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毁一艘航母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日本自杀机曾一度证明自身实力

2019-09-15   国家人文历史

文 | 刘怡

一架改装过的日本零式战斗机突然从低矮的云层中钻出,将一枚250公斤炸弹丢向“邦克山”号的飞行甲板边缘,接着一头栽进甲板前部已经做好起飞准备的机群里,引起一连串爆炸。短短30秒过后,另一架零式冒着防空炮火开始了自杀式俯冲,它将250公斤炸弹投掷在了3号升降机附近,机身则一头栽在舰岛基座上。“邦克山”号的飞行甲板和上层建筑立即冒起滚滚浓烟,不独吞噬了满载弹药和燃料的舰载机,有毒气体还随着通风系统进入舱内,使大量舰员因窒息而丧生。有整整402名水兵和航空人员在这次攻击中殉职或失踪,264人不同程度受伤。2.7万吨级的“邦克山”号就此丧失了飞机起降能力和大部分通讯功能,被迫驶返本土进行全面维修。这艘完工刚满两年的大型航母此后再也没能回到前线,不情愿地结束了海上生涯。

1945 年5 月11 日,支援冲绳作战的“邦克山”号航母先后被两架自杀式飞机击中

这是1945年5月11日,日本海军“神风”特攻机群在冲绳海面袭击美军“邦克山”号航母时的情景。在战争的最后10个月里,累计有4艘美军护航航母被日本自杀式飞机击沉或击毁,21艘大型航母、5艘轻型航母以及16艘护航航母不同程度受损。航母飞行甲板在面对剧烈爆炸时的脆弱性,令攻击者和防御者都感到由衷震惊。在那之前,整个海军界公认摧毁一艘航母最有效的方法是用鱼雷攻击其薄弱的水下位置;那意味着需要由潜艇在较近距离上冒险开火,或者让少数最有经验的机组从低空逼近,穿越防空弹幕实施雷击。而“神风”机群的战果显示:只要派出的自杀机数量足够多,即使是技术最差的菜鸟飞行员也有希望重创大型航母。而倘若把有人驾驶的飞机更换成无线电操纵的飞航式反舰导弹,攻击者付出的成本还会进一步降低。

某种意义上,“神风”自杀机正是二战后蓬勃兴起的反舰导弹的雏形,而推崇非对称战略的苏联海军不出意外再度成为这种新武器的倡导者。1953年,他们开始生产最大射程100公里、头部可携带600公斤高爆炸药的KS-1型亚音速反舰导弹,可以挂带在图-16型战略轰炸机的翼下。1960年西新几内亚危机期间,装备苏制武器的印度尼西亚空军一度计划派出6架图-16,发射KS-1击沉荷兰海军的“卡雷尔·多尔曼”号轻型航母(即后来马岛战争中阿根廷使用的“五月二十五日”号),但在联合国的调解下作罢。进入20世纪60年代,最高飞行速度可达2.0马赫、携带有热核弹头的Kh-20也开始投入量产,它们将由最大航程15000公里的图-95重型轰炸机发射。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日常即预备有近200架专用于执行反舰任务的岸基中远程轰炸机,包括速度1.88马赫的图-22M“逆火”。搭载在这些飞机上的导弹,也由最初易遭干扰的Kh-20进化成为最大飞行速度4.6马赫、射程600公里的Kh-22,同样可以选装1000公斤高爆弹头或核装药。

1982年9月30日,8架从远东基地起飞的图-22M呼啸着掠过北太平洋,逼近到距离美军“企业”号和“中途岛”号航母战斗群仅有200公里处,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模拟攻击。尽管美方迟缓的应对颇有故意“引蛇出洞”、以便在近距离上观察这种苏联新型轰炸机反舰战术的用意;但在实战情况下,这意味着将有24枚Kh-22射向两艘航母,每一枚都足以在舰体上炸开一个直径5米、深12米的大洞。从那时起,搭配有重型反舰导弹的“逆火”就被苏联海空军视为最有力的“航母杀手”。在2002年上映的好莱坞电影《恐惧的总和》中,再现了“逆火”在北海上偷袭美军航母战斗群的情景,这一次又是倒霉的“斯坦尼斯”号遭到了重创。

1988 年,一架苏联图-22M“逆火”轰炸机被一架美军F-14A“雄猫”战斗机监视

然而成功率如此之高的攻击,只可能出现在电影中。毕竟,“逆火”是一种问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非隐形大型机;当它在2000米低空朝航母战斗群突进时,会被E-2C“鹰眼”预警机安装的AN/APS-145型脉冲多普勒超高频雷达(探知距离560公里)轻易捕捉到。此时“逆火”正处于重载状态,无法以最高速度逃逸,面对接踵而来的战斗机群将毫无还手之力。而Kh-22虽然弹头威力巨大,但和前辈Kh-20一样存在抗干扰性差、末端机动能力不强的痼疾。在“宙斯盾”系统问世之后,拦截这类采用高空弹道的导弹同样不再是难题。

最重要的是,诚如“海权论之父”马汉所言:倘若一支海军始终拒绝发展攻势制海主力舰,而仅仅满足于装备在一定范围内拥有较大杀伤力的岸基武器(岸舰导弹或空射反舰导弹),那么它将永远只是一支防御性的“要塞舰队”。在岸基武器的覆盖范围以外,它完全无法保护本国常用的海运线免遭对手截断;在岸舰导弹和岸基远程飞机的火力半径之内,它的即时力量投送能力依然远不及航母。类似的评价也适用于近年来大出风头的反舰弹道导弹(ASBM)——即使它的最大射程已经延伸到2000公里左右,即使它能彻底解决末端突防轨道问题,本质上依然不过是“要塞舰队”的拳头。这样一种抵消型力量,注定永远和真正的全球影响力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