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年羹尧大将军的十二世孙女,七十三年一直蜗居在北京西城

2020-08-05   晓雨聊历史

原标题:寻找年羹尧大将军的十二世孙女,七十三年一直蜗居在北京西城

中华年氏,无论中原各省、东北、云南,还是西北都或多或少地流传或记载着有关年羹尧的传说。探究年姓发展历史脉络,年羹尧是一个不能不提的名字。有关年大将军西征、子嗣逃亡、妻妾征地留守的传闻遍及中华。但他究竟有多少妻子、多少孩子,一直以来都没有定论,古往今来,人们最关心的只是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年羹尧(?-1726),字亮工,号双峰,祖籍安徽怀远火庙北年家庄牛王殿,后改隶汉军镶黄旗,生年不详(一说生于康熙十八年,即1679年)。其父年遐龄官至工部侍郎、湖北巡抚,其兄年希尧亦曾任工部侍郎。他的妹妹是胤禛的侧福晋,雍正即位后封为贵妃。年羹尧的妻子是宗室辅国公苏燕之女。所以,年家可谓是地位显贵的皇亲国戚、官宦之家。有关他的政治沉浮恐怕早已无人不知了,在此不多做赘述。

以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年羹尧原配有两种说法,一为明珠长子纳兰性德之女。史料记载,“纳兰性德死时,年仅三十一岁,“文人祚薄,哀动天地”,葬于京西皂荚屯。有三子四女。一女嫁与骁将年羹尧。”可为证;二为宗室辅国公苏燕之女苏琳,后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二者究竟谁为原配,无史可查。据青海西宁当地人传说,西宁永安城里也埋葬了年羹尧的两位夫人,且有人从这里挖出了铜元、印章之类的东西,此说亦无史可据。由于封建社会存在男子一夫多妻的习俗,由此看来,羹尧理应有多位夫人,而留下的子嗣也自然不会少。

在军事上屡立战功的年羹尧,不仅让自己达到了人生的巅峰,更让全家随着一起加官进爵。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发生罗卜藏丹津叛乱,局势顿时大乱,西陲再起战火。当然,这一平叛任务,雍正皇帝自然要交给自己最信任的年羹尧。果然,年羹尧没有辜负雍正的期望,仅用一年的时间,在自己的运筹帷幄之下,率领大军横扫敌军,最终大获全胜。这次胜利,不仅让年羹尧年大将军的威名从此震慑西陲,享誉朝野,也让他自己从二等公爵晋升为一等公。同时,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也凭借儿子的荣耀被封为一等公,并加太傅衔;年羹尧的儿子年斌凭借父亲的战功,被封为子爵。此时年家,一人为贵妃,三人享有爵位,成为当时极其显赫的家族。而年氏家族一百七十多人,也由汉军镶白旗被抬入汉军镶黄旗。这在外人看来是沾了年羹尧妹妹的荣光,其实,这是兄妹俩两人受宠的结果。妹妹在内为雍正生育子嗣,得到恩宠,年羹尧在外,屡立战功,得到重用与信任,自然他们的家族成员也会沾上无限的荣光。

由于雍正皇帝对年羹尧极其信任。所以,在关于西部重要官员的人事任免上,雍正都会与年羹尧商量,并最终采取年羹尧的意见。同时雍正在两人来往的奏疏中,经常会说一些让年羹尧沉浸在信任中难以自拔的话语。就在青海平定之后,雍正在给年羹尧的朱批中写道:“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在此之前,雍正还说道:“如果有十来个官员像年羹尧这样的话,国家也就不愁治理不好了。”同时,雍正还强调,对于年羹尧的丰功伟绩:“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作为皇帝的臣子,听到皇帝这样评价自己,试问哪一个臣子心里能受得了。不论是忠心的赞赏,还是肉麻的迷汤,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像醉酒一般,沉浸其中。雍正的这壶甜言蜜语的酒,已经让年羹尧醉了八九分,接下来,将彻底让年羹尧醉得一塌糊涂。

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年羹尧入京觐见。雍正皇帝这次不仅像以前一样甜言蜜语,更拿出实质性的物质奖赏。接着,雍正赏了年羹尧双眼孔雀翎、四团龙补服、黄带以及大量的金银珠宝。之后,又封年羹尧的次子年富一等男世职。此时,年家父子两辈,享有两个公爵,一个子爵,一个男爵。当然,雍正还是少不了甜言蜜语,对年羹尧说:“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此时,年羹尧彻底被雍正肉麻的迷魂汤灌醉了。

谁也不会想到,年羹尧的这次进京朝觐却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俗话说,人狂必有祸,天狂必有雨。年羹尧的这次进京沿途,可谓是风光无限。陕西巡抚、直隶总督跪道迎送,甚至到京城,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员都要下跪,而年羹尧却若无其事,旁若无人,就连王公大臣向他问候,也只是点头而已。其实,关于陕西巡抚范时捷、直隶总督李维钧跪道迎送,应该不是年羹尧本人的意思。两人能担任此官,都是出于年羹尧的帮助。所以,两人之所以下跪迎送,应该完全出自本人的逢迎巴结之意。因为,即使年羹尧再飞扬跋扈也不敢在直隶的地面上,要求直隶总督为其下跪。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员都要下跪,这应该是出于雍正本人的意思。而年羹尧若无其事,旁若无人走过,并对王公大臣的问候只是点头示意,这才是他本人真实的表现。因为,在西陲地区,年羹尧作为抚远大将军地位凌驾于各地方大员之上,让他早已形成居功自傲、恃宠而骄的个性。他自己会认为凭借他对国家的贡献,他的表现并不为过。

对于年羹尧的这种行为,雍正虽不爽,但并没有怪罪。因为,年羹尧这次进京觐见主要是为他表功行赏。一个月以后,年羹尧回任,但雍正思前想后,认为年羹尧进京的种种表现做的太出格了。一年后,雍正三年二月(1725年)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所谓“祥瑞”现象。群臣上奏称贺。自然作为雍正最信任的年羹尧也少不了。但就在这封上奏的奏疏中,年羹尧把“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干”。雍正看后大怒,认为年羹尧本是一个办事细心之人,不应出现这样的错误。因此,雍正认为年羹尧这次明显是故意写错,本末倒置,恃宠而骄,其心不轨,显露不敬之意。然而,我曾看过当年年羹尧在康熙朝时,上奏的一封奏疏的影印。这是关于年羹尧向康熙皇帝提出自己对四川打箭炉治理的建议。因为,打箭炉曾有小成都之称,是西南地区与西藏地区进行贸易的市场。西藏地区的货物运到打箭炉,云南等地的货物同样运到此地进行贸易,所以关于此地的治理至关重要。

年羹尧的这封奏疏非常的长,建议很多,康熙皇帝也认真地看过,并有朱批。就在这封奏疏上,康熙皇帝就指出了年羹尧的错别字。当然,因为康熙皇帝对年羹尧非常欣赏,所以并没有过多责怪,只是用勉励之语表示出批评之意。可以看到,年羹尧在奏疏中绝对不止一次写错字。雍正这次之所以抓住年羹尧的把柄不放,自然是想给他一个大大的教训。两个月后,年羹尧不仅被罢免了川陕总督之职,还交出了抚远大将军印,并把他从西陲调到东南担任杭州将军。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让年羹尧彻底脱离自己巩固了十多年的势力范围。此时,朝廷大员与地方督抚也看出年羹尧倒霉的人生要开始了。于是,关于年羹尧大错小错统统被抖了出来。恃宠而骄,擅作威福,结党营私,贪敛财富都加罪在年羹尧的身上。在杭州将军任上仅仅度过了四个月,年羹尧的政治生涯彻底结束了。他被押解回京,并被定了九十二款大罪。原本,应该处以极刑立斩,但雍正念及年羹尧曾经的汗马功劳,赐其自缢。

年羹尧一人失势,全家也都跟着遭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父亲年遐龄与哥哥年希尧被夺官,儿子年富却被处以极刑,其余十五岁以上之子皆发配广西、云贵之地充军,所有家产全部抄没入宫。家族中现任候补不论文官还是武官,全部革职。也就在家族遭难之时,年羹尧的妹妹,年贵妃因重病去世。年贵妃本就身体虚弱,这次家族遭难,肯定给了她很大的打击,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打击,让她过早的走完了一生。

后代被赦返回京师,一直蜗居北京西城

年羹尧被赐自缢后两年,雍正五年(1727年),年羹尧之子得到赦免,并返回京师,让爷爷年遐龄严加管束。后来,年羹尧与哥哥年希尧的后裔因为生活困难,绝大部分搬到了大兴县青云店镇居住。他们之所以搬到青云店镇,是因为在其东北有年羹尧的将军坟,也被称为年家山子。年家在那里有四百八十顷土地,以种地为生,或出租,可保年家人衣食无忧。而年羹尧第二子年富的嫡系子孙一直住在西直门里南小街。年富的八世孙有两人,分别叫常贵、常青。

自古不论文官还是武将,往往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失势,全家遭殃。对于年羹尧年大将军也毫不例外。幸亏年家还有一道护身符,那就是妹妹至少还是雍正的贵妃。不然,年羹尧的父亲与哥哥就不只是罢官那么简单了。而年羹尧诸子也不会只是流放充军。可以说,雍正还是念着贵妃的恩情,最终赦免了她的侄子,让年哥哥羹尧的后嗣能在北京有一立脚之地。年羹尧不会想到自己死后两个半世纪,宣武门内自己生活过的公爷府第虽早已不存在,但他的后代有人依然生活在北京西城,寸步不离祖上生活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