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市境内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村的土地上,原本是一片农田,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不断深入,"夏都"、"最早的中国"等称谓不胫而走,并在2019年7月最终确定下来,预计10月份,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将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然而,也是在这一年,偃师市却丢掉了延续了数十年的"全国百强县"称号,GDP总量与东边的巩义、新密等地拉开了差距。
有人调侃道,这是因为偃师房价不高,房地产对于经济的贡献少。的确,在一份2018年的洛阳各县区的房价地图中,偃师甚至还赶不上距离市区更远的嵩县、栾川,这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
当然,偃师经济总量的下滑,也有可能伊滨区的成立,直接将偃师西边的诸葛、李村、庞村等乡镇剥离出来,具有一定的非自然因素。
不过,跌落"全国百强县"毕竟是一种现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偃师经济不复以前的上扬趋势。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预知其因,必知历史。偃师以往的历史是一部偃师人在符合政策趋势下,结合市场环境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也是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上个世纪,当改革开放的春风袭来,偃师抓住那一波红利顺势而起。当山东邹平的集体所有制改革初见成效,偃师也将原本的皮革厂进行了改制。彼时,围绕着皮革、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偃师兴办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鞋厂。
那个年代,人们刚刚从物资不丰富的年代走过来,亟待许多工厂的生产来满足人们的日常所需。所以,偃师鞋厂顿时如鱼得水。
与此同时,偃师下辖的各个"胆大"的村镇,借助金融和财政对于兴办乡镇企业的支持,纷纷从银行借贷开办各种工厂,甚至有些大的村竟然敢于开设炼钢厂、水泥厂,而这些乡镇企业都投资甚巨,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当地的GDP。
并且,经过数年的发展,偃师虽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群,但却形成了几块具有示范效应的乡镇产业区:偃师制鞋厂、岳滩镇的三轮摩托车、庞村镇的保险柜、诸葛镇的水泥厂、翟镇的编帽、顾县的农机具承销等等,其中,不乏有远销俄罗斯、东南亚,能够出口创汇的产品,在国内也算是名噪一时。
可以说,实体经济的发展将偃师打造成"全国百强县之一"。但时移世易,偃师实体经济的瓶颈期也悄然降临。
在以往追求物美价廉的时代,偃师出产的产品有的并没有经受住利益的考验,过分追求低成本。被人吐槽最多的就是偃师的"礼拜鞋",虽说是远销俄罗斯,但其质量太差,人们穿一礼拜就开线了,遂被人称为"礼拜鞋"。后来,偃师也想方设法来扭转这一局面,但地方品牌的美誉度一直未曾有所提升,并没有形成如福建石狮那样的服装生产基地,孕育出更多有价值的品牌。
而在新消费时代,人们对于工业产品的设计、个性化需求正在不断攀升,单纯工业化、流水线的生产已经很难满足新生代消费群体的需求。那么,只有赋予商品以特色的设计、文化的内涵,才能让偃师的实体经济扭转困境。
举个最明显的例子而言,故宫博物馆仅仅靠IP赋能、IP设计、IP营销,然后找一些代工厂来生产扇子、口红、笔记本、鼠标垫等产品,一年的盈利早已突破亿元。难道偃师不能如此吗?
显然,作为"最早的中国",偃师从来不欠缺文化,但却很少将其当成一种资源,在对外宣传上也力度不足,仅有几个学者为其摇旗呐喊。
二里头文化遗址,是夏代文化的典型代表,这里有宫殿、作坊等遗迹,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城市也不为过。但直到今年,才加了一个"夏都"的名号,将其作为博物馆对外问世,而之前的相当长时间内,一直是圈起来不让人看(这可能有考古方面的顾虑),发展的步履缓慢。
偃师商城,据说是"汤都亳"所在,也有人说是商代的"桐宫",但不管哪种说法,都证实了其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但如今,大家提起来商城,可能仅知道郑州的商城。
汉魏故城,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遗址,也是东汉"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洛阳作为四大古都之一的有力佐证。但百度一下,只能看到其位于洛阳东15公里,实际上,这是一处位于偃师县境内的"玉米地",可能旁边有一块"汉魏故城遗址"的碑文在向后人诉说着旧日的辉煌。
…………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在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或许偃师漠视了文化对于实体经济的反哺作用。随着洛阳文化旅游产业的东移,偃师能否抓住这一趋势,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且行且看吧!
好了,以上就是河南13个"千年古县"了,不知道有你的家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