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12万平方米土地当人才房!任正非:我们处在爆炸式创新的前夜

2019-11-29   环球速读

11月27日,广东省东莞市以网上交易方式成功挂牌出让松山湖一宗约12万平方米的商住用地,东莞绿苑实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绿苑实业”)以底价84490万元摘得。

根据相关规划,这块地将用作松山湖园区重点及高端企业的人才房,精装修售价不高于10050元/平方米,同时只能在园区内流转。

别人家的公司

华为子公司底价拍得12万平商住地做人才房

资料显示,该地块编号为2019WG045,位于东莞松山湖富通路南、基隆路东。

地块出让面积为125336.09平米,起始价84490万元,建筑密度≤30%,竞买保证金为42200万元。

此前的出让条件显示,该地块只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法人单独申请;

竞买申请人(或其母公司、关联公司)为在松山湖园区投资建设的、年纳税5亿元以上、年R&D投入1亿元以上、本科以上学历人才数量1000人以上,且当年及土地使用权有效期内土地单位面积年纳工商税收入库税额不少于人民币150万元/亩的企业或其成立的全资项目开发公司。

东莞政府规定,该项目用于松山湖园区重点及高端企业总部人才房配套项目,住宅要求带装修销售且限定最高销售房价不高于10500元/平方米,销售对象由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统筹安排。

东莞松山湖周边房价在2.6万元左右(具体价格以实际情况为准),而目前华为拍下该地最高销售房价不高于10500元/㎡,这显然是远远低于市场价格,基本上与二三线城市房价一致。

而据启信宝信息显示,拍下地块的绿苑实业是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自2015年以来,华为已在东莞松山湖拿下24宗地块。据东莞政策官方信息披露,华为终端总部项目在东莞总占地面积达到了1900亩(126.6万㎡),已与华为在深圳的土地总面积为2460亩(约164万㎡)相差不大。预计完工后,将有数万研发人员在终端基地项目办公。

事实上,华为在东莞深耕布局已有多年。2018年7月2日,就有2700人从深圳到东莞松山湖溪流背坡村上班,约有1500辆车(其中大巴70辆)。

尽管华为方面回应,此次媒体报道搬迁一事,属于正常业务布局,并非华为“外迁”。但从近几年来华为大手笔拿地情况来看,其在松山湖“造城野心”昭然若见。

早在2012年,华为就在东莞松山湖注册了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并且把终端业务放在东莞,开始大规模在松山湖拿地建设其终端总部项目。

据东莞政策官方信息披露,作为东莞市重大项目之一的华为终端总部项目,其总占地面积达到了1900亩(126.6万㎡),而且这个数字还在追加。

而华为在深圳的土地总面积为2460亩(约164万㎡),二者已经旗鼓相当。

2018年1月,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华为曾传出给员工分福利房的消息。来自网友的内网截图显示,华为为在东莞松山湖基地办公和即将搬迁至此的员工提供3万套员工住房。

不过按照规定,这些住房前5年是租赁,期满后由员工购买(员工拥有产权),购买5年后方可转让。但华为公司并没有对此做出回应。

硬气!

任正非署名文章:我们处在爆炸式创新的前夜

11月21日,英国《经济学人》发行年度特刊“The World in 2020”,前瞻下一年度及未来趋势。任正非在年刊发表署名文章《我们处在爆炸式创新的前夜》。

华为创始人、CEO任正非表示,开放合作是打开未来大门的钥匙。

一花独放不是春,这么五彩缤纷的信息社会,没有百花齐放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坚持开放合作共赢,坚持与全世界公司共建生态,共享生态,坚定不移拥抱全球化。

我们坚信,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社会必然走进智能社会。

今天,人类社会正处于新理论、新技术再一次爆发的前夜。发展潜力巨大,但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很多问题依然存在,但开放创新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电子技术到了3纳米、1纳米后,不会因摩尔定律的失效而停下发展的脚步,还会继续前进,只是前进的实现形式还不知道罢了。

我们曾经期望通过石墨烯来实现,但直到今天还不是很清楚;基因技术在这二、三十年一定有大的突破,它将促使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纳米医疗……的巨大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变化还不可知;

分子科技可以用来合成前所未有的材料,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出现,我们现在完全看不清楚;人工智能在此期间必将得到充分应用,对社会进步的促进和改进,财富的增加形式,还无法构想;

量子计算在这个时期的突破普及,带来信息流量的爆炸,产生的影响,虽然想象得到,但绝对不会是我们想象的样子;光技术在各领域的深入应用……

单学科技术的进步,给我们带来新的机会,已经让人目不暇接了,而跨学科领域的突破产生的巨大冲击波更令人震撼;

任何创新都伴随信息流量的爆炸增长,这些超大容量的数据的存储、传送、处理会是什么需求,不能预测。但可以确定的是,越来越多的数据将存储在云上,并在云上进行处理。

洪水般的数据如何疏导?

总之,我们不知道未来的社会结构会是什么样的,如何去适应它,驾驭它。各种新思想、新技术都方兴未艾。

跨学科的“链式反应”是这一波科技创新的新特征,比如,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所有领域科学研究创新的基础,如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个产业的基础一样。

要拥抱新时代

世界必须鼓励思想自由

已经明确的是,我们要加强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基础有两部分:硬基础(技术本身)、软基础(应用技术所需的规则、技能……)。

硬基础,特别是光网与5G的建设,以及未来6G的应用。

AI依赖一系列的信息技术,没有基础设施能力的持续突破,就难以进步,这就如同汽车没有高速公路就跑不快一样。

软基础涉及人才、监管等,但关键在于人才,全世界要迎接这个新时代,必须发展教育,在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在充分的学术自由、思想自由下,培养百花齐放的人才。

紧随数据

站在智能社会的门口,我们要展望二、三十年后在这个新的社会结构中扮演什么角色。

我们想象得到信息洪水的巨大,疏导巨大信息洪流就是我们公司未来二、三十年的战略定位。

疏导分发、存储与处理数据流量,就是我们的战略方向,也是我们长期的奋斗方向,奋斗必须在大方向上要有连续性,在不同阶段应有适应性。

一花独放不是春,这么五彩缤纷的信息社会,没有百花齐放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坚持开放合作共赢,坚持与全世界公司共建生态,共享生态,坚定不移拥抱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