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保苗见闻录
自入梅以来,我县降雨量仅为421.96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偏少301.8毫米,7月22日-8月12日,我县持续出现近30天34℃以上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达39℃,全县受旱面积达30.8万亩,20多个村民组出现群众饮水难.....一连串的旱情数字触目惊心。
庐江水利人面临严峻的考验,潜川大地经受了一轮形势极为严峻的历史“大考”,这是考验我县国有泵站综合作战能力的关键时刻,在这场抗击旱魔的战役中,我县国有泵站坚决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抗旱部署,在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调度下,厉兵秣马,科学应对,全力以赴提水抗旱,最大限度保障全县人民群众生活用水、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涓涓清流映初心
这几天,罗埠河畔的罗埠电灌站泵房,隆隆的机泵声如同吹响战斗号角。作为舒庐干渠庐北灌区最大补水泵站,自8月5日起先后开启抽水机泵20台套3500KW,以20-25立方米每秒流量向庐城、冶父山、盛桥、白山、白湖等沿渠镇村提水抗旱,保障农村“双抢”及群众饮用水的需求。
地处庐东抗旱末端的盛桥镇斗岗村,自入伏后,由于久晴无雨,加之舒庐干渠放水流量日渐减少,出现“远水救不了近火”,全村3100亩水稻和2010亩经济作物受旱,10多户住在高岗上的农户生活用水发生困难,罗埠电灌站闻旱而动,开足马力昼夜向舒庐干渠庐东支渠补水,为缓解旱情提供了“源头活水”,村民生活秩序恢复正常。
由于抗旱水源的及时补充,庐城、冶父山、盛桥、白山、白湖等近5万亩秧苗因灌上及时水而返绿。居住在高岗地区的100多农户因用上了巢湖水而解了水忧。许桥村村民吴永生告诉笔者,“多亏了罗埠电灌站打来了及时水,要不然晚稻没法插不说,就连玉米、山芋都要被干死。”
据统计,自7月22日起我县城南、罗埠、七里、盛石、金牛、东岳、金沈、石头等国有泵站共开启机泵74台套5500KW,提水1592万立方米,灌溉受旱面积31.6万亩,累计投入抗旱资金20.3万元。
“只要有一线救活秧苗的希望,我们都不会放弃。国有泵站事关农业安全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各国有泵站务必从“讲政治、顾大局、保安全”的高度,切实把抗旱工作作为初心使命的检验。心系民生,主动作为,聚焦聚力,精准发力,拿出泵站职工三伏天‘不伏’的勇气和精气神。” 在近日泵站微信工作群里,县机电排灌总站站长陈晓武说。
旱魔来了不再愁
眼下,虽已立秋,但老天“高烧”依旧未褪,站在柯坦镇柿树村的村头,放眼望去,秧苗青青,苗木葱茏,豆荚饱满,渠水静流,耕牛悠然自得在坡上啃着青草,眼前这片沁人心脾的田园风光,得益于依山而建的城南三站。然而,5年前由于该站机泵设备老化,渠道淤塞,一出梅,和沿山其他村子一样,3000多当地农户便开始一年一度为水发愁的日子。“因为缺水,有时候,几天几夜守在渠道上等水,错过了就没有水放。看着田里待熟的稻子和坡上玉米花生蔫了,心里疼呀”。村民吴冬梅说起过去,依然心有余悸。
柯坦镇唯高高山而存在,依高高山而发展,靠高高山而兴盛,连绵起伏的群山为该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域,但年年干旱,给该镇经济建设和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
青山常青,百姓安心。为破解庐南干旱用水不足的难题,2014年春,国家和省市县累计投资3074万元,对庐南重要水利工程城南电灌站三级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和技术升级,升级后的城南电灌站现装机17台套1775KW,设计流量达8.5立方米每秒。自2016年以来,连续四年为庐南山区提水1940万立方米,今年自入伏以来,该站已累计提水350万立方米,浇灌受旱面积5.2万亩,直接挽回经济损失1200万元。
一泓清流水,一条经济带,一道风景线,一根产业链。水利工程“神器”,既让农民种粮吃下定心丸,更为农业生产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滴滴汗珠写传奇
烈日炎炎的天气,是市民们纷纷打开空调,享受清凉的时候,也是泵站职工开始这份“烤卷”抢答之时。
8月9日下午5时左右的县河边,经过一天的炙烤,掬起一捧河水都烫手,笔者随手试了一下,感觉水温直逼体温。走进城南一站6台机组正在运行的泵房,顿感掉进了一个“火坑”,掏出手机测试一下温度67.3℃。副站长张建生正在机柜前目不转睛地盯着仪表上的数字记录着运行日志,无需提醒,张建生的每一次记录都是精准而高效,“每天至少工作8小时,都是在‘上蒸下煮’的环境里进行的。早上不到7点,热辣辣的太阳就从各个角度透过玻璃直射进来,烤得人头晕脑胀,中午时分实在热得不行,就去附近打井水抹抹身,降降温。”张建生指着墙角边一个塑料桶说。
接近黄昏时分,干了一天的张建生又得骑车沿着9.2公里渠道上来回巡渠,他用毛巾擦拭汗流浃背的身子,拿起一个大杯子,一仰脖子,一杯凉开水就下了肚,笔者看了看这只杯子至少能装150ml的水。张建生说他每天至少要喝4-5杯。说笑间,汗水顺着张建生的脸颊滴到地上,瞬间就被蒸发了。
旱情不除,抗旱不止。这场奋战中,不论是每天泥巴满腿,汗水湿透衣衫巡渠护渠,清障清淤20多天不回家的总站党支部书记赵凤鸣,还是头顶骄阳,身浸热水,一天重复数10次,用双手在拦污口清理垃圾树枝杂草的七里电灌站机务组长夏建华。抑或是灼灼烈日下昼夜检修机电设备的同大排灌站职工吴宝军,保障机电设备正常运转,是他这个从排涝站赶来支援抗旱的技术领队扛起来的责任......每一位奋斗在抗旱第一线的泵站职工,都用掉在地上摔八瓣的汗珠书写着呵护绿色家园的传奇,每一个“三伏”天“不伏”的泵站职工,都是与高温与时间的赛跑者。
黝黑发红的皮肤,沾满油污的双手,汗水湿透的脊背,这些在泵房内,渠道上,田野边奋战的职工丝毫不在意自身的形象。让秧苗喝饱水,让农民少受灾,是他们唯一关心的问题,再炎热的天气,再苦累的环境,咬牙干下去是他们心中不变的信念。“烈日烘烤的环境下背后的辛苦非常人所能忍受,国有泵站100多名职工已连续抗旱提水432个小时,人均每天在岗工作达9~12个小时,确保机泵24小时提水,对全县丘陵山区传统用水起到了关键作用。”站在柯坦镇柿树村数百亩绿油油的秧田边的县水务局局长周琼表示。
出品:庐江县融媒体中心
往期精彩回顾
从“一起扔”到“分类放”,垃圾分类让庐江乡村更靓更美!
平安是最大的民生!万山镇多措并举,推进“双提升”
注意!安徽四部门联合发文!涉及庐江~
【成语新解】全都关乎你的生活,快来看看~
作者/丁勇
部分图片/吴建中
编辑/张媛
微
聚
庐
江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传播庐江声音
展示庐江风采
就知道你在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2TalmwBvvf6VcSZsRh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