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鲁平,评论家,武汉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英雄其实并不神秘,往往也在日常和平常世界之中,往往就在每个人的身边。湖北来凤县的离休干部,九十五岁的张富清,在身边人眼中,就不是神秘人物,也不是头顶闪光的非凡英雄,在他们眼中,张富清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老人。
但二〇一八年底,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要对每一位退役军人的信息进行完整采集、登记,在一番对历史的追寻、梳理之后,人们才得知张富清曾经是西北野战军一名立下赫赫战功的战斗英雄。
但在过去的六十多年里,张富清刻意不告诉家人,不告诉单位,不告诉社会,他的传奇往事并不为人知。而他自己,则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主动要求到艰苦的来凤工作,在半个多世纪的人生中,不忘初心、吃苦奋斗,把一生交给贫困山区。
张富清一生默默坚守和奉献的事迹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六十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湖北省作家协会组织作家、诗人深入来凤,采访张富清老人以及他的家人、同事,书写英雄张富清的故事,诗人刘益善参加了这个团队,并创作了长诗《中国,一个老兵的故事》。
英雄的故事好写,也不好写。传统意义上,英雄总是与战火、硝烟、枪林、弹雨联系在一起,或者与行侠仗义、打抱不平、除恶扬善、除暴安良联系在一起。这样意义上的英雄形象在过去的文学历史中有丰富的文本,这样的英雄故事穿插着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细节,满足着每个人对敌人或对手的征服、战胜的激情,让每个人充满对胜利和光明的渴望,并且,在事实上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但还有另外一种英雄,平凡的英雄,把一种信仰当成习惯常年如一日坚守的英雄,一种在生活和工作中始终公私分明,先人后己的英雄,一种在本职工作中彰显初心的英雄。年轻的张富清,退役前的张富清,属于前一种英雄,一九五五年从部队到来凤工作后,他属于后一种英雄。这两种类型跨度时间长,并且张富清作为后一种类型的英雄,时间更长。站在今天的角度,他的战争经历已经过差不多七十年,因此,如何写好这位特殊的英雄,无疑不容易。
诗人刘益善过去写过以“向警予”为题材的长诗,有着书写英雄人物长诗的经验。对一部长诗来说,成功的关键可能在于结构,一个恰当的,与人物命运相契合的结构;一个有承受力的结构,可以支撑起人物命运展开的时间和空间;一个艺术性的结构,在长诗的铺开中,不断散发审美力量的结构,一个将诗人的情感宣泄与人物形象呈现掌控得圆熟自如的结构。
长诗《中国,一个老兵的故事》由“序歌”“尾声”和八个章节的正文构成。在“序歌”里交代张富清的基本事迹和采写张富清的动机;第一章“红布包里的秘密”写张富清深藏战功六十年如何被发现,“一个中国故事的序幕”在来凤拉开;第二章“战火中炼出的英雄”倒叙张富清的参军前生活,参军后经历的战斗和立功过程;第三章“八千里路云和月”写新中国成立,张富清随西北野战军转战甘肃、陕西、新疆,从新疆喀什到北京准备赴朝作战,突然再次接到命令,朝鲜战场停战,张富清到武汉学习;第四章“共产党人的初心”写张富清入党、转业,在来凤粮管所、副区长、副行长等不同岗位上的工作;第五章“爱的相随是永远”写张富清与孙玉兰的恩爱、互相支持与理解;第六章“清风两袖一身廉”通过不同的人讲述张富清的做人做官;第七章“永不倒下的战士”以张富清八十八岁截肢并站起来,表现一个老兵不屈服的精神;第八章“物事无言见精神”通过几件与张富清有关的事物:“军功章”“旧皮箱”“旧字典”“搪瓷茶缸”“地图”“敬礼”,补充抒发一个老兵的情怀;“尾声”则是张富清对深藏功名的回答,诗人对张富清回答的理解。
应该说这是一个完美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第四、六、七、八,作品用四个章节集中表现张富清的精神境界和高尚品质,不忘初心、清正廉洁、坚强不屈、胸怀祖国和人民,等等。第五章所写的爱,是张富清人生的支撑之一,序歌和尾声分别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个结构大致上是以时间为主的一个结构,但也不完全以时间为支撑,比如第八章所写的军功章、旧皮箱、旧字典、搪瓷缸都是张富清到来凤之前的物品,第四章张富清入党也是转业之前的事情,第一章也是从退役军人事务部成立开始写到退役军人信息登记,由此张富清红布包的秘密被打开。
因此,在以时间为主轴的前提下,诗人不断打破时间的既定流向,穿插叙述其他时间、空间,但这种打破和穿插,都以服务宏观上的时间、空间为主。比如,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张富清在来凤不同岗位上的工作,但其几十年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坚守初心必须穿插张富清的入党,因此也就需要写到转业到来凤之前的入党。如此才能见出一个党员从入党到入党后是否做到了对信仰和宗旨的始终如一。
在长诗的整体构架中,打造好每一个结构的细部,是《中国,一个老兵的故事》的一个明显的艺术特征。一部几千行的长诗,如果简单顺着时间的指向来展开,不但会单调,而且也很难一直保持生动、激情、趣味。从心理上说,随着时间的延续,诗人将会异常疲倦或失望。当然,读者也同样难以保持热情。
这就需要诗人在时间的限度内,艺术地建构每一个部分。比如,第六章写张富清的清廉,如果依照时间来写,从张富清的第一个职务,第一个工作,依次写到离休前的职务与工作,整个章节将显得毫无创造与生气。但诗人没有这样处理,而是通过认识张富清的老人,通过张富清的长子,在不同人回忆中和讲述的基础之上来写张富清的廉洁,让诗人“我”与张富清身边的人,熟悉的人互动,拉近读者与人物以及历史、现场的距离。这样的叙述和抒情,既在时间之中,又在时间之外。
又比如“序歌”部分,诗人没有简单交代事情的缘起和故事采访动机,而是表示,“我就像他的一个儿子/静静地,静静地/从他身上来解读/一个英雄的人生/一个中国老兵的故事”,这种把“我”纳入事件的中心,接近事件的最近距离,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场景,让一个老兵的故事开始就奠定了温暖、朴实、可信的基调。
同时在其他的章节,诗人通过对张富清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叙述,张富清的人生变化,思想境界,情感胸怀,不断与时代的变化相照应,在时代的前进中让一个平凡的人找到坐标,如第一章诗人“从北京开始/春天的首都/杨柳万千条/鲜花映红日”,为什么要从北京开始讲述?因为没有退役军人事务部的成立,不写出国家对退役军人的关怀,就很难找到张富清尘封六十年的秘密。
第二章“战火中炼出的英雄”诗人铺垫了张富清参军前的社会现状,为张富清参军奠定理由。在写了壶梯山第三次战役之后,诗人突然返回七十一年之后的来凤张富清接受采访的现场,然后再次回到解放战争的炮声中。第三章也是如此,在写张富清转战甘肃、新疆等地之时,诗人浓墨重彩描绘了新中国成立的氛围,其目的当然是要表达,尽管新中国诞生,但仍然残余匪徒需要剿清,张富清的战斗还没有结束。诸如此类在每一个完整章节中对细节、对细部结构的构思和打造,让整个长诗的框架趋于尽善尽美,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整个创作的追求。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
歌颂英雄、书写英雄是时代赋予作家和诗人的责任,使命。当然,每一个时代的作家和诗人都从未缺席对英雄的关注和书写,他们用诗行,用故事,用画面一次又一次向英雄致敬。面对张富清,刘益善的《中国,一个老兵的故事》也是如此。虽然时间紧迫,但诗人依然满怀深情,用感人的细节,真挚的语言,诚实的态度,尤其是构思了一个堪当重任的长诗结构,把张富清的战斗、工作、生活表现出来,把一个英雄的朴实、廉洁、低调、原则以及他对人民群众和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呈现在读者面前,充分彰显出诗人高度的敏感、敬业以及艺术把握水准。
出品:武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媒体中心
监审:邓鼐 监制:吴晓君 编辑:张杰
文字来源:《芳草》文学杂志2019年第4期
投稿:wuhanwenyi@126.com
注:版权归“武汉文学艺术”所有 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