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旦、苏洵、郑太和论治家

2020-04-07   宿迁网

为落实宿迁市文明办“践行人情新风宿9条、过平安绿色文明清明”主题活动要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化移风易俗,清明节到来之际,市委网信办、市妇联联合开展“微传好家训”网络传播活动,运用新媒体传播故人留下的好家风好家训,表达对古人的感恩和敬仰。今天推出“微传好家训”专题第四期《李旦、苏洵、郑太和论治家》

李旦:诫诸王皇亲敕

朕闻司牧兆人,有国彝训;敦叙九族,前王令典。念此宗枝,久遭沈翳。近从班命,庶展才能。或授外藩,或居内职。留念访察,属想风谣。罕立嘉声,或闻蠹政。当官不存于职务,处事多限于偏私。禽荒酒德者盖多,乐善敬贤者全少。将性之昏昧,违此义方。岂朕之不明,成尔薄德。当从诫慎,勉遂悛改。如迷而不复,自速愆尤。已实为之,悔之无及。即宜递相告示,以副朕怀。

李旦,名旦,又名旭轮,即唐睿宗。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中宗为其兄长。他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共在位8年。公元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称太上皇,居位五年,崩,享年55岁,葬于桥陵,谥号玄真大圣大兴皇帝。李旦在第二次登上皇帝的宝座后,对政治的理解不同于以往。他认识到整个皇室成员的所作所为对国家统治的影响颇大。对当时的诸王担任官职不恪尽职守,处理事务限于偏私,荒废政务,恣情放纵,都大为恼火,于是写下《诫诸王皇亲敕》,告诫他们要痛改前非,勤力王政。敕书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文字洗练,紧紧围绕一个“戒”字为文。它通篇几乎是摆事实,讲述诸王皇亲掌政的不易以及掌政后的作为,在叙事中又表现了作者对诸王皇亲的深切希望,同时点出了国戚更应遵守彝训,执行令典,并向皇亲国戚讲明了发不饶人的道理。文章叙议结合,融情于理,且义正词严,情理并重。告诫诸王要立即改正错误,勤于政绩,不要执迷不悟,过度沉沦,否则唐室创建的事业是无法继承下去的。这封敕书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为历代帝王敕书中的名作。

苏洵:兄弟团结共患难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这段话出自北宋初年的苏洵所作的《名二子说》,他正是名列唐宋八大家的三苏之一。此文表面上的大意,乃是在于说明他给两个儿子,也就是苏轼和苏辙取名的深意,同时也是在告诫性情不同的两个儿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要如何注意自己的做人取舍。

苏洵以马车为喻,将苏轼比作马车上的扶手,认为此子虽然才智过人,但性情过于张扬,很容易自视甚高,乱了做人的分寸,招致祸患,故而要学会低调谦恭。至于苏辙,性情恰好与苏轼相反,好似车轮碾压形成的路径,默默无闻,又在默默注视着一切,虽然不为人知,难以显耀于世,却也难以招来横祸。

苏轼与苏辙也外列“三苏”,以才学名气论,苏轼尤其出色,但就苏洵这篇家训来看,似乎他比较推崇苏辙,而对苏轼颇有些告诫味道。不过联系到这兄弟二人以后的人生历程、仕途起伏,便会发现,苏洵之所以要将兄弟二人与一辆马车联系起来,原来是另有深意。

郑太和:郑氏规范

为家长者,当以至诚待下,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临事之际,毋察察而明,毋昧昧而昏,更须以量容人,常视一家如一人可也。

郑太和,元浦人。浦江孝义门郑氏历经宋、元、明三代十五世,同居共食达350年,最多的时候,有3000人。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并在此后屡受旌表的郑氏家族,因其孝义治家的大家庭模式和传世家训《郑氏规范》,奠定了它在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史上的重要地位。《郑氏规范》中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家规族训,以及极具特色的教化实践,对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巩固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稳定和儒家伦理、文化的世俗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总共有168则。自冠婚丧祭至衣服饮食,治家内容无所不包。这里只选其一,谈家长应注重身教,公允无私,还要把握好“明”与“不明”的尺度。虽是节选,但却完整的评述了身为一家之长的“应为”和“应不为”之事。既不可对家事了解得很清楚,又不可不对家事有了解。有时须装糊涂,宽容为怀;有时又要明察秋毫,防微杜渐。其中的剖析蕴含着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哲理,是当时思想的极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