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反对“鸡汤”的人可能需要反省了

2019-12-14   最后一米阳光


活到现在这个年纪,很多道理我都不信。

但是,也发生了一些观念上的转变。

比如之前不相信的,现在我倒是会尝试着去相信一些。

怎么说?

这其实就是个平衡的问题。

绝境求生是本能,不抛弃、不放弃,敢于相信,才有机会去验证,去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物极必反”,强者的软肋是什么?

很有可能就是他觉得自己足够强,没有软肋。

但我们知道,这样的概率往往很小。

所谓“人无完人”,就是这个道理。

一、

我们人类,是一个需要靠因果关系才能理解世界的物种。

有因有果,我们的内心才能够平和,平和才能够让自己舒服。

但也有人说了,舒服是留给死人的!

我不知道这句话鼓舞了多少人,又有多少人正是因为这句话一辈子陷入囫囵。

我们得承认,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就是为了舒服。

要么为了现在舒服一点,要么为了将来舒服一点。

若是一辈子苦巴巴的,一门心思的赚钱,或是一辈子都在折磨自己,还一边洋洋得意的说自己很厉害,很能吃苦,很会过日子。

这样的人,多半也是个“奇葩”。

这样的人生,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想要。

要不然,怎么会有“郁郁不得志”、“怀才不遇”等抱怨?

既然你享受这样的生活,又怎会不满足呢?

不过,很可惜的是,好像绝大多数人都在经历这样的磨砺,还一边安慰自己,这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还用“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样的说法劝导自己。

又或者,来一句,我只是还没有成功罢了。

说白了,失败就是失败,美化不过是自我欺骗的一种手段,以达到心理平衡的需求。

这些很“扯淡”的道理我是不会信的。

因为相信这些,只会让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远。

二、

正解应该是:我要怎么才能成功才对,而不是纠结于我为什么会失败!

难道我们的人生就是为了失败,或找一个失败的答案,然后就能知道怎么成功了。

先不说你找到的是不是关键因素所在,就这个“自我设限”就够呛!

伴随着挫败感、无力感、迷茫感,你哪还有什么信心重新站起来。

只怕是就算能够找到失败的理由,离成功之路也会越来越远。

“我们不能用我们创造问题时使用的那种思维来解决问题。”

这是我为数不多,相信的一个道理。

若是用创造问题的思维,就能够解决问题,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就像人们常问到的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问题,前提是人生一定得有意义。

于是,你找呀找呀,发现了各种意义。

但同时,你也发现好像这些都不是人生的意义,只是某件事,某个时间段的意义,甚至,只是你个人觉得有意义。

这时候,怎么办呢?

所以,你看,你沿着自己创造问题时使用的思维来解决问题,只会产生更多的疑问,甚至怀疑人生,怀疑自己。

若是用一句话来说明,那就是——如果你一直在找人生的意义,你永远不会生活。

没了生活,又谈何人生?

这不就是离成功越来越远了。

三、

通常而言,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的道理。

但绝大多数人,似乎都不太能接受这个道理。

好像在说,这个道理就是“废话”,但不是你的现实。

当然,有一些人确实在不断的挑战和打破人们的认知,日趋完善自己,从而超越了绝大多数人,成为掌握真理的少数人。

这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更是满足自身需求的一部分。

可是,说到底,这也只是少数人,而且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

说到这,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木桶原理”。

最初,我们的认知是——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根据这一内容,可以推导出两个推论:

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

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注意,这里说的是“满桶水”。

恰恰很多人就是忽略了这一点,从而犯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同样的错误。

我们的人生并不是用“木桶”来衡量的,我们的价值也不在于是否能够装满一个木桶的水。

比如知识,满桶水就像是“百科全书”。

但现实是,即使“百科全书”也并不能解答出我们人生的全部问题。

也就是说,即使你能把“百科全书”全部记住,也不见得说你就多厉害,相对于你能够记住这些信息,那些创造这些信息的人更伟大。但这也不是说就“盖棺定论”了,不是的。

因为很快你就会发现,即使那些创造这些信息的人,也不见得活得多好,或是多么的厉害!

这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自己判断,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动权,而不是寻找什么标准答案。

人生并没有标准答案可言!

四、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木桶原理”也有其不合理性。

因为这里讲的仅仅是满桶水,容积是可以被衡量的。

假如这桶水,能装一吨。

而其他的木板都足够长,即使桶是斜的,也不见得不比这桶水少。

这里人们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思想,完全是被场景所限定,产生了思维的局限。

生活中,我们常遇到的问题就是优点突出的同时,缺点也暴露的很明显。

于是,我们很容易就想到缺点可能会是致命的弱点,从而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艰难的行走。

最后,可能确实有所增益,但能够继续提升优点的时间被占据,缺点的部分也不过弥补到和常人无异。于此,原本稀有性的价值日渐平庸。

如此,孰轻孰重?

可以说是得不偿失吧!

所以,不妨转变一下自己的固有观念:

但凡你想说一个东西优点的时候,就想想看在一般人眼里它的缺点是什么。

一个缺点,可不见得是因为失误,更可能是因为它在解决某个问题。

既然问题得以解决,反过来看,这不也是它的优点吗?

要想成功,稀缺性才是关键,人生不是木桶。

选择正确的方法比努力更重要,若是一味的想着“扬长补短”,原本的稀有性就会遭到稀释,被稀释后的稀有性还能剩余多少价值呢?

若能做到“全能全才”自然是好的。

但就像常识和专业比较,常识是易得的,专业却是稀缺的。

天才往往只属于某个领域,而非全部领域。

五、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话,我觉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一下:

“一个年轻人的头脑中,如果潜伏着简单的、模糊的、单一的、无意义的思想,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这种思想就像动脉肿块,吞噬着头脑的营养,让受害者无法释放其大脑与智慧的丰富活力。许多人年复一年地将某些含糊不清的思想视为珍宝,而实际上,连将这些思想完全定义为错误也是没什么意义的。不过,他还是疯狂地热爱这一思想,与其朝夕相处,并将自己的精力与生命都奉献给它,一切都以它为中心,与其共生,以其为本,直到这种思想融入血肉。可是某天早晨,他醒来后突然发现,就像神话中的梅露西娜(Melusina,欧洲神话中的圣泉之神),它完完全全地消失了踪影,他生命中最精华的部分也从此不见。”

至于道理是否有用,真相究竟如何。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见。

盲目反对鸡汤的人可能需要反省了,很多话,其实是非常有道理的。

那为什么会最终显得没用呢?

只因为不去做。

对于缺乏践行能力的人来说,无论什么道理最终都是没用的。

一切道理的价值,都需要靠自身的行动去实现。

就像坚持自己的优势,保持不变,有价值吗?

其实,不是这么理解的。

正解应该是:不变化不是“一招吃遍天”,而是要求我们抓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好的作品大都是经过时间的磨砺之后而愈加历久弥新。

所以,你要自己做决定,是做自己,相信自己,还是随波逐流,宁愿平庸的度过一生,为了合群而合群?

有些事、有些人、有些道理,信与不信,随他们去吧。

你哪怕再普通,这个世界也仅仅只有一个你,你是独一无二的啊!

重要的是,于你而言,这些是否弥足珍贵。


谢丹儒

2019年12月于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