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条秘籍教你如何从绘画中汲取建筑设计灵感!

原标题:4条秘籍教你如何从绘画中汲取建筑设计灵感!

作品集的灵感可来源于各个方面,譬如童年、电影、书籍、网络、社会现象等等,并不仅限于专业本身。

本期克瑞斯为大家介绍的是建筑设计如何从绘画中提取灵感,在绘画中寻找空间设计的生成逻辑,进而将二维的绘画形式转译为三维的建筑形体。希望能为大家在寻找作品集灵感时,提供一些思路与方法。

01

漫游路径

从《富春山居图》到富春山馆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部分展示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绘画佳作,绘画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山水奇景:一片平坡映入人们的眼帘,景物排列得颇富节奏感,松紧相连,环环相扣,或重山复岭、环抱屏峙,或平沙浅滩、疏松清流,平坡、亭台、村舍、舟桥点缀其间,人随景移,引人入胜,最后以一座高峰作为高亢的尾声,缓缓的远山似乎是一声声渐渐远去的余音,从中可以读出画家在富春江的山水中,试图寻求与自然对话和冥想的诗意场所。

王澍对千年前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做了独特的解读,思考《富春山居图》所表达的核心观念——人如何能在自然中栖居,是跨越东西和古今时空的议题。

王澍的“草图”

设计者从《富春山居图》尾段的山形轮廓中取材,抽象出建筑“山体”的轮廓, 作为人造山的轮廓线。三组巨大的山形建筑占据基地的西北区域,东南侧垒以土堤,隔绝与周边的住宅小区的直接视线联系,沿着基地东南边界挖出一池曲水,基地侧边同时布局“观山厅”、“观山阁”、“水亭”等小体量建筑,以连廊相接。位于中心的“主山”是博物馆和美术馆;与之平行的次山是档案馆,两山间的凹地成为山中的“山谷”。背后的办公楼形成了背景的山,其屋顶轮廓与远山平行呼应,而正前方连绵起伏的结构是容纳美术馆与博物馆的大山,“三远”法混合的山形轮廓组成了传统山水画中的景观意象。

王澍通过使用混凝土与石头创造出一组人工山体与屋舍,在人造山体与富春江的真实山水之间构建曲折有致的廊道,使人在人造自然与真实自然中穿插游走,形成了一幅可游的山水图卷。

富春山馆兼具了其可观、可居、可游的多重性能,最终形成“溪山之外,别具溪山,图画之中,更添图画”的独特格局。

02

散点透视

从《清明上河图》到庄子玉的“叙事空间”

《清明上河图》中的散点透视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展示了多重空间叙事叠合的可能性,一种独特的认识空间和世界的方式和维度。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01

铜陵山居

02

林盘行馆

03

成都花间堂酒店

以上三个项目,庄子玉都借鉴了《清明上河图》中的 “散点透视”。这是设计师在解读绘画时,所分析出的一种认知体系,并将它作为生成某种原型的手段。进行了一系列作品的设计。从最初的“铜陵山居”到近期的“成都花间堂酒店”,它们的形式之间呈现出一定关联性。

在这一系列作品的设计中,庄子玉将“散点透视”作为诠释为建筑的一个途径或者操作,是对于时间观念上的认知,它不是单向的,也不是单一维度的,强调一种社会体系认知下的多样性。在这样的“散点透视”关系中一副画面里可以看到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内容,这是一种多样性。设计者希望它在建筑层面上映射的其他观念也能够产生形式的多样性、丰富度,或者一种连续的迭代关系。

03

意境营造

从“徽派水墨画”到gad杭州市富阳区东梓关村

徽派水墨画

墨徽派,如诗如画,美的让人陶醉!黑瓦白墙,飞檐翘角。高低错落,层叠有致,呈现出一幅幅具有意向又有意境的画面。

现代中式建筑,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干净的黑白色调,简单的几笔线条,勾勒出优雅的轮廓,完美诠释东方文化的雅致神韵,满足当代大众审美所需。同时传承东方文化,发扬东方建筑文化精神,是对中国山水意境的最佳演绎。

杭州富阳东梓关村

杭州富阳东梓关村获得了最佳公共项目——公共资助类推荐奖(Commended in Best Public-Use Project with Public Funding)。

东梓关村因“杭派民居”示范村项目被网民评为“最美回迁房”,如吴冠中先生笔下的江南一般,没有具象的符号,但充满了江南的味道。

吴冠中笔下的江南

在构图上,深灰色的压顶与白色大面实墙形成了强烈的灰与白、线与面的对比关系。在虚实关系的营造方面,外墙以实面为主,以镂空墙进行点缀。朝向院落的界面则以半虚及玻璃为主,既保证了采光需要,又能形成内向感。实现中国传统建筑界面特质——“外实内虚”的现代转换。

通过对传统住宅的形式要素加以提炼与转译,在增加适度的丰富性和层次感的同时,呈现出江南白墙黛瓦的山水意境,将徽派水墨画的“留白”意境诠释的恰当好处。既符合当下“极简主义”的审美,又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04

具象模仿

从《云山图卷》到苏州博物馆的“片石山墙”

米友仁的《云山图卷》

“米氏山水”是宋代米芾和米友仁开创的一种新的画派,所作的画被称作是“无根树、朦胧山”。以墨色见重,晕染见长,注重线条的传统技法,让作品更具有抒情性和写意性,他们的画作都是对于真山真水的体验。

贝聿铭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米友仁的《云山图卷》给了贝聿铭的启发与思考,借鉴米氏山水的不求工整细腻,多用水墨点染,只求意似的技法。“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增加了整个博物馆的艺术性。

贝聿铭的“草图”

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在转译《云山图卷》时,通过具象的模仿,着重营造中国山水绘画中地平面不断抬高的视觉进深感。首先,他将石景的平台划分成为三个依次递增的台阶。然后,在花岗岩的剖面上,雕凿出米氏绘画中简洁而重复的山体形态。最后,用火炬在山形顶端烘烤。从而实现米氏山水特有的“米点皴”的笔法。

其中,山水园的假山用片石来摆放,将浑厚的大石头切片,再高低错落排砌,营造出米芾水墨山水画的意境。石片颜色由深入浅,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层峦迭嶂,展现出一幅水墨山水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Ht1g3MBiuFnsJQVuux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