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为什么能漫游天下、豪爽饮酒?他有哪些经济来源?

2019-10-13     乡土

作者:乡遥

来源:公众号 诗路修远

漫游、饮酒、写诗是李白一生主要生活内容,许多诗句也反映了他一掷千金的做派,例如:“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但李白一生没有参加过科举, 也便没有担任过任何官职, 没有固定的薪水,他又不劳动、不经商, 即使经商,依李白的性情,赚钱的可能性也不大, 古代又没有稿酬制度, 那么他靠什么经济来源支撑他漫游天下、豪爽饮酒的生活呢?

李白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家庭

李白的父亲及其家族在中亚地区,后来又在蜀中经商,他的家庭为李白早期的漫游活动提供了经济基础。李白24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有记载他一次性慷慨地拿出三十万钱帮助别人,以此推测,李白离开故乡远游应该携带了一大笔钱财 。

2. 婚姻

李白一生经历了两次正式的婚姻。第—任夫人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第二任夫人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作为相门之后,虽不是巨富,但也应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以支撑李白维持应有的体面,并继续漫游。

李白有一半西域血统,长得帅,清朗俊逸,风度翩翩,又才华横溢,很有魅力,有资质选择相门之后大家闺秀。但这两次婚姻李白都是入赘妻家,也就是做倒插门女婿。大约李白的文化血脉里也不是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他不在乎入赘女家是否体面。加之唐代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年代,武则天当皇帝天下也能接受,李白做两回倒插门也没什么惊讶的。

顺便补充, 李白漫游的目的是寻求政治机遇,并不是单纯为了游山玩水,这是走正道,所以无论他的父亲也好,妻子也好,都会慷慨资助的。李白政治理想远大、以为凭自己的才华可以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大约他的父母与妻子也相信他能够实现自己的鸿愿。

这两种经济来源似乎不光彩, 李白也有堂而皇之的生财之路。

3. 润笔费, 粉丝打赏,好友馈赠

古代没有官方的稿酬制度, 但是民间文人都会为别人撰写诗文、碑铭等获得钱财或实物。李白名声大,润笔费估计也不薄。

李白名气大,粉丝多。唐代是崇尚诗歌的年代,很多相识不相识的人以结交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为荣,也便有人不惜财物,馈赠李白。最典型的是汪伦。李白的《赠汪伦》几乎人人都会背, 但这首仅仅28个字的绝句背后有故事。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宋本《李太白文集》题下注:“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

汪伦连蒙带骗把大诗人李白骗到他们村里,好酒好饭款待李白,李白走时赠送给李白八匹马,十匹锦缎,汪伦出手真够大方的。

这一首诗让中国人、中国历史和中国诗歌记住了汪伦。这钱花得值!

李白的不少好友,最著名的如元丹丘,也经常援助李白。《将进酒》中“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丹丘生便是元丹丘,。

4. 皇帝赏赐

天宝元年(公元741年),李白接到唐玄宗的诏书,来到长安,成为唐玄宗的翰林供奉,这段时间李白享受着丰厚的待遇,但由于和高力士不和,政治理想破灭,但经济上有所收获,他离开长安时,唐玄宗“赐金放还”,既然是皇帝的赏赐,数量应该不少。

此外,安史之乱后,永王李璘请李白出山做军队幕府,赠聘金五百金。

从李白的经济来源,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价值取向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面貌。盛唐一个多么开放、包容的时代,一个崇尚文化与诗歌的时代, 一个健康丰满的时代。

参考文献:《康震品李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H7Tw20BMH2_cNUg3Yv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