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天龙八部》,最燃的桥段莫过于乔峰大战聚贤庄。他既不用少林武功,也不用丐帮掌法,凭一手基础的太祖长拳,杀了个三进三出,何等痛快!
当然今天我不是要聊金庸,而是聊哆啦A梦,具体的说,是聊剧场版:
《哆啦A梦:大雄的月球探险记》。
这部“哆啦A梦史上最好的原创剧场版”,从很多个侧面反映出了日本动画的强大:不是那种神来一笔的彪悍,而是基础夯实、工业齐备的无懈可击——堪称日本动画的“太祖长拳”。
中国动画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
国人一直以来的印象,就是瞧不起这“小孩子玩意儿”。却不知全世界最赚钱、渗透力最深的,往往就是这些二次元的文化符号。
要知道光一个皮卡丘,年创收就超过了整个复联。
而《哆啦A梦》也是远古巨头级的二次元IP。其剧场版,跟《名侦探柯南》和《蜡笔小新》,并称日本三大系列剧场,每年都会有无数粉丝翘首以盼。
国内剧场动画普遍粗制滥造,这么些年,也就出了个《大圣归来》和《白蛇:缘起》,还有第二阵容的《大护法》、《魁拔》等片,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比如这个“六一”,跟《哆啦A梦:大雄的月球探险记》对垒的是什么玩意儿呢?是《潜艇总动员》和《巧虎大飞船历险记》,俩骗补贴的垃圾。
说实话,《哆啦A梦:大雄的月球探险记》的故事仍然很老套,主角谁都不会死、最后一定是大团圆。但在整部电影的推进过程中,悬念、节奏、细节、配乐、呼应,完全达到了国内一流商业片的水准。
最初的白影是悬念,大雄为此去月球建立兔子文明;然后月球地底人出现,长寿但落后又成了悬念,引出了辉夜星人;再之后又有数次的反转与起伏,哪怕成年人也丝毫不会出戏(嗯,出木衫的国语配音还是差了点)。
这样的剧本完成度,对得起“严丝合缝”四个字,放在国内,要顶级的商业片才能拥有。用在动画片上简直不可想象。
而这扎实得让业内人士汗颜的剧本基础,才不过是日本动画“太祖长拳”的第一式。
说再多,《哆啦A梦》也是给小孩子看的,没错;但能把它拍得这么精良,可以说是工业化和工匠精神的双重胜利。
常看我文章的人都知道,我是大工业机制的崇拜者。但日本动画不仅仅表现出了工业的高效率,还为工业品植入了工匠化的漂亮细节。
比如大决战前那一段各自告别,角色的脸谱瞬间就有了温度。
这有什么创新吗?没有。这只是把常规的、套路的东西,执行得异常到位的表现。很自然,但我作为半个业内人士,看得十分汗颜。
这部动画电影的惊喜程度,这部每年一次作业般的“交差作品”,迸发出的诚意,我们透过银幕都能感觉到。
其实《哆啦A梦》剧场版前几作风评都很一般,票房也锐减;但他们就是能顶住风口,把做了几十年的老IP,捯饬得更上一个台阶,用整体的无短板,来征服观众。
我们曾经也有《喜羊羊与灰太狼》,不管这东西模仿了多少外国动画、妥协了多少节操,它却是带起过动画大电影的风潮。但却因为一直向市场妥协、胡乱增添元素,最终把自己玩儿死、现了原形。
与此同时,《哆啦A梦》等许多比“喜羊羊”老上几十年的二次元IP,正在一次次冲击着自己的瓶颈和难关,并未倒下,如太祖长拳般绵绵不绝。时间,会给予馈赠。
时间带来的最显著的馈赠,就是老IP往往自带许多话题和梗。
还记得《头号玩家》全民找梗吗?有人为了初代高达腾空而起的那一刹那,去电影院四刷五刷。猜猜这又是谁的IP?
这次的《哆啦A梦:大雄的月球探险记》,吸取了前作的教训,把老梗和剧情深度结合。粉丝看了会心一笑,路人看了也不会觉得突兀。
所以小夫喊“妈妈”、胖虎爆唱歌大杀器、静香洗澡……等等老段子,这次都能看见。哆啦A梦也像继承了远坂家血统似的,关键时刻总掉链子。
搞笑艺人和明星的客串也保留了下来。还有“画风不同”的单集俊男美女主角,照样发光发热,更加自然。
除了玩儿梗,这集还加强了内涵的熔炼。
你们知道吗,藤子·F·不二雄在晚年,创作了很多“异色”的短篇科幻(SF)集。其口味之重,你很难想象是跟《哆啦A梦》、《奇天烈大百科》是同一个作者所创。
他在作品中探讨人性、宇宙、时间、战争等终极问题,有机会推荐一观。
这其中,“战或反战”是个重要的命题。在我看来,这次的剧场版最大的功绩,除了把几个原作短篇糅合进了剧本,就是很好地体现了藤子·F·不二雄晚年的部分思考。
当然,过于重口的部分被去掉了。但你们可以在自动阉割科技的永生人、AI革命、虚拟国度具象化等等环节,感受到一丝原本的重量。
我们一直说日本动画因为近年来的媚宅风而堕落了,但其整体底蕴还是强于我们很多。《哆啦A梦:大雄的月球探险记》这套太祖长拳之下,绝大多数的国产动画都得窒息。
我们一直在说国漫崛起,但作为最终娱乐产物的动画电影之路,才刚刚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