不必唤醒孩子的内疚感

来源 · 中国网小记者

作者 · [美] 海姆·G·吉诺特

朗读者 · 中国网小记者杜雨珂

父母会慢慢地、无意识地唤醒孩子心中的内疚感。内疚就像盐,是使生活丰富多彩的有益调味剂,但是永远不能让它当主菜。当孩子违反社会行为规则或者道德行为规范时,就会产生内疚。

但是,当孩子被禁止某些消极的情绪或者不太正确的想法时,孩子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太多内疚和焦虑。

为了防止不必要的自责,父母对待孩子的犯规行为,应该像一个优秀的技工处理损坏的汽车那样。他不会谴责车主,而是指出需要修理的地方。他不会谴责汽车的噪音,或者咔哒咔哒声,或者吱吱声,他利用这些声音来进行诊断。他问自己:问题可能出在哪儿?

如果孩子们心里知道他们可以随自己高兴地想像,而不必担心失去父母的爱和支持,这对他们是一个巨大的安慰。当有不同意见时,这样的表达会比较有用,例如:“你这样想,但是我的想法不一样。我们对这件事的想法不同。”

或者“你的看法好像对你而言是正确的,我的看法不一样,我尊重你的看法,但是我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父母唠叨,给孩子不必要的解释,可能无意识地导致孩子内疚。

相信父母必须控制局面,孩子必须同意他们,即使谈话的主题很复杂,孩子还不成熟。这样的父母,更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内疚。

五岁的扎伽利对幼儿园的老师很生气,因为老师已经因病休息了两个星期。老师回来的那天,扎伽利一把抓住她的帽子,跑到了院子里。妈妈和老师都跟着他。

老师说:“帽子是我的,应该还给我。”

妈妈对扎伽利说道:“扎伽利,你很清楚那帽子不是你的,如果你拿着帽子,老师会感冒,又要生病了。她之前病了两个星期,你知道的。 现在,扎伽利,你不希望老师再次生病吧?

如此解释的危险使扎伽利可能会觉得需要对老师的病负责任,并且感到内疚。这通冗长的解释不仅不切题而且有害。 这个时候需要做的就是拿回帽子。手中的一顶帽子比院子里的两个解释要有效得多。

可能事后老师会跟扎伽利讨论他对老师没来上课的愤怒,向他指出处理这种情绪的更好的办法。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作者:[美] 海姆·G·吉诺特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出版年:2004年9月

-作者-

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家、儿童心理学家、儿科医生、纽约大学研究生院兼职心理学教授、艾德尔菲大学博士后。吉诺特博士的一生并不长,他将其短短的一生致力于儿童心理研究以及对父母和教师的教育。他依靠聪明才智做了很多创造性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朗读者-

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

中国网小记者 | 杜雨珂

座右铭:不断的努力 是让你

距离成功越来越近的阶梯。

21天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跟着我们参加“21天打卡”活动,活动期间坚持打卡21天者,都会收到我们送出的小礼物噢!点击链接了解参与方式~#21天打卡活动#

赵羽涵(实习生) | 编辑

中国网小记者 | 出品

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