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村组两级净资产超2亿元”(排名全市第22名)、“全镇首个农民公寓”……厚街桥头,这个昔日以种水稻、番薯等农作物为主的小村庄,如今已是拥有四个工业区的实力雄厚的现代化经济社区。
此外,桥头人团结友善,敢为人先,尊师重教,建设省级标准的桥头小学、桥头幼儿园、老人活动中心等,给孩子和老人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和休闲环境。
桥头社区鸟瞰图
经济
首批厂房由祠堂和会堂改造
1984年,桥头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桥头手套厂建成并投入使用,给村民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就业机会,不少农民纷纷洗脚上田,进厂工作。“当时厂里的工人都是本村人,大家排队进厂工作。”现任桥头社区外经办主任陈广枝介绍,20多岁时他就在凤山手套厂作为一名工人,五年后当上了厂的管理人员。“那时一线工人工资每个月几十元钱,我当了管理人员以后工资100元一个月左右。”
80年代初桥头村全貌 照片提供:陈仲仪
陈广枝回忆,80年代初期开始陆续有“三来一补”企业在桥头投资设厂,当时桥头有名的工厂有手套厂、表带厂、抛光厂、毛织厂和布碌厂等。而这几家工厂的规模都是几十人到一百人之间,而且厂房都是以旧“乡府”、旧祠堂、旧会堂等地方腾出来,改建给企业做工厂。
涌现一批“吃螃蟹”年轻人
到了80年代末期,来料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厚街各地“扎根”,这让不少年轻人看到了机遇,也涌现出了一批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为人先的桥头年轻的创业人。
80年代的桥头路口
现任桥头副书记陈锦柱回忆,自己1987年毕业后,当时22岁的他在桥头表带厂和毛织厂先后做了几年会计后,选择辞职单干。“当时,我自己揣着从各亲戚东拼西凑的几万元钱,去广州买了20台电动缝纫踏板车回来,在家开了一间手袋加工厂。”陈锦柱调侃道,当时的加工厂就有点像现在随处可见的小作坊,但那时候来他厂找工作的工人,已经都是外地人了。
“我记得有一部分订单还是当时非常有名的虎门太平手袋厂的订单呢!”陈锦柱回忆,他还记得当时手袋加工费是一打(12个)大约是10-20元之间。”1993年,是陈锦柱手袋加工厂的盈利高峰,同时也是他认为最辛苦的一年。“那一年厂纯利润20多万元,当时工人工资每月都在1000多,旺季赶工的时候,几乎天天都在通宵加班,工人们都非常拼命的赶工,任劳任怨,毫无怨言。”陈锦柱感慨,“那个年代只要年轻人手脚够勤快都能赚到些钱。”
除了陈锦柱外,从80年代末起,村里便陆续涌现一批年轻小伙子开加工厂接些大企业的订单来加工。现任桥头新屋村村长陈锡南在90年代初开起了手袋加工厂,陈锡南说,他记得当时他的订单主要是来自涌口一手袋厂的订单,“不过到了2000年代中期来料加工就不好做了。”
如今大小企业100多家
“路通,财通!”从1987年村干部将现在桥头居委会门口连接107国道(现在为S256省道)的新兴路修成15米宽的大道后,这条路仿佛将桥头社区投资大门彻底打开了。1990年第一家三资企业香港通现实业有限公司“扎根”桥头第一工业区后,越来越多“实力派”企业驻扎桥头,如今桥头已经拥有4个工业区大小100多家大型企业。据悉,2018年,社区经联社、分社两级集体总资产为78308万元。
教育
桥头社区历来崇文重教,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教育方面大手笔投入资金。除了用于改善学校、幼儿园等各方面的硬件配套外,还成立桥头校友教育基金会,使得社区屡屡获佳绩。因为社区尊师重教,2015、2016年桥头社区连续两年荣获“厚街镇尊师重教先进单位”。
32年前成立桥头校友教育基金会
据了解,桥头社区自1987年成立桥头校友会教育基金会以来,社区已连续32年开展奖教奖学活动,奖金主要来自基金会的运作收入,不足部分则由社区兜底补齐,在社区崇文重教风气的影响下,桥头社区教学成绩也屡获佳绩,2015、2016连续两年均有学子考取北大、清华等名校。
此外,基金会也对桥头小学、幼儿园的优秀师生进行奖励,仅2017年度奖教奖学奖金累计约87万元。
桥头幼儿园
“这些教育基金基本都是靠大家募捐得来的。”桥头校友会教育基金会会长、桥头小学校长陈满河介绍,社区居民团结一心,隔几年都要举办一次基金的募捐晚会。据悉,2013年9月桥头社区举行“桥头校友会教育基金会募捐晚会”活动,共募捐得430多万教育基金款。
陈满河说道:“桥头校友会教育基金会在激励整个社区崇文重教的氛围方面,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一个方面,我想它的这种激励作用,更在于对我们老师和学生、对学校教育氛围的促进、对孩子们成长的促进,它的作用都非常的突出。”
15年前投入3000多万
建省级标准的新桥头小学
桥头小学创办于1926年,至今已走过90年风雨历程。
“此前的桥头小学建于1986年,设备落后且面积小。”于是,在社区领导的多方商议下,决定选址另建一所新的桥头小学。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于是,2004年桥头社区总投资3000多万元,在塘面桥林路按照省一级标准建设了一所新的桥头小学。
桥头小学旧址
现在的桥头小学
“占地面积65亩,学校功能齐全,设备先进,当时是厚街乃至东莞市配备较为完善的一所小学。”陈锦柱介绍,学校配备有电脑室、舞蹈室、心理咨询室等16个功能室;36间具备现代化装置的多媒体课室;有高标准的电视监控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学校电视台、软件制作室及多功能录播室;有宽阔的室内体育馆、人工及天然两个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及颇具规模的乒乓球训练基地、塑胶跑道田径运动场。“当年建成后,不少其他市镇领导都下来参观学习呢。”他介绍,此后的几年里,学校先后被评为“广东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样本学校”、“东莞市科普特色学校”和“东莞市交通安全文明学校”等。
亮点
如今在桥头社区随处可见高楼林立的小区,城市化规划美观一幢幢小区整洁干净。据了解,桥头社区目前已有南丰苑、祠边小区、桥头农民公寓等三个农民公寓小区,其中,2007年南丰苑是厚街最早建成的农民公寓,而由社区出资建造的“桥头农民公寓”还被评为省一级“三旧改造”的农民公寓。
2007年建厚街首个农民公寓
2007年,厚街首座农民公寓——桥头村南社小组南丰苑农民公寓正式交楼,南社小组156户居民告别了单家独院的庭院生活。据了解,南丰苑农民公寓建筑总面积4万平方米,连地下室共有18层。公寓的一至三层是商场设计,出租作商业用途,公寓还建造了空中花园,栽花植树,添置桌椅,居民不下楼就有休闲去处。
据该小组负责人介绍,当年之所以迫切建农民公寓,是因为当时工业迅速发展,很多土地都用来建厂房,加上人口增加,原有的土地本来就不能满足村民分散独立居住的要求,2003年8月,南社村小组的村干部经过商议,决定建筑农民公寓。
据社区外经办主任陈广枝回忆,当时为了建农民公寓,还多次跑去凤岗雁田的农民公寓参观学习,借鉴人家的经验。“为了公平、公正的将公寓分配给村民,社区大小会议开了几十次。”
“公寓内规划建设的住宅是四房两厅,当时村集体只向村民收取公寓建筑成本每平方米1800元,单位建筑面积为150平方米,按照股份制改革基数,以每5人一套房的制度分配好,楼层及单元都由抽签决定。”陈广枝介绍,村民们拿到钥匙入住后都非常满意,没有一个有怨言。
桥头农民公寓
已建成三个“农民公寓”小区
有了首次农民公寓的建造经验,桥头社区又先后建了“祠边小区”和“桥头农民公寓”。“祠边小区”是祠边村建的,而桥头农民公寓则是桥头社区出资建的,桥头农民公寓建成后,当年还被评为全省第一个以“三旧改造”的农民公寓,当时还吸引不少其他城市的领导来参观学习。
“这几个公寓的建成解决了我们社区居民的众多问题。”陈广枝介绍,除了解决了婚龄男女的住房问题外,还解决了不少本地人的就业问题。据悉,这些公寓都实行物业管理,聘请专业的物业管理人员,管理费全部由村民按面积分摊。此外,公寓的建成还为本地户籍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
班子问答
Q
如何推动社区“绿色发展”?
桥头党工委书记陈伟基:一是重点抓好环境综合治理,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对疑似“散乱污”企业进行定期走访排查,对相关“散乱污”企业进行约谈。对被列入淘汰类且拒绝关停的企业进行断电处理。
二是重点开展打击非法转移、倾倒建筑废料土专项行动,对辖区非法转移、倾倒建筑废料土频发、高发点和区域实施 24小时巡逻监控,有效改善桥头社区环境质量,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重点抓好河涌治理,全力配合镇政府做好截污管网工程建设,同时,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重点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的监控,推进“落后产能”企业淘汰和“散乱污”企业整治。并由2018年6月29日起,设多名巡河员对河涌进行日常巡查和保洁。我和相关的两委干部,则每周至少一次到社区的河涌进行巡查。
四是重点做好城市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梳理市容市貌、环境卫生、道路设施、户外广告、综合执法等领域工作标准,建立精细化管理标准体系,实现辖区环境干净整洁,群众满意度逐步提高。
五是重点抓好“菜篮子工程”, 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各类食品进行有效监督管理,营造良好的市场交易环境,确保食品安全。
Q
桥头未来有哪些发展计划?
桥头党工委书记陈伟基:在经济发展方面,有序推进“东莞市倡原机械有限公司”、“东莞市正熙实业投资有限公司”两个项目动工建设,加快实现重点项目发挥集体收益。积极配合镇政府,科学统筹规划黑山片区改造,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提升我镇城市形象和品质,助推社区发展后劲。
在文化建设方面,加快推进“桥头社区节度陈公祠修缮工程”和“桥头社区通政陈公祠修缮工程”的两座祠堂修缮工作,进一步弘扬和传承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社区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节度陈公祠
在教育发展方面,投资约3500多万元建设桥头新幼儿园,现阶段已进入招标环节,预计到2021年秋季可以交付使用,将为辖区广大适龄儿童提供更优质的教育环境。
在绿色发展方面,继续做好环保政策宣传,深入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工作,对违规偷排偷放企业保持“发现一家查处一家”的高压态势,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好治理河涌的长期任务,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保驾护航,真正做到“我们既要青山绿水,也要金山银山”。除此之外,我们严格按照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要求,积极开展“洁净城市”、“厕所革命”、“整治建筑废料土非法转移、倾倒”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推动和提升桥头社区的村容环境卫生,为群众谋福祉。
历史桥头
位于厚街镇东南部,总面积9.9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主要姓氏有陈、林、刘、李、张、方、谢等,以陈姓为主。桥头社区下辖新屋、祠边、井头、北社、南社、塘面、元州7个自然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花生、甘蔗、蔬菜、荔枝、龙眼、茶叶等。改革开放初期,曾生产爆竹,村中有粮油、草席、榨糖、禾草等加工厂。
1952年桥头村分田分地图片
桥头历任书记
第一任:陈根
第二任:王淦光
第三任:李占贵
第四任:简进多
第五任:王旭昇
第六任:陈桃仔 1965年-1991年
第七任:陈悦盛 1991年至2007年
第八任:陈应新 2008年至2017年
第九任:陈伟基 2017年2月至今
民俗桥头
传统民俗“舞木龙”,又叫旱地舞龙舟,是桥头世代相传和特有的民间习俗,形成于明景泰年间,2009年被列为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入夜时分,桥头七个村村民齐聚在藏木龙之地举行简单的祭请龙舟仪式,随后由锣鼓队引路,巡游全村。
旱龙舞
大事记
1949年10月初,桥头乡成立人民政府。其中桥头乡长陈佳,副乡长陈发、陈瑞棠。
1952年9月,开办桥头小学,建筑面积750平方米,有8个班,学生330人。
1965年,桥头大队建立文化室,开办夜校,成立文娱组。
1984年,建立东莞县厚街区桥头乡。
1984年,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桥头手套厂建成并投入使用。
1985年,桥头凤山手袋厂开业,当年年产值达659万元。
1985年,由桥头乡府主要注资加上民间捐款,兴建桥溪中学校舍,占地面积约8800平方米,1986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1986年,新桥头小学落成。
1989年,桥头幼儿园落成。
1989年秋,由旅港乡亲陈玉周捐资20多万元兴建的晚晴园建成,占地3200平方米。
1990年,引进第一家三资企业——香港通现实业有限公司。
1990年,由群众捐助50万元,建立“敬老基金会”。
2004年,桥头广场落成
2007年,桥头第一套农民公寓“南丰苑”落成。
2009年7月,桥头“舞木龙”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桥头村委会更改为桥头居委会。
2017年引进“东莞市倡原自助化设备有限公司”和“东莞市正熙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实力桥头
2018年,社区经联社、分社两级集体总资产为78308万元,经营性总收入为8902万元,经营性总支出为3341万元,纯收入为5561万元。辖区共有集体企业49家,实际利用外资总额3162.93万美元,外资企业出口总额达到31745.4万美元,企业的内销总额达到118060.4万元。
文稿:涂丫
图片:谢超均 罗志高 资料图
编辑:江洵
版式:王小缘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3-TAm0BJleJMoPMdxv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