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片神作《死亡诗社》,直剖教育的误区,建议每个家长都看看

2019-11-16   毒家电影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部美国教育题材电影《死亡诗社》。讲述了一个思想前卫的老师和一班处于青春叛逆期、渴望跳出条条框框的学生们之间的故事。这部获过很多国际性大奖的影片给了我们教育上的很多启示,真的是一部非常耐人寻味的教育片,现在就让我们看看吧。

威尔顿学院是一所管理严格的且声名远扬的老学校。又到了新的一个学期,威尔顿学院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向大家作总结报告,极力地鼓吹威尔顿学院这些年来严格管理的丰硕成果——每年毕业生中有近75%的人考进常春藤联盟的大学。

虽然这所威尔顿学院的学生的毕业成果是挺优秀的,但是学生们并不买账。由于学校的严格高压管理,导致了学生们都在紧张、压抑的学习氛围中度过校园生活,学生们对学校和老师都很抵触。学校的校训是“传统、荣誉、纪律、卓越”,而同学们私底下戏谑学校的校训是“嘲弄、恐怖、颓废、污垢”,暗暗咒骂威尔顿学院是个地狱学校。

新学期开始了,学生们又回到了严格高压的学习生活中,本以为这又是一个无聊枯燥的学期,但这一切都因威尔顿的荣誉毕业生、从伦敦执教归来的英语老师基廷的来到而改变。

这位绅士温和的新英语老师的第一堂课就让同学们耳目一新。基廷老师带领同学们到学校的历史陈列室,生动地教育同学们。他让同学们都叫他“船长”,他通过对历史照片的巧妙引喻鼓励学生们去打破学习中的条条框框,释放天性,去深入发掘自己。他劝诫学生们要珍惜时光、及时去享受生活。

一次,基廷老师为了鼓励学生们勇敢去冲破学术上的束缚,甚至鼓励大家把课本上写有一个固化公式的一页给撕掉了。这样的前卫思想给了学生们极大的 在学生们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那么电影名字“死亡诗社”因何而来呢?一位同学在偶然在图书馆看到了这“船长”老师的历史资料,得知基廷曾是学校橄榄球队的队长,参与过一个名为“死亡诗社”的组织。

这事就这样传开了,学生们都非常好奇,就去问基廷老师。老师和他们解释说,“死亡诗社”是一个浪漫组织,他们曾经在山洞里聚会,诵读浪漫主义诗歌,品味诗歌如蜂蜜般在舌尖滑落的“快感”。

虽然基廷老师不太建议他们再讨论这个问题,但是学生们却明显对此产生了很深的兴趣。于是,在学生尼欧的鼓动下,不少学生加入了复活“死亡诗社”的行动,在他们的重组下,“死亡诗社”得以复活。

学生们趁着夜色逃出学校,在当年基廷他们聚会的山洞,诵读着优美的诗歌,跳着欢快的非洲传统舞蹈,尽情地抒发着青春的灿烂阳光。白天学生们又如没事一样去参加基廷老师生动幽默的英语课。班级的学生不再只是学习机器,课堂充满了欢乐与生机。

然而好景不长,尼欧的父亲极力反对他参加“死亡诗社”组织的《仲夏夜之梦》演出。

在《仲夏夜之梦》演出当天,尼欧的父亲有事出去便把尼欧锁在了家里,并警告他老实待家里学习。但是在父亲走后,尼欧不顾阻挠翻窗冲出了这个“牢笼”,毅然参加了《仲夏夜之梦》演出。

演出很成功,但不知如何向父亲交代的尼欧扣动了扳机,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尼欧的自杀震惊了整个学校,校长不得不对此事做出调查,而这样的悲剧发生自然和基廷老师脱不了干系。于是,校长将基廷老师辞退了。

基廷老师在英语课上与自己的学生们见最后一面,用独特的方式和“船长”基廷作了道别——同学们踩上课桌大声朗读诗歌给基廷老师听,并微笑着目送基廷老师离开。

同学们从被传统教育中条条框框束缚的麻木到最后的反抗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反差。不禁让人思考教育的意义何在?是教出一群学历超高的读书机器?还是一群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学生?面对如今中国的传统应试教育,或许通过这部内涵丰富的教育片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