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笔下的山水,不是看到的,而是想到的

2019-07-17   壹点山水

晏明,1961年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98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国立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美术馆学术部策展办副主任、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师从陆俨少等艺术大师、全国山水画200家画家。兼职:美国佐治亚州肯尼索大学艺术系特聘教授;新加坡“星中国际美术”艺术会顾问;台湾国立成功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人美出版社《中国画》杂志特约编辑。

|出生扬州书香门第

他的父亲,扬州文物专家晏炳森先生,是一位为扬州古城保护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学者。“父亲对我的影响很深,他去世后,我在家看他用过的《辞海》,很多都写满了标注。这种求学的严谨程度,令人敬佩。”

晏明小时候,父母就要求他研习毛笔字。当初,晏明觉得很辛苦。一到冬天,双手因为练字长满了冻疮。吃了这番苦头,到扬州中学读书时,他曾得过全校书法比赛第一名。加之父亲当时在博物馆担任馆长,晏明就有很多机会观赏到很多名家的书画作品,这种欣赏也默默影响着他。

中学毕业后,晏明曾考入扬州国画院从事艺术创作,接触到王板哉、李圣和等先生。可惜,那批学员未能留在画院。重新分配后,他来到《扬州日报》担任美术编辑。“当时,心里对知识非常渴望,就想着还是要继续上学深造,想报考中国美术学院。第一年没考上,素描得分较低;后来专攻素描,终于得偿所愿。”

上世纪80年代,当晏明走进中国美术学院时,正好处于改革开放不久。“国家的窗户刚刚打开,一时间进来的东西太多了。每天晚上,不是去图书馆,就是去听讲座,真切感受到时间不够用,恨不得一天能有48个小时。”晏明回忆道。

毕业之后,晏明并未立刻走上纯美术的道路。相反,他尝试了很多职业,比如平面设计、园艺雕塑。当然,这些工作都和美术有关。“当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脱贫。我也和别人合作,去竞标一些设计。南京雨花台、国防园等地的设计,都是当初竞标得来的。到了香港之后,我举办了一次画展,大获成功,这也增强了我的信心,一定要在美术的道路上坚定走下去。”

|从自然美中提炼“心象山水”

这一走,就是很多年。晏明的画作逐渐在国内画坛崭露头角,有专业的美术评论家称赞他的画作“色墨协奏、诗情流溢”。比如他的一批以古诗为母题的作品,或称为“古诗意系列”,这些作品所创造的审美境界,不是传统意义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结果,而是从对自然美的深入感悟中,提炼出最打动人心的若干“因子”,组合为理想化的山水,可谓“心象山水”。

晏明的美术作品意境清新、宁静、澄明、和谐,富于文化积淀和书卷气息,充满诗情幽趣,高雅清丽。时而如长箫短笛,清音激越;时而似江南丝竹,萦回往复。这类山水作品不仅具有高古的内在情韵和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而且也是现代人由心态浮躁转而追求返璞归真的心理折射,唤起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泯灭已久的心中山水境界的回忆。“有人说,我的画作看上去没有不舒服的地方,这就是我在从事平面设计时的构图使然。”

晏明说,他笔下的山水,不是看到的,而是想到的。地域山水已经有太多人去画了,一看就知道是哪里的山水,或是黄山,或是桂林;在他笔下,是对这些山水的重新组合。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水流,都有来处,可又不会具体,这是他心中的山水。在他看来,中国画的人物妙在神韵,花鸟表达情趣,山水则要体现意境,这是自然界中一瞬间最美好的印象。画家用中国画的语言进行再现,达到那种“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境界。在他的画作中,豪放处潇洒奔放,细腻处笔力传神,有张有弛,接近自然。他的画作山水,似乎可游可居,可以让观众走进去,与画中的人物一起垂钓寒江雪。

|更看重普通观众对画作认可

在中国美术学院进修时,晏明就感受到,传统的中国画也需要技法的改进。比如在光影表现和色彩运用上,可以借鉴西方美术。所以,在他的画作中,可见大块色彩的运用。他也坦言,这是借鉴了张大千晚年的作品特色。

晏明一直都说,传统乃是中国画的文脉,这是不可改变的;中国画的魅力,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从材料到绘画,从装裱到展示,中国画都形成了自有的体系,完全不逊于西方美术。生活在当下的画家们,也要去了解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在构图和色彩上,要和当下观众产生共鸣。作品不仅是树木、山石、云气,更要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感受,由画笔传递给观众们。

“相比较专业美术评论家,我更看重普通观众对我画作的认可。”晏明说,“我常常邀请一些80后、90后的观众前来观看我的画展,听取他们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