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白夜”现象,你了解吗?是何因素所造成的特有自然景观

2019-07-22     向阳光

柴科夫斯基,伟大的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人物,俄罗斯艺术中仅次于列夫・托尔斯泰音乐大师。二十世纪80年代,音乐爱好者把他的名字排在“音乐巨人”贝多芬之后,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魂”。

《四季》这部钢琴作品,是柴科夫斯基继芭蕾舞音乐《天鹅湖》创作之后,受人委托所写的钢琴小品集。在诸多钢琴小品当中,舒曼的《森林情景》是以大自然的描写为宗旨,而柴科夫斯基的《四季》则是以对诗的印象,转化成音乐。在创作的手法上,可以感受到他所流露出对俄罗斯土地的情感,以及对于爱的歌颂。

钢琴套曲《四季》,通过选取俄罗斯诗人的题词,对一年中十二个月进行音乐描绘,用标题音乐向人们展现了俄罗斯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本文对这部钢琴套曲《四季》之《五月——清静之夜》进行曲式结构的审美分析,旨在诠释柴科夫斯基标题音乐所展示的俄罗斯民族思想及音乐文化。

描写大自然的《五月——清静的夜》,柴科夫斯基用敏感、细腻的笔触,朴实、含蓄的语言,委婉、真挚的情感勾绘出了一幅意境悠远的“五月·白夜”,令人陶醉、回味,也特别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研究。

《五月——清静之夜》May—White Nights

“五月白夜,多么美妙的夜晚啊!幸福笼罩着一切!谢谢你,夜半亲爱的故乡!从冰冻的王国,从风雪的王国,你的五月飞奔而来,她是多么新鲜清爽!”——阿·费特

这是《五月——清静之夜》的题诗。

《五月——清静之夜》选自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中的第五首,又可翻译为《五月·清静白夜》,是这部套曲中的一首夜曲体裁形式的作品。该乐曲创作于1876年,这一时期柴科夫斯基风华正茂,音乐创作日趋成熟。作曲家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将婉转如歌的旋律与具有舞蹈节奏律动感的织体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俄罗斯的地理环境因素所造成的特有的自然景观“白夜”现象。

俄国的五月,在北部一带常会有白夜。白夜即极昼(指极圈以内的地区<即纬度高于南北纬66.5度>,每年总有一个时期太阳不落于地平线以下<即全天24小时都是白天>的现象。当南极出现极昼的时候,北极就出现极夜,反之亦然),是自然界特有的奇景之一。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的白夜越来越长,每逢五月时节,地处高纬度的俄罗斯境内许多地区就会出现黄昏、黎明相接的白夜现象——晚霞余晖微微涂抹着淡白的天空,

从此黑夜消失,整“夜”都呈现出似黄昏一般的奇异景色,没有太阳,也不掌灯,到处是柔和的光线,清爽的空气,没有了白天的喧闹,到处是一片宁静与祥和。因此,有些书也将其翻译成“星光之夜”。柴科夫斯基以敏感、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们在寂静、祥和的夜色中尽情享受这一生活的情景。

《五月——清静之夜》是这部套曲中的一首夜曲体裁形式的作品,安静、柔美中不失活跃和动感。柴科夫斯基运用这一体裁,以抒情音画的笔触,清透的音色,连奏与断奏的对比,借助夜晚宁静的景色来描绘五月的俄罗斯,告别暮春,迎接初夏的心情,将初夏夜晚的静谧与神秘,描绘得淋漓尽致。

《五月——清静之夜》是一首复三部曲式结构的抒情小品。由第一部分(A+B)、中间部(C+D+C')、再现部(A+B)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二段式结构,速度适中,旋律起伏委婉、流畅、舒缓,温存柔润,带有较强的歌唱性,充满细腻真挚的颂叹之情;中间部分为再现的三段式结构,由一系列模进结构组成,速度变为游戏似的快板,音乐动机化,富有动感,情绪变得活跃起来,造成初夏的开朗气氛;再现部分则在开始的速度上原样重现了第一部分,最后安静地收束全曲。

第一部分(第1—19小节),这个部分的速度为小行板(Andantino),G大调,9/8拍子,由A+B两个乐段组成,从甜美幽静的波音和弦开始,婉转如歌的旋律( 委婉亲切),拉开了“夜”的序幕,仿佛由大自然而引发的一种逐渐升起和充满心灵的愉快和陶醉感。

A乐段(第1—9小节): 由两个平行乐句构成,a为4小节,a´为5小节,整体为4+5非方正结构,单一调性的开放乐段,主题旋律近似梦幻般的色彩(谱例1):

第一乐句从一系列琶音开始,以缓慢的连音进入主题,主题句可细分为“1+1+2”结构,具有呈示性叙述风格,形象地勾绘出人在清朗的夜空下宁静、深沉呼吸的舒适感。与此同时,伴随着低音部呈线形级进上行,曲调呈现向上攀爬的趋势,力度逐渐增强。好似一串串清澈明亮的琶音在p的力度上奏出,拉开了清静之夜的序幕。仿佛初夏的夜晚,一阵清风拂面,湖面微波荡漾,令人颇感惬意。接着,主题句以D和弦结束,构成正格半终止,开放于属和弦。第二乐句从平行开始,与第一乐句为重复变化关系,紧分裂模进之后,结束仍在分解的属和弦,使该乐段构成开放性乐段。在短小动机交替呼应下行,渐弱渐慢,并停在了延长音上,无意间为这幽静的夜晚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B乐段(第10—19小节):这是个对比段。作品最富诗意的地方,是旋律浪潮导致总的休止。这时俨然一切思想活动,甚至时间本身都停止了的瞬间。这是充满平静和沉入美好世界的冥想时刻:经过短暂的休息之后,音乐在第10小节处进入对比的B乐段时,响起了一个降B大调色彩明亮的感叹句,展现出一副既亲切又神秘的“夜”的形象(谱例2):

音乐的内在积极倾向,仿佛是从柔和的琶音和弦织体中微微透出来似的,旋律逐渐向前推动,使之充满热情,更具幻想色彩。其后主题移低一个八度陈述,在另一较浓和较温暖的音区里旋律线条的性质有所改变,更加语言性、宣叙性。

此乐段的结构为b+a´,其中b为4小节,a´为6小节,整体仍为4+6不对称结构。b乐句在d小调,以变格进行为主,a´转回G大调。前乐句以分解和弦形式形成性格对比,调性转入B大调,第12—13小节是第10—11小节的下行八度模进,以独立使用的K64代替属和弦,通过阻碍终止模糊调性;后乐句在主调上再现a乐句时,音乐更加宁静,旋律降低八度,分裂扩展2小节后,从调性上看该乐段完全终止收拢于主和弦。这也就是说在长时值音符的衬托下,旋律以分解和弦的形式在不同音区逶迤下行,将前后旋律完美地串联起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第14小节以低八度的形式重现了A乐段的主题旋律,音乐更加显得静谧、朦胧。

三声中部(第20—67小节),这部分是再现的三段体结构,由再现的三个乐段:C+D+C'构成,其中D乐段为插部写法,由一系列模进、分裂、重复、变奏的动机组成,具有展开的意味,音乐情绪在延绵不断的旋律发展中逐步高涨,直至全曲的高潮。段落感不明显,再现段是综合了中部各要素的综合性再现。该部分速度加快为幽默诙谐的快板(Allegro giocoso) ,拍号从第一部分的9/8拍子转为2/4拍子,并转为柔和的小调式:音乐织体变得更为复杂、富于动感,与第一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乐段(第20—27小节):b小调,由两个4小节的重复乐句组成4+4方整性结构,每个乐句又可以划分为两个乐节,形成双重平行结构。上下声部跳跃式的附点节奏、低音强拍的休止与穿插其间的十六分音符浑然一体,形成了2小节欢快活泼的新主题动机。这一动机在不断重复、变化的过程中,以弱拍上的踏板加以点缀,打破了强弱的节奏规律,使得音乐更富情趣,新颖而充满活力(谱例3):

D乐段(第28—54小节):从第28小节开始:,不断模进,发展中部。其包含了6个乐句,延续着C乐段的基本情绪。上方歌唱性的旋律与下方上行的琶音式分解和弦紧密结合,以两小节为新的基本动机,通过模进、变形、分裂、转调等手法不断地展开,层层递进,配合着p与f的力度转换,使音乐更加振奋人心,展现了一幅人们在夜空下翩翩起舞的优雅画面。 这个部分近似地划分为:第28—31小节为d乐句,包括2+2两个模进关系的乐节,歌唱性旋律,分解和弦织体,第28—29小节为#f小调,第30—31小节为e小调;第32—35小节为e乐句,D大调,其中第33小节低音部进入了长时值的属音持续,包括两个变奏的乐节;第36—39小节为f乐句,是e乐句材料的变奏;第40—44小节为f乐句同头异尾变奏,最后的第44小节转入#F大调属和弦;第45—48小节为g乐句,开头的第45小节低音部进入长时值的主音持续,对持续音的强调与频繁的调式变化,增加了音响的色彩对比,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第49—54小节为g乐句变奏,第49小节的旋律从高音区转入中音区,其变奏手法全部在#F大调上展开,低音保持主持续。在上方的双音与下方分解和弦的衬托下,音色变得暗淡,经渐弱与渐慢,激动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为C乐段的小再现做好属准备(谱例4):

乐段(第55—67小节):第55小节转回b小调,该调上的动力化再现,将中间部的C乐段和D乐段材料(音乐主题)综合再现。后乐句为扩展乐句,采用中部e乐句第32—33小节材料变奏,扩展部分围绕再现部G大调的再现进行属环绕,起到再现部连接和属准备的作用。

再现部(第68—88小节),再现二段体结构。从第68小节开始原样再现第一部分,熟悉的主题旋律再次出现,只是在结尾收束时,为了终止全曲的需要,在主和弦上持续,形成2小节的扩充。在热烈、欢快的情绪逐步平息后,又恢复了清静之夜的寂静与祥和。最后,音乐在ppp的力度下,以三音旋律位置结束全曲,不完满终止的收束感,把沉醉于夜色之中的人们带向未知的远方……

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五月——清静之夜》在曲式结构上,整体为典型的复三部曲式,各个部分也为再现性结构,集中体现了三部性原则。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_IaHWwBmyVoG_1ZyB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