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两千年繁华,再现芜湖滋味

2019-07-24     子非乔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历史造一方魂

巍巍鸠兹城,辈辈芜湖人

今生向前迈,前世入梦来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独特的历史

这份历史是她的底蕴,是她的精神

现在,我们希望把芜湖的历史选一部分

整理给芜湖人,了解芜湖过去的两千年


这是芜湖的历史

也是芜湖人的源头

请君读史,见我先魂!

芜湖三字经

春秋古,鸠兹出。吴越楚,依次属。

秦一统,鄣郡据。西汉武,改县初。

名芜湖,东汉继。吴黄武,城迁徙。

鸡毛山,为县治。内外乱,晋南移。

侨芜湖,豫州立。永昌元,王敦袭。

筑城墙,屯此地。义熙九,芜湖匿。

入襄垣,名被替。唐为镇,道州递。

五代短,十国立。芜湖复,南唐李。

宋徽宗,建城池。经千年,至今遗。

明洪武,太平府。芜湖商,清代繁。

光绪二,烟台谈。令通商,开口岸。

范罗山,领署占。多国闯,让地广。

征米税,设米捐。出境免,芜湖异。

米商集,米市移。四米市,芜湖一。

民国建,地理良。商业强,工业旺。

未知源,闻称赞。皖中坚,长巨埠。

日军占,国民党。解放前,满目疮。

民生敝,百业伤。陈旧房,基建乱。

待解放,分市县。经济复,民生安。

多人杰,兴文创。新世纪,更辉煌。

元帝永昌元年( 322 )大将军荆州牧王敦谋反

举兵东下,屯驻芜湖,筑城墙,史称“王敦城”

安帝义熙九年( 413 )并芜湖入襄垣

芜湖县级行政建置被撤销,为襄垣等所代达 500 年

南唐李 昪 元年( 937 )复置芜湖县

宋徽宗政和年间( 1111 — 1117 ),芜湖筑城垣

今北门外高城坂、东门外鼓楼岗等皆为宋城遗址

芜湖古城,历久今存



能仁寺

三国孙吴时期(194-227年),佛教已传入芜湖,并建有一些简单的茅屋草舍供奉释迦牟尼神像,信徒们在此烧香拜佛。东晋时期(317-420年),芜湖建成了第一座规模较大的佛教寺庙-----吉祥寺,此后历代又陆续修建了一些寺庙,至民国时期,芜湖共建大大小小寺庙多达230座,重多寺庙中,以东“能仁寺”、西“吉祥寺”、北“广济寺”、南“普济寺”最为著名。其中广济寺和能仁寺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唐开元年间(713-714年),邑人在县东建了一座寺庙,叫罗汉院。南唐时期(923-936年),又在县后建了一座古城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分边更名为东、西承天院。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东承天院有位大和尚,法名蕴湘,明解三藏,博览六经。蕴湘为了弘雅,广交天下名士。他主持建造了“梦日亭”、“玩鞭亭”,还在院后兴建“清辉阁”,常邀芜湖名士韦许、县主薄张叔夜等同好来此共适清风明月。一时间,承天院内鸿儒良,文人雅士、居士名流络绎不绝,连苏轼、黄庭坚、等也应邀来此,挥毫泼墨、流连忘返。

因苏轼、黄庭坚等大家来此留墨的典故,一时承天院寺名显耀,原芜湖县主薄张叔夜向宋徽宗力词宣扬,宋徽宗于政和元年(1111年),将东、西承天院分别赐名为东能仁寺和西能仁寺,时任住持元昌奉旨更名。


西能仁寺为此专门建造了“御书阁”,收藏还收藏有真宗皇帝的浓磨大字,御书阁还收藏有北宋翰林学士蔡京寄来的书籍,有了这些镇寺之宝,能仁寺名声远扬,成为芜湖四大名寺之首。

能仁寺历经兴废,代有增修。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寺僧守静重修;宣德、正统年间(1426-1449年)寺僧会明修殿宇;天顺七年(1463年)寺僧景帧募捐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寺僧大怡重修;嘉庆八年(1803年)芜湖乡绅马绣、张树本等倡众重修。皖南镇兵潘鼎立在原址上重建大殿,供奉关羽神像,称为“关帝庙”。后又增供岳飞神像,合称为“关岳庙”。


抗战时期,殿宇被毁,解放初改建为芜湖市胜利电影院。

文革后,部分佛教信徒自发在能仁寺旧址附近的街巷中烧香礼佛,2002年市佛教协会在古城内南菜市改建“能仁寺”大殿一宇。

2007年,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著名书画家杨新先生为“能仁寺”题写了匾额,悬挂在该寺的门楣之上。



官沟沿

芜湖古城内历史最为久远的街巷当属官沟沿,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巷,南从儒林街起,北至正大巷止,全长203米,宽4米左右,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还是条石路面,后来才改为水泥路面。


北宋初年(960年),官方为方便百姓生活,在巷边开挖一条沟渠,该巷故得名“官沟沿”。街东侧是“常平仓”遗址,清康熙《芜湖县志》上就有记载“官沟沿”,以后历代县志均有记载。



儒林街

儒林街始建于北宋时期,与文庙(夫子庙)年岁相当,至今已跨越千年的历史烟尘。

儒林街为东西走向,呈“一”字形,紧靠孔庙南墙,地处儒生考场,成为明清时期考生来芜湖投考的住地,故名儒林街。东起环城东路,西接南门湾,全长365米。宽3米左右,由于夫子庙是尊孔祭孔之处,围绕夫子庙的平房不得超过夫子庙的高度,故而儒林街一带大多数都是平房。文革初期(1966-1976年)曾更名为“笆斗西街”,1981年12月又恢复原名。


儒林街东头北侧是芜湖市第十二中学,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学校大门仍然对着儒林街,门牌位儒林街2号。该校旧址是芜湖县儒学(旧时芜湖最高学府),又名孔庙、夫子庙或学宫,始建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多次修缮,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后,改办为襄垣学堂,县儒学才结束它805年的历史。


如今,儒林街两侧的房屋大多是清代和民国年间的建筑,其中有一批很有价值得古建筑,有的人家打门用花岗石砌成,有的人家墙根砌有“石敢当”石碑,有的人家门楼嵌刻着福禄寿三星。其中最显赫的当属18号的“雅积楼”、48号的“小天朝”等,至今保存完好,为儒林街增添阔绰的气派。



花街

花街位于芜湖古城中心区,始建于北宋初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街道呈“1”字形,南北走向,南起南门湾,与薪市街垂直相交,北至十字街,全长180米,宽4米左右,过去是一条以经营竹器为主的商业街道,两侧聚集了众多专营蔑器、扎花灯的商家,故名为花街,又名为竹市街。


宋初,芜湖开始修筑明城,城区街市逐渐形成,花街初具规模,清乾隆年间直到民国初期的一百多年里,一直被称为“安丰里”,后来又恢复名称为花街。花街两旁的房屋多为两层砖木结构的徽派楼房,店铺相依,一般都是前店后宅,是芜湖竹器业蔑匠铺最为集中的生产、营销之地,家家户户擅长扎花灯。


老芜湖人中流传着一首打油诗:“花街半里路,尽是蔑匠铺;平时卖竹器,正月花灯出;夜晚点亮灯,疑是天仙处。”



大成殿

大成殿位于环城东路上的原芜湖第十二中学校园内,大成殿是文庙的正殿,也是文庙的核心建筑。于元符三年(1100年),始建芜湖学宫,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称颂道:“孔子之谓,集大成也。”下诏将“文宣王殿”改名为“大成殿”。清咸丰三年(1853年),学宫毁于战火,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现仅存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木结构抬梁式建筑,柱梁简洁规整,彩绘亦十分精艳。


民国三年(1914年),因大成殿年久失修,《芜湖县志》主编鲍实等人呈请县政府筹款重修。知县查钟泰派人到现场勘查,正在大家举头瞻望之间,屋顶上的一根橼子突落,重重的砸在地上,现场人员大惊失色,都觉得此事颇为神异,当即决定动工兴建,所有大成殿的正梁和北面的橼梁全部拆换。

修茸一新的大成殿高基重檐,栋宇宏敞,面阔六楹五间,进深也是五间,平面几近方形。


1982年5月芜湖市政府将大成殿列为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7月,大成殿升级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芜湖县衙

元代在古城马号街建造的芜湖县衙,元末遭焚,仅存石砌台阶。明初朱元璋派知县杨称来芜湖上任是,只能租借民房临时办公,后来才建了38间房屋作为简易的衙署。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乐八年(1410年),景泰四年(1453年),陆续增修,到嘉靖、万历年间(1522-1620年),衙署已具有较大的规模,其平面布局基本是一个矩形大院,坐北朝南,庭院式布局,正中为大堂(正厅)三间,为衙署的核心建筑,北有二堂、三堂,南有仪门、谯楼、牌坊。


现在位于芜湖古城马号街和十字街交差处的衙署,仅剩下衙署前门(谯楼),面阔三间,东西长12米,南北宽4.3米。衙署前门以花岗石砌高台为基础,台高3.5米,长约24米,宽约10米,明间为抬梁式,前后步柱间用七架梁以求大空间。次间为穿斗式,屋顶为歇山式。台基上还留有宋代基础。这表明明清数百年间,芜湖古城虽多次遭到毁损,但衙署前门依然沿用宋代基础,作为最高行政机构的衙署始终矗立在芜湖古城内最高的中心位置。



南门湾

南门湾是芜湖最古老的商业街之一,形成于宋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明万历三年(1575年),芜湖为加强防卫,再次修筑城垣,历时五年,于万历八年(1580年)建成。街口正对城南门--长虹门,由南门进城,沿街缓行百二十步,就需拐弯而行,故此街被称为“南门湾”。


南门湾街原来呈“T”字形,长约130余米,宽约3米多。民国八年(1919年)之前,命名为“南门大街”。东与儒林街相接,西头转过一处小弯折向北与花街、薪市街相通。南门湾建成后,历代都曾进行过多次整修,始终保留着古色古香的风韵。


南门湾街道两旁多为两层小楼,砖木结构。一般都是前店后宅,鱼鳞瓦顶,既可遮阳,又可挡雨。自古以来,街道两侧商铺林立,顾客盈门,人流如潮。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南门湾街道两边商店依然是一家挨着一家,一家连着一家,著名商店有:永森酱作、王义记肉业、张祥兴烟店、同泰豆腐店、仁泰烟庄、万记裕大祥调味品、民生机面店、新光照相馆、泰昌五洋、瑞昌杂货、明记百货、鸿发棉纱、人人理发店等。



模范监狱

芜湖县监狱设在县衙的西面,光绪五年(1879年)由知县屈承福建造,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知县沈保深重修扩建,县监有独立的院墙和门户,分外监、内监两个部分。外监关押着一般什犯罪的女犯人,内监关押着死刑重犯。清代有规定:各监有内监以禁死囚,有外监以禁徒、流以下。妇人别置一室,曰“女监”。


民国六年(1917年)由高等检察厅厅长袁凤曦筹款,呈奉司法部,要求在安徽芜湖建造第二监狱,因衙署西面的芜湖县监占地过小,无法改建,民国七年(1918年)就在清千总署(民国元年改为一区警察署)旧址上,创建了安徽省立第二监狱,亦称“模范监狱


模范监狱坐北朝南,北门上有“安徽二监”四个字,东西宽14丈,南北长35丈,面积490方丈,围墙高2丈,分为前后两大区,北面为后区,为男监,呈长方“十”字形,因原地基狭小,均加盖一层。南北两翼为五人杂居监,每翼楼上下各有监房16间,合计可容320人。东西两翼为一人独居监,楼上下各有监房16间,合计可容纳64人。东西南北四翼拱于中央,作三层楼房式,一层为看守监视处,二层为教诲堂,三层为瞭望室,从这里可以瞰视全监。后区内有工场四大间,分设于“十”字形的四个角落。坎所,粮库、浴池、洗漱室、染纱场、消防器具室、水井、非常门都设在北端。


模范监狱不仅在建筑形式上效仿西方,结构布局和功能设施也都具有现代色彩,最主要的是管理方法上,由封建时代的残害犯人、视犯人如草芥的管理制模式,改变为劳动改造、教育感化为主的人性化管理制模式,这是几千年来中国监狱发展的一个很大的进步,是旧中国狱制改革的成功范例。


抗战时期,日军在监狱内关押战俘和寄养伤兵。解放后,由于芜湖监狱设施完备,位置适宜,被调整为安徽省第一监狱,1965年前后停用,改为芜湖汽车发动部件厂职工宿舍。2005年模范监狱被芜湖市政府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7月,模范监狱升级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新世纪

芜湖人对这些遗产越发的重视


我们相信

芜湖的历史不会被忘记

建筑里的灵魂不会无声息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efNQ2wB8g2yegNDXi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