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脱口秀大会》思文有个观点特别有意思。
她说,女人的存在感是赚出来的,不是刷出来的,一定要做到经济独立。如果只是靠男人,总有一天“他会厌倦你的容貌,但你却很难厌倦他的金钱。”
受到新时代独立女性感召的我,一个鲤鱼打挺从沙发上坐了起来,默默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多少钱算实现财务自由?
第一条结果如下:
财富自由门槛比去年上涨50%,其中一线城市达到2.9亿,二线城市达到1.7亿。胡润表示:“财富自由门槛上涨50%,主要原因可能是房价快速上涨和人民币贬值。比较有趣的是,当你还没财富自由时,很容易低估了门槛,会认为1.6亿和9500万就够了。”
Fine,估计等我老家那个十八线小城市承办奥运会我都没机会实现财务自由。
毕业以来,每个月工资就像流星一样划过银行卡:
月薪3000,余额0
月薪7500,余额0
月薪10000,余额0
……
赚钱难,存钱更难。
一开始还比较矜持,工资发下来之后才去买买买。后来,就变成了贷款买买买。小时候堆积木拆东墙补西墙的能力逐渐长大,变成了办信用卡东拼西凑。
通过多年奋斗,我也终于可以说出一句——钱,对我来说不过就是一个数字而已!0!
算了,不逞强了,这期我们庸俗点,就聊聊到底怎么才能有钱。
阅读时差
《好好赚钱》
克里斯汀·王 著
这本书作者有句名言,说,“大部分时候,我们并非受困于物质本身,而是受困于思维的局限。”
意思就是,你不是穷,你是笨不会理财。
所谓的财务自由标准,就好比刚才查的胡润指数,几个亿的数字对我们一点儿意义也没有(除非你打到我的账上来,我的卡号是中信银行8008208820)。这是种“刻舟求剑式”的财务自由,除了给我们更多的焦虑,屁用没有。
所以,《好好赚钱》中定了一个可供计算的浮动标准——当被动收入刚好可以覆盖日常生活的支出时,就算财务自由。
啥叫被动收入?
说白了,就是你不用付出劳动也能给你的钱,比如——房租、版税,专利费、广告费、有价证券的分红和利息收入、退休金等。
怎么样,是不是放眼望去,只有最后两个还可以指望?而退休金还得等到几十年后。
所以,书中干脆把被动收入约等于投资所得,总结出公式:财务自由度=投资净收益/总支出。
当这个比例达到100%,你理财的钱就刚好可以覆盖你的吃喝拉撒。这个时候,就算你不拿工资也不会饿死。
但是,理财并不是一项“自然”就会的技能,是需要后天专门练习的。不然你就会像小编一样,空有一个智慧的大脑(存疑),月薪不管是2000还是20000都是个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月光族。
明确的理财意识是走向财务自由的第一步。
接下来,就要学着积累自己的第一桶金,这就是所谓的“节流”。毕竟两块钱什么都买不了,但一亿个两块钱,却能买很多东西……
好书快听
《销售铁军》
贺学友 著
学生时代: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社畜时代:买买买,快乐的大海,钱钱钱,从没见过面。
有时候我简直怀疑叫学友的运气都不会太差。张学友是歌神,贺学友是赌赢了马云的销售战神。
2003年,马云和他打赌说他完不成365万元的销售目标。结果光速打脸,贺学友做到了630万元,比当年第二名和第三名的销售额总和还多。从此一战成名,他的徒弟们在离开阿里后也是在各自领域呼风唤雨——程维打造了滴滴团队,干嘉伟成全了美团、吕广渝在大众点评大放异彩……
虽然听起来挺玄乎,但这都是“开源”的真实案例。钱复制起来犯法,但是赚钱的方法复制起来却没你想象得那么困难。
电子书
《不分心》
亚历克斯·索勇-金·庞 著
是你吗?
每隔几分钟就想看看朋友圈,生怕错过了几个亿?
睡前随手刷下微博和抖音,结果一看就是几小时?
上淘宝本来只想买双鞋,一不小心就逛了一上午?
孩子分心老不好,多半是欠揍,打一顿就好了。
“分心成瘾”是病,得治。《不分心》提出了七种有效的应对方案,分别是呼吸、冥想、简化、反编码、记录、沉思空间以及休息。
通过有意识地自我训练,自控力也会慢慢得到显著提升。读完这本书,小编的一天感觉变成了四十八个小时,从“时间就是金钱”的角度来看,转眼就已经实现财富翻番了呢(得意脸)。
有声书
《经济学要义》
王福重 著
交利息,等于被剥削吗?
为啥说“浪费有理,节俭有过?”
“自力更生”为什么不是美德?
成年人的生活,问题是永远解决不完的。
碰上棘手的问题,比如“中午吃什么”、“她到底在气什么”、“我什么时候才能发财”等世界性难题,光托着腮帮子发呆是没用的,你可以尝试经济学的视角去思考。
经济学不是让你精打细算,而是给你提供另一种看问题的思路。它不一定能帮你解决问题,但离解决问题一定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