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动物多数是低等动物,尤其虾、蟹,更是低等的无脊椎动物,意味着它们没办法像脊椎动物(鱼或者畜禽)那样有高级的免疫系统!河蟹一旦伤亡,往往都难以治疗。我们所看到的死蟹,多数都经历过15天至1个月的发病阶段,比如肝胰腺萎缩、糜烂、退化,肠炎、黑鳃、烂肢等,这些症状都不是短时间内造成的。河蟹疾病潜伏期较长,伤亡比较明显的往往都在蜕壳期和高温缺氧阶段。
当塘口出现伤亡后立即给药或者治疗,但是在一个阶段内螃蟹的伤亡数量仍然会上升,因为我们无法掌握到底有多少螃蟹发病!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比较着急,急于去寻求“特效药”、“烈性药”期望一下子就止住损伤,反而刺激了螃蟹,加重了伤亡数量,延长了伤亡时间。
养殖时间进入七月份,养殖户最担心的问题还是来了!尽管咱们的虾人蟹事头条号不止一次地提醒了咱们养殖户要提前做好疾病的预防,但是不尽如人意!
由此可见,河蟹病害“防重于治”。那么如何防呢?其实溶氧是关键!一张图教你了解河蟹发病机理!
一、一图看懂螃蟹、小龙虾发病!
河蟹、龙虾发病简图
通过上图,我们就可以简单的梳理出来防治疾病的重点工作在哪里,就是从溶氧着手:
溶氧低会导致水环境变差,河蟹体质下降,最终导致疾病的产生。因此,我们预防河蟹疾病的核心就要从溶解氧入手!要做到以下几点:
二、确保池塘的溶解氧:
溶氧好是前提,底层溶解氧大于3mg/L(这个标准已经很低了,再低容易造成大缺氧“泛塘”了)。增氧的方式有定期的改底(5-7天)、使用化学增氧剂(氧速保2kg)、增氧机、打水等;(溶氧问题请持续关注本头条号,我们将会详细地为大家分享溶解氧的知识点)
三、定期消毒,清除水体的病杂菌:
水环境差的池塘滋生致病菌的速度是非常迅速的,尤其是在缺氧天气和污染重的水体当中,由于梅雨季节的异常天气,使得比其他任何阶段都容易滋生致病菌。所以,在梅雨阶段前中后期,使用安全无刺激的消毒产品来减少水体当中致病菌的含量,这对于防病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现在是高温天、阴雨缺氧、蜕壳期频繁,如果选择刺激性较大的消毒产品如“戊二醛、二氧化氯或者是碘制剂”用量少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用量多了将会造成螃蟹、小龙虾遇到较强的刺激,甚至是直接死亡,损失惨重!
目前市场上最新的消毒技术是将银离子压缩成纳米级别的颗粒,带正电荷的银离子可以迅速地与带负电荷的致病菌、病毒等进行结合,并且深入内部,裂解致病菌的官能团,导致细菌、病毒直接死亡,从而达到杀菌速度快(24小时见效)、杀菌范围广,无耐药性等特点
四、定期解毒,保持水体的优良环境:
有机质的发酵变质、水生动物代谢产物及腐败、有害藻类分泌的藻毒素等对于存活的水产动物来说都会影响生长和体质,尤其是水环境不好的池塘(水草腐烂、水浓、水黑、水红、缺氧等),定期的解毒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情况下15天使用1次,情况差的池塘需要5-7天使用1次。
市面上的有机酸林林总总,建议大家选择含量高的,且最好浓缩,使用时一般用量较多,方便携带。
五、确保吃料和营养
水产养殖苗、水、料,除了苗种和水质,“吃”也是非常关键的。虽然螃蟹不吃料一时半儿饿不死,但是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积累往往直接影响到蜕壳、发育、抗病等各个方面。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螃蟹吃的下、吃的好!刚才提到很多遍的“溶解氧”和“刺激”是影响螃蟹吃料的主要因素,缺氧(水清、泛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吃料差,所以一旦缺氧了,如何快速的恢复螃蟹活力是最关键的。我们可以通过打水增氧、外泼抗应激产品来缓解缺氧对螃蟹的影响,恢复活力,促进吃料。
在“吃的好”这一方面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保肝”,另一个就是“防肠炎促消化”。我们说的水体“毒素”会损伤河蟹、小龙虾的肝脏,进而影响体质,所以适当的在梅雨季节拌料内服营养品是很有必要的!
总结:增氧是确保河蟹正常吃料、水质不会恶化的保障
“增氧增产、氧治百病”、“一日缺氧,三日不长”,水产养殖不同于其他畜牧业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水产养殖动物在水体当中,容易受到溶解氧的限制!因此想要螃蟹、小龙虾不发病做好溶解氧的管理是前提!(本文转自【蟹人蟹事】。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关键字】:虾蟹病害水质水产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