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扬州讲坛”2019年度最后一讲,邀请名家康震主讲《传统文化的魅力》。现场座无虚席,有观众全程站立听完讲座。
康震,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栏目文学顾问、鉴赏嘉宾。
以下为记者根据现场录音整理的全文,以飨读者。
各位朋友下午好!刚才主持人说了很多溢美之词。其实,各种烟火气的事情我都要做,我不是什么男神,而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老师。这个身份,让我安心踏实。人是在地上生存的,不是踏在云里行走。早上在瘦西湖转了一会,春夏秋冬美不胜收,虽然苏轼那首诗是写西湖的,但放在扬州一点也不差,真的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前段时间在录制第五季《中国诗词大会》,总会不可避免地、一而再地提到扬州。扬州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是一座城市,更多的是成为一种象征。只要提到扬州,就会想到明月、仙鹤、长江水、园林,就会想到才华横溢,还会想到财富等等。如果一座城市能引发人们无边的遐想,这座城市的贡献就非常大了。扬州对于中国是不可或缺的。
在传统文化丰富的城市,讲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本身就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文化的原创力量
我是研究古典文学诗词的,很多的感悟超出诗词之外。魅力不是科学的鉴定,而是情感的表达。我们认知一个文化是不是很优秀,首先得看原创的力量。中国文化是有这个特点的,原创在哪?公元前6世纪到4世纪,涌现出了人类历史上一大批最伟大的先哲,是人类文明的“哲学突破”,也称为“轴心时代”。全世界出现了一次伟大的智慧普及运动,告诉人们该怎么生活。这是人类文明的第一趟列车,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唯一不曾中断文明进程的文明体。
第一趟列车,我们搭上了,搭的时间还很长,并且一直在跑,不断在更新自己。中华民族一直在艰苦奋斗,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没停下来,一直贡献那么多的原创思想。
中国人民都听从正能量的召唤,伟大的先哲们就是这样教导大家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一直在潜移默化起作用。
儒家的一个思想就是要服务,要读书,做官光宗耀祖,为民请命。遇到危难,要献出生命。
法家,推崇以法治国,严刑峻法。
道家,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个世界,完全离不开水,但水从来不争胜,以奉献为主,所以没人能争得过他。弯曲才能伸直,不停地回到山底山腰,才能有进一步前进的空间。老子的“要有克制的改造社会”思想,是非常宝贵的。庄子,提倡绝对自由,要保全自己。
无论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相互补充,这也成为人们应对万千变化的价值观。
中国是给世界出了主意的,拿了方案的,开了方子的。
中国文化的传承力量
世界上的文化,原创的多,传承下来的不多。我们的孩子现在还在背《三字经》《论语》,但还有多少民族在用几千年前的思想,教育现在的孩子?
历朝历代在不停地传承,传承不仅是教孩子读书,在治国理政方面也是如此。唐太宗身边有一批精兵良将。这个班子很强,各方人才都有,和而不同。这是一个和谐的班子,开诚布公,能把大家的优点和缺点摆出来。太宗当“班长”当得好。
还有宋太祖赵匡胤。史书记载:公主尝衣贴绣铺翠襦入宫,帝见之,谓主曰:“汝当以此与我,自今勿复为此饰。”主笑曰:“此所用翠羽几何!”帝曰:“不然,主家服此,宫闱戚里必相效。京城翠羽价高,小民逐利,殿转贩易,伤生浸广。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主惭谢。宋太祖认为,一根羽毛可引发很多恶业。公元972年,宋太祖下诏《禁铺翠》。公元1107年,宋徽宗重申“禁铺翠”令。赵匡胤认为,自己为老百姓守财。
其实,他们的理念很简单,就是荀子所说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如今,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都能在古典中找到出处:
富强,《管子》: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
民主,《尚书》: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文明,《礼记》: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和谐,《荀子》: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自由,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平等,《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公正,苏轼: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法治,王安石: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爱国,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敬业,《老子》: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诚信,李白: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友善,《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中国文化的治理力量
唐朝时,中国的版图很大,治理的力量很强大。唐朝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大明宫,面积达到354公顷,相当于4个故宫,7个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6个巴格达城,3个凡尔赛宫,12个克里姆林宫,13个卢浮宫……
唐朝的长安人口超过100万,至少10万人是外国人,还有20万人是军队,如何养活这些人,是一个很难的课题。
硬件重要,软件更重要,员半千写《陈情表》:“请陛下召天下才子三五千人,与臣同试诗、策、判、笺、表、论,勒字数,定一人在臣先者,陛下斩臣头,粉臣骨,悬于都市,以谢天下才子。”这是很坦诚和皇帝交换意见。
还有杜审言,那是杜甫的祖父。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集判。出谓人曰:“苏味道必死!”人问其故,答曰:“彼见吾判,且羞死。”又尝语人曰:“吾之文章,合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
还有王泠然,给当官的同乡写信谋职:“仆困穷如君之往昔,君之未遇似仆之今朝,因斯而言,相去何远?君是御史,仆是词人,虽贵贱之间,与君隔阔,而文章之道,亦谓同声,而不可以富贵骄人,亦不可以礼义见隔。意者望御史今年为仆索一妇,明年为留心一官,幸有馀力,何惜些些?此仆之宿憾,口中不言,君之此恩,顶上相戴。傥也贵人多忘,国士难期,使仆一朝出其不意,与君并肩台阁,侧眼相视,公始悔而谢仆,仆安能有色于君乎?”这是求人还是坏事?
还有王翰,“时选人王翰颇工篇赋,而迹浮伪。乃窃定海内文士百有余人,分作九等。高自标置,与张说、李邕并居第一,自余皆被排斥。”
我们现在看这些人,违背了我们一贯的为人准则。后来李白能够写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其实那时的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他们都是不世之才,适当位置释放才能,就能发挥奇骏之才。
有人记录历史,有人反映时代情绪。比如白居易,写出《长恨歌》,写杨贵妃洗澡,可谓“唐诗无避讳”。白居易这样写,还被选拔为翰林学士。
唐朝是一个创新的社会,突破了思想的禁锢,每次的思想革命,都是需要极大的创新。
中国文化的育人力量
《新唐书·选举志》:“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辩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尤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劳必考其实而进退之。”你看,如何用人的标准,古代人早就总结好了。
苏轼与李廌,写有《赠李方叔赐马券》,苏轼想要帮助李廌,一代文豪有颗体察入微的心。后来,黄庭坚又为李廌书写,很不容易。
苏轼与苏门弟子,受人尊重,哪怕是一张纸条,也会成为传世之作。
梁启超教育梁思成,写信道:“关于思成学业,我有点意见。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为多用点工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记者 桂国 王鑫 林倩雯(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现场问答】
问:请用古代语言自我评价。
答:臣本布衣,传道授业解惑。仅此而已。
问:如何在班级开展传统文化课程?
答:多去瘦西湖,扬州到处都是诗意的生活。来到扬州,发觉人间如此美好,不是所有城市都能带来这样的感受。
【专访】
康震:诗意就在身边
记者:传统文化复兴过程中,古典诗词的意义如何体现?应注意什么?
康震:古典诗词的形态,虽然大家都很喜欢,但一般喜欢耳熟能详的,有些大家不熟悉或不那么朗朗上口的,涵盖的信息也非常大。有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只展示了社会生活的一方面,不能以偏概全。所以在诗词传播过程中,从传播普及的角度,以什么样的方式,让大家能够知道更多诗词的内涵,这是应该注意的。
记者:大家现在都在谈“诗和远方”,因为交通工具的发展,我们到远方越来越方便,但诗意似乎离我们原来越远,您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康震:最重要的问题是,远方不一定有诗意,诗意可能就在身边,看你怎样看待自己的生活。不是幸福的就叫诗意,遇到困难的时候,你能够面对它,并且克服它,这可能就是诗意。我们不否认,享受生活、看名山大川是诗意,但这是浅层的,但人最大的困难就是超越自己,如果克服了、超越了,往前走一步,就是诗意。看你想要什么,你想要获得更多的幸福,但仅通过享受,你是得不到的,获得的幸福感也是有限的。要有新体验,就要有新冒险,也是一种心理历程。
记者:您在讲座中多次提到唐朝,扬州在唐朝也是非常繁华的一个城市,与扬州有关的诗词也很多,您认为为什么历史上扬州能够拥有如此多的诗词呢?
康震:首先是经济地位,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扬州处于长江和运河交汇处,任何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对于造福人类有关联,人们就会把它定位为审美的对象,扬州就是这样。特别是到了唐宋时代,扬州是经济中心,商人云集,文人聚集。另外,扬州是清朝重要的税收来源,所以康乾对它非常重视,经济、文化在全国格局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在以后的发展历史上,扬州也传承了这样的传统,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象征性的城市。
记者:运河对扬州的意义十分重要,您觉得运河在当下有着怎样的意义,如今大运河文化带的打造对于扬州而言又有怎样的机遇?
康震:运河在现在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历史上看,自然的河流提供水源、交通,但没有运河,自然河流的潜力是发挥不出来的。扬州作为大运河的原点城市,未来也会发挥巨大作用,汇聚人群,凝聚众心。运河的文化传统,也将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文化元素。研究运河文化,弘扬运河文化,为人类所用,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说运河精神就是人类的奋斗精神。
记者:都说“诗情画意”,如果要为扬州选一首诗、配一幅画,您会选择哪首?
康震:我会选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因为这首诗画面感很强,有桥、有月、有人物、有音乐,比较好成画,并且能把扬州文化的特点展示出来。
文章来源 扬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