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最美的景致,只有两个——林荫道和夜市。
火炉城市向来最懂夏天。
紫金山遮天蔽日的林荫道为南京的夏日祛了一份暑气,而那些在街头巷尾深夜出没的夜市,则为南京城平添一份火辣。
/图源网络
这一来一去,才造就了南京城的夏天。
白昼,由林荫道撑起。
夜市,是夏夜的灵魂。
消失的老牌夜市
南京曾是有几个颇具规模的大夜市的,像是夫子庙、马台街和三牌楼。
以前从弯弯绕的乌衣巷钻出来就是琵琶街夜市,长长的一条路上是背靠背的两排商户。在金曲庙歌《心太软》里,秦淮区人民来了!他们昂首阔步地出来饭后散步了!
无论是小学时代著名社交玩具拓麻歌子还是玻璃丝,无论是装大头贴的小本子还是叫个不停的小黄狗玩具,都讨小孩子欢心。
至于什么盗版zippo打火机和精致十字绣则是父母的挚爱。
夫子庙夜市就像个宝藏,能满足所有人的好奇心。
但在2007年6月3日,夫子庙琵琶街夜市正式关闭。
所长总觉得,夫子庙里的夜市能给人种“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的味道,如果能融入秦淮文化的同时加以管理引导,应该能走得更远。
1991年的马台街夜市,算是南京夜市界的老人。
“每天晚上六点半,我就来到马台街;推着我的老王馄饨摊,是把钱赚,哎,把钱赚 !”一首《喝馄饨》更是让全中国的人都认识了马台街。
那时候的马台街夜市分两段——靠湖南路段是卖各种小吃的,靠将军庙段是卖各种小商品的。
每到下午5点,摊主就开始把烤箱、座椅、煤气罐陆续搬到街头,小百货和当季服装都营业至深夜,huai上一顿后,再去淘点便宜货。
梅花糕、臭豆腐、烤肉串、烤肉、馄饨、麻辣汤、凉粉、瓦罐面,一个比一个热辣好吃。
到了晚上6点后,烧烤腾腾的烟雾,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星星点点的灯光,南京城有了种不夜城的味道。
但在2007年5月10号,马台街夜市正式关闭。
同样的还有1998年的三牌楼夜市,盗版碟、打口碟、旧书摊和乱七八糟的吃食,都已经离我们远去。
南京毕竟是要朝着国际化都市发展的省会大佬,夜市的情怀并不能当饭吃。
该整改的整改,该取缔的取缔,实属正常。曾经的许多夜市打围翻新变成了商圈,赚不到钱的摊主们也都另谋营生。
依然风骚的小规模夜市
不过南京人对夜市的需求还在,就算老牌夜市通通被时光抹去,那些出没于居民区的夜市却依旧风骚。
像是永远风骚的南湖。白天略显安静的文体路,到了晚间一派灯火通明。白昼极长的南京夏夜,晚上8点半被照得无比亮堂。
各种小摊点沿着文体路的东侧一溜排开,逛夜市的人们在各种叫卖声和讨价还价声中,不急不慢地踱着步。
鲜榨橙汁十块钱一杯,冰镇酸梅汤两块钱一杯,满额汗水的小伙子喝得起劲。
30块钱就能做个露天美甲,老板娘能和你从办公室八卦吹到双宋离婚。
卖植物的、卖金鱼的、卖二手书的、卖生活杂货的,甚至还有把家里生的小狗拿个篓子出来免费送的。
仿冒的椰子99块钱一双,Gucci包的logo做了镜面处理能还价到68块钱。那些悠闲自在的南湖人就这么呼朋唤友地穿梭在摊贩之间,摸摸这个瞧瞧那个。
“妈,我要那把塑料98K!”
“你在讲什么东西?”
夜市背后是帅气少年们在黑曼巴篮球场肆意挥洒汗水,空咙哐啷的。
所长流连忘返地晃悠了好几圈儿,只想感叹:我的下半生,一定要在南湖养老。
凤凰西街的夜市则更像是你在每个晚归的地铁口看到的摊群,急匆匆地来,看到城管又一阵风似的消失。
大多是炒饭炒面的吃食,但永远少不了的就是活珠子旺鸡蛋。任凭街边车水马龙,磕旺鸡蛋的少男少女们仍岿然不动。
三山街地铁站门口夜市摊
同曦夜市虽不在市中心,但已经颇成气候。一面面印着“同曦夜市”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霸气地坐实了同曦的正规地位。
这里不仅仅有那些小打小闹的零食小吃,还有失传已久的露天大排档。
几家大排档上空环绕的袅袅炊烟,把同曦夜市推向了另一波高潮。
几串重辣的羊肉串羊腰子、一盘磕沙子找乐趣的花甲、龙虾生蚝鱼籽烧鱼泡……
大口吃菜,大口罐啤酒,几个哥们儿把白背心撩上肚皮,最后摸摸嘴边的辣椒油,用一个带气儿的响嗝来彰显夏夜的得意。
鄙视链顶端的校园夜市
虽说南信大的后街夜市已经消失在滚滚红尘中,但是仍有无数坚挺的校园夜市。
符合大学生群体的低廉物价、成了气候的夜市摊群,让校园夜市毫无悬念地站在了南京夜市鄙视链的顶端。
不管是高校就读的还是已经毕业30年的,都深深迷恋着校园夜市。
是它们,给了大学生以快乐;是它们,给了吃土人以信心。
南航后街和托乐嘉是老牌网红。
东北烤冷面、重庆杂酱面、广东肠粉、六合活珠子……学校后街总像是个全国美食博览会。
亲民的瓦罐土豆粉、炸土豆、梅干菜饼、香酥鸡柳都令人垂涎。
海南清补凉店是饭后必备。
椰子脆片是惊喜,在口腔里忽地就掀起了奶香的狂潮,在甜腻的临界点上又被西瓜的清爽所中和。
甜得刺激的芒果,沙软的绿豆,冰凉弹润的龟苓膏,清透的椰汁,舒坦。
三江学院四号门是夜市新贵。
月亮馍阿姨的一句“孩子,够不够?不够你说!”火遍全南京。
原先薄薄热热的月亮馍,拿到手里时,已经堆得像小山一样,拎着沉甸甸的。
一大口有肉有菜有馍,浓郁的酱汁,均匀裹覆唇齿之间,里脊软嫩,手工白馍暄软柔韧,更惊喜的是煎蛋居然还带溏心。
三江人,度过最初的惊讶之后,现在已经平静的摇着头叹息,再也吃不到月亮馍了。
清淡口的会选肠粉,粉浆倒进铁盘,刷上蛋液,被老板仔细刮下,码好的肠粉泛着莹润的光泽,加料全凭个人口味和生活费。
如果觉得夏夜就该重口热辣些,卤肉卷、铁板豆腐、摇滚烤鸡、川味钵钵鸡、瘦肉羹都能让你出上层薄汗。
三江有四号门,南理工有五号门,还有已经消亡的南信大夜市。好吃的劲头都不输三江,就是差了点儿名气。
薛定谔的鬼市
在水西门大街和虎踞南路十字路口,每周六周日的凌晨12点后会有鬼市,周六更多些,周日出不出得看摊主心情。
在南京,这种带着诡秘色彩的复古夜市,也仅此一处。
昏黄的路灯下,是一个个面色淡然入了定似的摊主,面前放着都是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四面八方来的淘客叽叽喳喳地围着,推测宝物是塑料还是象牙。
顶尖的淘客则个个跟黄金矿工似的,头顶个带灯的头盔,一边打光一边念念有词。眼神倔强又坚定,国家宝藏鉴宝官附体。
开过光的平安符、古墓里掏出的玉佩、做成项链的狼牙。
还有拍不出照片的古早胶片机、百威啤酒2000年奥运会纪念版本的啤酒杯、老式打火机……
被称为“血石”的红色手串儿,据说是那个村具有“通灵”天赋的人带的,能够连通黄大仙的信物,能够预测凶吉,判断一个人的运势。说的神乎其神。
旧货里暗藏尖货,尖货里也掺着冒牌货。
逛南京这个鬼市,别有“一定要淘到好货”的心理压力。
就迎着夏夜的凉风,穿着大裤衩人字拖,捧着街头小贩刚炒出来的凉面,随意逛逛看看也就足够美妙了。
虽说夜市不是一个城市的必需品,甚至因为卫生、扰民和占道问题走在了被取缔的路上。
但是夜市是街头市井文化的承载者,也是个能给人带来快乐的地方,花上一点儿钱就能收获一份最简单的满足感。
三块钱的花刀烤肠,一块五的脆皮年糕。
八块钱一份的三鲜炒面,五块钱的爆汁臭豆腐。
10块钱7双棉袜,59元的老头衫。
20块的桌面小电扇,10块钱3只红色小金鱼。
夜市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但偶然在街头撞见还是会欣喜。
好像一下子就回到了几年前那个听着《2002年的第一场雪》huo馄饨的晚上。
那个吆喝、明火、蒲扇和油盐醋辣恰好的夏夜,也挺好。
内容来源:南京生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