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骏 研究员
当下,养殖水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养殖池塘尾水污染重、难处理,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影响人类健康的大问题。2019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把7项渔业新技术作为主推技术,其中就有“淡水鱼类品质提升及养殖尾水减排关键技术”。该技术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广东省中山食品水产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共同完成,于2017年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记者专访该技术主要负责人——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谢骏博士,请他做全方位的解读。
包含三大技术要点
《海洋与渔业》:请简单介绍一下“淡水鱼类品质提升及养殖尾水减排关键技术”的技术要点。
谢骏:这个技术主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淡水鱼类如何提升品质;另一个是如何正确处理养殖尾水,做到养殖尾水少排放甚至零排放。该技术符合十九大以来的政策形势和供给侧改革的要求,有利于调整水产养殖结构、转变水产养殖方式,推进渔业绿色发展。
技术包含三大要点:第一是通过草粉饲料提升草鱼品质,使人工养殖淡水鱼具备了自然生长淡水鱼的鲜美口味和口感,极大改善淡水鱼肌肉品质;第二是养殖尾水减排,结合微生物水环境调控技术、池塘水质设备和净化技术、池塘底部改良技术以及饲料调控减少蛋白质代谢等核心技术,以载鱼量精准控制技术为控制点,建立以主养草鱼的集约化养殖零排放技术体系,实现养殖尾水的零排放;第三是水质碳氮比例精准控制,针对水产养殖中经常遇到的养殖水体中氨氮以及亚硝酸盐过高的问题,精确控制水体中投入碳氮比例,定向培育调控水体中微生物群落,可以高效地将水体中的颗粒有机物、溶解有机物和无机氮转化为水产养殖对象可以摄食的絮凝体,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从而改善水质。
四个方面提升草鱼品质
《海洋与渔业》:据了解,该技术主要针对“草鱼”做品质提升,为什么专注点集中在“草鱼”?
谢骏:草鱼是全球、中国、广东养殖产量最大的鱼类,也是国民消费量最大的鱼类,我国的草鱼年产量已近600万吨。在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许多问题也不断涌现,调查显示,当下草鱼养殖出现了四大问题:第一,品质下降严重,现有配合饲料养殖的草鱼80%以上出现肝脂中度、重度蓄积,脂肪肝病普遍;第二,体型肥胖,味道差;第三,长期、大量的残饵、粪便积累,导致养殖环境污染加剧;第四,由于草鱼肌间刺多,去刺困难,导致深加工不足,未来市场前景堪忧。因此,以草鱼作为研究对象,对广东乃至我国的淡水鱼类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与渔业》:主要通过哪几个方面提升草鱼品质?
谢骏:首先,我们采用了低温烘干技术,研制出以皇竹草、蚕豆为主要原料的新型饲料。摄食新型饲料的草鱼相比普通草鱼,脂肪蓄积降低,常见的脂肪肝转为正常肝脏;肌肉质构品质更高,原先的柴、绵、腥提升为嫩、滑、实、鲜。
其次,应用水环境调控技术,从本土养殖池塘分离、纯化出高效好氧反硝化菌,形成制剂产品;应用好氧反硝化菌形成驯化型生物絮团;应用驯化型生物絮团技术降低养殖水体总无机氮水平、总固体悬浮物浓度。这样一来,确保了养殖水体菌相稳定、藻相均匀,减少草鱼因藻类产生的异味。
再次,通过确定草鱼养殖池塘载鱼量(1500公斤/亩)这个精准调控关键点,制定新型的“轮捕轮放”工艺,在每年的3~10月,放养6批次,收获6批次草鱼,平均每亩净产鱼量达5993公斤/年,效益可观。
最后,由于草鱼肉具有鱼骨或鱼刺,食用不方便,影响到需求和价值,在草鱼的加工方面,中山水出公司根据肌间刺的生物学特征,发明了去刺加工技术。
推广应用面积逾90万亩
《海洋与渔业》:目前该技术的推广落地情况如何?
谢骏:在珠三角及周边地区推广该技术,目前应用面积达92万多亩,新增产值超17亿元,新增利润超 4亿元,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海洋与渔业》:可否举例谈谈具体的增产增效情况?
谢骏:比如,2014至2016年间,中山市泰山饲料公司和珠江水产研究所合作,应用了草鱼高产养殖工艺、多批次轮捕轮放养殖工艺,养殖全程可追溯体系等,集成池塘水质调控、高品质养殖、投喂策略等实用技术。累计应用面积25万多亩,饲料系数降低约5%,养殖成活率提高约7%。该公司累计新增销售额14285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获16项重要发明专利
《海洋与渔业》:这项技术有哪些创新点?
谢骏:第一,该技术阐明了草鱼品质提升的分子机制。项目组首次发现脆化草鱼品质改变属肌纤维细胞数量性增殖,首次构建出鱼类肌肉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网络图谱,发现草鱼肌肉改变时,糖和脂质代谢需经热应激蛋白再导致肌纤维结构变化这一特征,为草鱼品质改变提供直接理论指导。
第二,发明了草鱼品质提升的专利饲养技术和加工工艺。采用专用饲料和精准养殖专利技术,极大地改善草鱼品质,并通过专利技术进行切割和去刺加工,获得“绿色食品证书”和“广东省名牌产品证书”。
第三,创制了草鱼养殖过程零排放模式。项目组在经典“轮捕轮放”模式基础上,利用发明的“驯化型淡水生物絮团”调控技术,创制草鱼年平均总产量5993公斤/亩,同时养殖全程连续三年不换水、污染零排放。
《海洋与渔业》:技术获得了哪些知识产权?在国际上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
谢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培养研究生24名,培训技术骨干500多人次,渔民10000多人次。
在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中,我们首次获得草鱼类肌肉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图谱;在草鱼加工工艺方面,我们获得了去刺加工草鱼的2个发明专利;在草鱼养殖池塘减排方面,我们获得了结构功能驯化型生物絮团的发明专利。这几个方面,专家验收认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来源:《海洋与渔业》杂志
记者:廖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