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央指导组统一安排,辽宁首批支援湖北的137名医护人员圆满完成援助武汉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任务,于3月20日11时30分由武汉启程返辽。
从1月26日(大年初二)集结出发赴湖北支援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包含大连17位医护人员在内,他们已在新冠肺炎救治的最前线连续作战55天,累计收治患者752人。
昨日下午,他们终于回家了。
55天,防护服上写下的名字,是他们对生命的郑重承诺;护目镜下的雾气、防护服下的汗水,是他们的勋章;看不见的脸庞却通过坚毅的眼神传递着“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坚定信念。他们给患者带去了希望,给人们带来了心安。正如有人写下:“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熠熠不灭的希望。”
“敬礼!”
“逆行白衣天使,蔡甸人民感谢你们!”
……
昨日上午,完成援鄂任务辽宁医疗队队员乘坐大巴车赶往武汉机场,执勤民警纷纷列队敬礼,并以警车开道方式为他们送行,武汉蔡甸区的市民拉着横幅、摇着国旗夹道列队送别。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薛晓莹在机场与武汉做了最后的告别:
今天从酒店出发时,就看到武汉百姓自发组织为我们送行,他们站在路边不停地挥手,不停地挥动五星红旗,让我十分感动。这是我这辈子受到的最高礼遇,我会铭记在心。我们其实不是英雄,我们只是做了自己心中的事情,只是尽了白衣天使的职责。武汉加油,我们辽宁队一直和你们在一起。待繁花似锦时,我们再相聚!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7医院刘宇秋说:
想起第一天进病房,第一次跟武汉患者交流,第一次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第一次戴着手套扎针,每一个被冻得满地找热水瓶的夜班,来到武汉有太多太多的回忆。我见过武汉的黑夜,见过武汉街道空无一人,也感受到了武汉人民的热情。愿武汉早日度过难关,我们可以健康自由的生活。满是回忆的武汉,我一定会回来,看看繁华热闹,满是樱花的样子。
就要回家了
队员们激动又不舍
大连医疗队队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曹丽华说:
不舍得一起奋战的战友,不舍得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在武汉的救治过程中,我一次次地被武汉人民坚强的勇气、互助的关爱所打动,很多患者病情很重,然而他们从不放弃希望,没有哭泣却让我心疼。他们努力配合治疗,病友之间相互帮助,我为这座英雄的城市所感动。
离开武汉的前一天
纯朴的武汉人民趴在墙头欢送医护人员时说:
辽宁队的医护,谢谢你们,
我就住在对面,
再回来我随时可以全程地服务你们,
都是免费的。
一撇一捺,相互支撑,这是汉语里“人”字的写法,也是中国人民传承千年的民族精神。正如基辛格所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记者从辽宁省卫生健康委获悉, 辽宁医疗队入驻支援医院初始,积极与对口医院对接,明确支援重点,针对患者情况,严密制订患者诊治方案,加强病区管理,普及科学防护知识,规范流程,建立指令清晰、系统有序的诊治环境。医疗团队主动要求进入医院危重患者多、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危险指数高的重症病区,在呼吸机不足的情况下及时对危重患者进行面罩吸氧、高流量吸氧治疗,取得显著成效。在常规护理的同时,注重人文护理,不仅治疗患者病痛,同时带给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共同凝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努力提高患者“收治率、治愈率”,降低“感染率、病亡率”。知识渊博,专业过硬;悬壶济世,心怀悲悯;义无反顾,勇于担责;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我们一直在寻找读书之用、教育之本,或许这就是吧。
曹丽华告诉记者:
首批大连医疗队17名队员,分别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大连市友谊医院、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7医院共7家医院。编入辽宁医疗队驰援武汉,支援武汉协和江北医院(蔡甸区人民医院),该医院下设三个院区,分别是江北院区、济和院区和妇幼保健院区共三个院区。大连17名队员,6人在江北院区ICU,与辽宁队其他队员共同收治50余名重患;11人在济和院区,分管感染五病区,负责50张床位,与受援医院医护共同值班,收治病人,共收治患者约170人,出院80人,另有病情好转患者转入中医院等约70人。
几天前,记者终于在大连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见到了“大忙人”处长马新光,大连支援武汉医疗队他是组织者,每一份人员名单、每一份物资清单都出自他的手。
大连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处长马新光:
最苦的是前两批队员,尤其是第一批17人,大年初二凌晨出发,当时武汉什么情况不得而知。大连当时物资也不充裕,所以我们只给他们带了一周的医用防护用品,结果他们一去就是50多天,让人心疼……
曹丽华说:
刚到济和院区,我头嗡的一下,真是被吓到了。这是一个普通病房改造的临时传染病救治医院,没有明显的隔离区,没有专业的感染控制,连收拾垃圾都没人干。医疗队伍才组建4天,没有一位是呼吸专业的医生……感染控制是最迫切的问题。
疫情不等人
他们只能克服困难
边开展救治工作
边梳理完善流程
她开始重新规划医院流程,并进行感控培训。随后,她发挥呼吸专业优势,带领医生查房、指导诊疗、评估病情,对病人进行规范、精准化的施治,提高治愈率。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精细化管理,减少并发症和病重率。
曹丽华又发挥教学优势,指导他们抗生素合理使用,判读血气结果,解读胸部影像学变化,识别和管理重症患者,培养临床思维,引导大家共同学习新冠肺炎治疗的最新进展。
当地医生感言:
辽宁医疗队对蔡甸区的支援,
对我们心理压力的舒缓和工作的帮助是巨大的,
你们不分彼此,任劳任怨的精神值得赞赏和学习。
可是他们没有任何怨言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张永利说
我们去的时候医疗物资匮乏,哪有什么防护头套,一样进行气管插管。怕,但患者病情危急,也顾不上了。
蔡甸区有50万人口,就这一家医院有ICU病房,一共14张床。我工作了近30年了,从来没有遇到这么凶险,病情变化这么快的情况。对于新冠肺炎治疗是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我们除了紧盯指南,还会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患者病情重,有感染的风险,
所以他经常睡眠不好,
最近发现长出了不少白头发。
大连市友谊医院王利菊说
50多天,感觉像做梦一样,每天通勤车上下班,穿防护服工作,N遍的洗手,吃专供盒饭,住单人间的酒店,不时收到社会各界送来的礼物……这些都不像真实的生活。只有站在病人床边查房、问诊、安抚、写病志、下医嘱时才觉得不是梦里,是真实的日子。市民隔着酒店的栅栏为我们送行,还有人送来感谢信,医院里患者不停地道谢,我感到我们的付出、努力都是值得的。
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赵伟烨说:
你知道吗,鼻子上的皮外伤都不算什么,真正疼的是我们戴的口罩上有个钢条,当压到八九个小时后,那种疼是感觉鼻梁骨要断了一样。还有,刚去时武汉还下雪,从里往外的冷,冷到崩溃。真是太难了。
一天值夜班,我又冷又疼,就想喝碗大米粥。然而穿着防护服正在隔离区工作,想到下班到酒店已经9时多了,估计也喝不上碗粥,我就想哭,“下了班,休整后,我又是一条好汉。”
所谓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和死神在抢人。在第一批医疗队里,赵伟烨、邢小艺、刘丽颖、葛壮、刘宇秋都是“90后”。他们是父母眼里的孩子,但面对病魔,他们却义无反顾地冲上去。并非不害怕,也非不念家,只是因为他们把病人的安危、肩上的责任看得更重。
赵伟烨说:
一开始我们一天吃四顿饭,也顾不上爱美了,为了让自己保持体力,要不你穿着防护服连爬楼梯的力气都没有。20多天后,我发现自己有时失眠,有时又嗜睡,而此时的暴饮暴食和刚来时完全不一样。后来想想,那时候我恐怕是心理出了问题。
工作压力大、想家又孤独,工作时穿着隔离服没法交流,回酒店后为了安全,同事们又不见面,所以我感到非常孤独。直到一天我与一位前辈聊天,“医院前辈和我说,他们都不舍得用N95口罩,都要留给我们前线医护,我当时很感动。前辈还说,我们第一批在他们心中不仅是英雄,还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和力量。正因为有了我们第一批的打前站,才有了后来一批又一批驰援的医护。听到这些话,我更感动了,我仿佛成为了自己理想中的人一样。所以,我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也长大了。”
很快,赵伟烨负责辽宁第一批医疗队临时团支部工作,随后又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
赵伟烨笑着说
宣誓那天,我特别激动。不再是孩子了,我也能成为更优秀的人了。不过我太想家人了,太想东北菜了,我想吃酸菜、豆角,大虾……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急诊ICU护士长王迎莉日记中写道:
“每天上班前两个小时就开始准备防护用品,穿好纸尿裤,简单吃点干粮,不能喝水,进到ICU,一干8小时,纸尿裤只能装两泡尿,一坐下来,尿往胸口涌,一直告诉自己:没事,习惯就好了……”
“在三级防护服里,汗水已经顺着护目镜往下流了,有时眼前被汗水挡得很模糊,坚持完成几个静推患者的处置。下班了,终于能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了……”
日记写在武汉,却湿润了家乡人的眼。如果不是看到日记,亲朋们真的不很清楚她经历了什么,因为她总是谈笑风生、报喜不报忧。到达武汉后,王迎莉成为了大连医疗队临时党支部的委员,协助医疗队长整章建制,沟通工作。这让有着繁重前线工作量的她忙上加忙,休息时间少之又少。然而,她一进驻医院后,全然忘了辛苦,积极投入到医院中最困难最危险的ICU病房,护理危重病情的患者。她每天要工作8个多小时,4小时才轮换一次。穿着笨重的防护服,为重症患者吸痰、翻身、叩背、进食……工作的时候,她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每天脱下防护服,都是汗水湿透了衣背。对于52岁的王迎莉来说,完全是在超负荷工作。但是,王迎莉从来没有叫苦喊累,每次在和家人、同事、朋友通话时,她总是安慰说,她自己很好、很安全,工作不累,不用担心。
2月11日中午,第二批驰援湖北大连医疗队微信群里收到了一条温暖的视频,王迎莉利用休息时间,录制了一首自己演唱的歌曲《为了谁》,为即将上前线的小伙伴们鼓劲打气。原来,当第二批医疗队队员抵达武汉后,王迎莉就密切关注15位同事的情况。作为护理前辈,她积极传授自己在抗“疫”一线的心得体会和专业技能;作为知心大姐,她积极为大家做心理疏导,让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到抗“疫”一线工作。
王迎莉说:
那天工作中,突然发现小男护士靠在墙边一动不动,问他干什么?他说,别说话,说话尿不出来。我们大家笑着笑着,都流下了眼泪……所以我就录了一段歌发给即将开始战斗的同事们,给他们打气加油!
他们是白衣天使,更是白衣战士。果断逆行、无畏奔赴的背后是钢铁般的信念和坚如磐石的初心。
55天的辛苦
终换得这场战“疫”的胜利
你们的汗水与泪水
人民不会忘记
记住他们
这些英雄的脸庞
曹丽华(队长)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教授/科主任
赵伟烨
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护师
王利菊
大连市友谊医院副主任医师
薛晓莹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
护士长/主管护师
何晔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主管护师
刁亚萍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
主管护师
于洪波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副主任医师
王之余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副主任医师
刘宇秋
中国人民解放军
联勤保障部队第967医院护士
邢小艺
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护师
张永利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王迎莉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任护师
刘丽颖
大连市友谊医院护士
戴红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护士长/主任护师
纪晓红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
主管护师
葛壮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主管护师
毕赛男
大连市友谊医院护师
文字: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张丽霞
编辑:小雨
校对:王涛
美编:张强
责编:李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