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遂宁日报》第3版
村名片
射洪市明星镇八角井村由原八角井村和罗家沟村组成,位于明星镇西南,距离明星镇政府3.7公里,距离射洪市城区35公里,幅员面积5.6平方公里,全村7个村民小组592户、人口2088人,耕地面积2060亩,林地面积1900亩。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9户217人均已脱贫。现有家庭农场5个、专业合作社1个、柑橘种植大户1个。村农副产品以水稻、玉米、油菜、红薯等种植业和生猪、家禽养殖为主。
大事记
2014年,原罗家沟村被列入贫困村,全村无集体经济收入。
2016年, 原罗家沟村引入光伏发电产业,年均集体经济增收10000元。
2017年, 原罗家沟村发展中药材瓜蒌产业30亩,当年收益1.6万元,次年收益4.6万元。
2019年10月,原罗家沟村、原八角井村合并为八角井村;八角井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020年4月, 八角井村利用闲置学校养殖第一批土鸡1080只,实现集体增收5万元。
射洪市明星镇八角井村景色
脱贫致富经
曾经的罗家沟村是地地道道的贫困村,由于地处相对偏远,自然条件差,山高沟夹,贫困户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近日,遂宁传媒集团“百名记者进百村”采访组来到八角井村时发现,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白相间的村舍错落有致,水泥硬化的村道路宽敞平坦,特色产业水稻、雷竹漫山遍野……无一不彰显着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村庄正走向富强。
环境在变
基础建设提升乡村颜值
在八角井村,第一眼能感受到的便是村里宽敞平坦的水泥村道路。“以前村里的道路大部分都是土路,下雨天一脚下去陷进十几厘米。”八角井村第一书记何治颐说。
2016年以来,各帮扶单位先后协调资助100万余元,完成全村村组道路整治和修建入户路5000多米,全村硬化道路10公里。2019年1月,原罗家沟村率先实现入户道路全覆盖。
除了道路的建设,近年来,八角井村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将偏远落后、房屋破败的贫困户集中安置。2017年,全村7户贫困户20人住进了崭新的安置房。此外,八角井村还大力实施饮用水井、引泉水井、排洪灌渠整治,保障村民正常生活生产。
基础设施的改善,村民是最大的受益人。“看到现在村里的路修好了,房子漂亮了,大家知道脱贫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而是跟每个村民息息相关,大家对脱贫更有信心了。”何治颐说。
射洪市明星镇八角井村鸟瞰图
收入在增
养殖业成脱贫“聚宝盆”
脱贫的关键在于让贫困户过上富足的生活。在贫困户张用胜家中,他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今年养猪赚了14000多块钱,养牛赚了接近1万块钱,还有养鸡、养鸭和土地的收成,再加上其他收入,今年差不多赚了3万块钱。”张用胜说:“现在我们老两口在家就能挣3万元,以前简直不敢想。”
而在6年前,张用胜一家的人均收入还不到2000元。
张用胜这样的情况在八角井村并不是个例。近年来,在明星镇党委政府统筹安排下,八角井村大力支持贫困户发展“短平快”增收小产业,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鼓励贫困户利用闲置房屋和空闲场地大力发展家禽养殖,先后帮扶贫困群众养殖家禽2100余只。通过专业合作社、驻村农技员的技术指导,利用农民夜校、入户指导、驻村帮扶等多种方式,加强贫困群众家禽养殖、消毒防疫等技术培训,增强了贫困群众产业发展的信心和脱贫致富的决心。
截至目前,全村年养殖家禽12000余只,小养殖产业的户数和规模不断扩大,为贫困户脱贫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脱贫“聚宝盆”。
产业在兴
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贫困户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村里的产业也在不断茁壮成长。
截至目前,八角井村全村发展优质粮油种植1800余亩,通过与明星镇大明粉条专业合作社合作,发展红薯300亩。2019年,在市商务局的帮扶下,八角井村大力发展雷竹产业。“雷竹种植技术相对简单,经济价值较高,受市场波动较小,因此我们将雷竹苗向村民免费发放,鼓励村民自行种植,后期由企业统一收购。”何治颐告诉记者。
除此之外,八角井村还因地制宜,利用闲置的村学校校舍,办起了集体养鸡场,养了1000多只土鸡。“养鸡产业属于短平快产业,4个月可实现回收,今年这一千多只鸡可实现毛收入7万元,收回的钱除了一部分给代养的贫困户,剩余的村上用于改善基建设施。”据何治颐介绍,村里还利用村委办公场地和大明学校场地建设光伏发电设施,利用蓄水田种植优质水稻14亩,利用撂荒地发展李子种植50亩,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下一步,我们还将不断扩大集体经济规模,同时带领广大村民增收致富。”
百姓幸福事
70岁老人不等不靠
双手拼出美好生活
“咯咯咯,咯咯咯……”在八角井村,70岁的范大爷正站在自家院坝中悠闲地喂鸡鸭,别看范大爷年事已高,做起事来却很麻利。打理庄稼、查看蜂箱、喂养生猪……一阵忙下来,范大爷从屋里拿出一根木凳坐下来休息。望着眼前的变化,脸上不时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范大爷名叫范廷才,是八角井村7组村民。走进他的家中,一座两层小楼首先映入眼帘,家中冰箱、空调、电视等家电应有尽有。而在几年前,范廷才一家的生活却还是另一番景象,一个并不大的土坯房、简陋陈旧的家具、屈指可数的家禽,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老伴不在了,一家人的重担就落在儿子和我身上,靠着务工和种庄家挣些钱,勉强维持生计。”范廷才告诉记者,面对窘迫的生活,他并没有气馁,靠双手致富,坚信日子总会好起来。带着这一信念,范廷才一直咬牙坚持着。为了改善生活,他还养起了蜜蜂。“没办法,为了多挣些钱,也算是学了一门技术嘛。”就这样,这名年迈的老人从一个常常被蜇的生手变成了专业养蜂人。
人穷志不穷,这是范廷才常常挂在嘴边的话。靠着这一信念,一家人总算迎来了转机。2014年,范廷才一家被纳入贫困户,各种扶贫政策相续而来,家中也发生改变。面对这一大好形势,范廷才并没有“等、靠、要”,而是继续靠自己双手脱贫。他开始扩大养殖规模和种植品种,家里的收入也开始逐渐攀升。2016年,范廷才一家顺利脱贫。这一年,他将房屋重建,简陋的土坯房瞬间变成了二层小楼房。生活越来越顺,范廷才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2020年,范廷才一家的总收入达到37000余元。“人只有勤奋才能改变现状,才能奔向美好生活。”说完,闲不住的范廷才又拿着工具向田地里走去。
创富故事
夫妻俩返乡种柑橘
带富一方父老乡亲
柑橘丰收,李阳兵高兴不己
“今年柑橘长势喜人,个大饱满,汁多肉甜,一定能卖个好价钱。”1月23日,在八角井村的一处果园内,李阳兵巡视一番后,从柑橘树上摘下几个果子看了看,心里很是欣喜。
李阳兵是八角井村人,2013年初,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他和妻子从外地回到家乡。回到村里到底做啥能挣钱呢?这个问题一直在李阳兵脑海里环绕。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村里被闲置的土地茅舍顿开。“我丈母娘是眉山人,那边有很多种柑橘的,每年收成也很好,咱村土地条件也不错,为何不试试呢?”于是,李阳兵开始四处奔波考察学习,积累经验知识,加之曾经学过种植技术,对于种柑橘,他信心十足。
说干就干,2013年,李阳兵与妻子用积蓄租下30余亩地,并买来丑柑树苗,开始他们的果园“生活”。2016年,第一批丑柑成熟,他收入3万余元。尝到丰收的甜头后,李阳兵更有信心了。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个人致富不算啥,带大家一起致富才算是本事。”那年收成后,李阳兵便开始带着村民一起种柑橘,并给村民分享自己的种植技术。有了扎实的经验,大家除了种丑柑,还引进爱媛38号柑橘。如今,全村柑橘种植面积达到200余亩,村民收入也逐渐增加。2019年,仅李阳兵果园产量就达2万余斤,收入达10万余元。
2017年,李阳兵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这是党和人民对我的信任,我一定不负众望,继续在工作中发热发力,带动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李阳兵说。
人物访谈
以乡村振兴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访明星镇党委书记刘少兵
近年来,明星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贫困户“一超六有”、贫困村退出“一低五有”脱贫标准,以问题为导向,聚焦脱贫短板,构建防返贫的坚固防线。在确保贫困户“脱得了贫”的基础上,明星镇聚焦就业、产业两大主业,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着力脱贫成效提升。下一步该镇将如何发力?日前,记者专访了明星镇党委书记刘少兵。
据刘少兵介绍,在扶贫产业发展方面,明星镇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村的主导产业,如贫困村中药材种殖、龙胆村雷竹种植等,实现村村有集体经济收入,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3万元,同时带动了贫困户增收;扶持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打造了一批如义和粉条、义仓血橙、龙胆雷竹和沃柑等特色产业,吸纳100余名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支持276户贫困户发展“五小产业”,多渠道增加了贫困户收入;2016年到2020年到户产业项目全覆盖,按“项目到户、扶持到人、针对性强、一户一策”总体要求,以改善脱贫对象生产生活条件和增收致富为重点,因户实施,发展种养殖、整修晾晒场、入户路等,为贫困户增收保驾护航,提升了脱贫成效。
“下一步,明星镇将结合‘十四五’规划,抓住乡村振兴契机,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规划衔接、机制衔接、发展衔接’,以脱贫攻坚成果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以乡村振兴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刘少兵表示,在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还要持续加强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推进乡村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村民品德建设,形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村工作新局面,让贫困人员和农村群众在走向物质、精神同步富裕的道路上迈上新台阶。
记者手记
脱贫有道致富有方
在八角井村的采访中,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贫困户对脱贫致富的干劲和信心。一系列扶贫政策,给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也唤醒了村民们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养鸡养鸭养猪养牛这样的小养殖到大面积的雷竹和优质粮油,不断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多元化的产业格局蓬勃兴起。
或许在不少人看来,这样的产业规模有限,也有待提质升级,但这确实是八角井村人不断探索实践留下的足印。不断奋斗,因地制宜,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得到的不仅是收入的提高,更是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和信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已经摆脱贫困的小村庄将再度迎来新一轮的蝶变。
来源:全媒体记者 黄铂晶 吕苗 /文图
编辑:张霁雯 王 瑞
责编:林 敏
审核:冉启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