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直男朋友们经常会有一个疑问:女生的口红色号到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红色居然分这么多种?
其实在我国古代,对红色的区分和口红色号的复杂程度不分伯仲。不同的红色能区分出来的名称有茜,绯,妃,朱,彤,绛,檀,海棠,酡红,桃红等等。
各种传统的“中国红”
别看红色有如此纷繁复杂的分类,但是背后的主要原料只有三种:茜草,红花和苏木。想了解古代的染色工艺,可以从红色的变迁史入手,一窥其历史的源远流长。
从石染到草木染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尝试将赤铁矿,朱砂等矿物研磨,再使用粘性物质与矿物颜料进行调和,涂覆在织物上。这种技术被称为石染。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朱红菱纹罗锦袍就是石染的织物。
尽管色彩明艳,色泽均匀,但由于矿物染料更接近于颜料而非染料,涂在衣服上会让衣服变得非常生硬,且不能水洗,所以这种染织物只是先秦时代的快消牌子,不能在普罗大众间流行。
朱红菱纹罗锦袍
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于是,草木染出场了。
草木染就是采用植物染料对纤维进行染色的一项工艺。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浪漫的古人一直寻求剪裁一段自然之美,以制成衣裳的方法。屈原就写过:“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漫山遍野摇曳的植物,他们的花、果、茎、叶、皮,都可以被从中提取染液。于是茜草,蓼蓝,栀子,那些存留在《诗经》《楚辞》中的植物终于披在了人们的身上。
草木染就的布料
草木染在我国古代有多绵长的历史呢?
据《周礼》记载,周天子时代就开始设立“掌染草”一职,掌管宫廷染色事宜。秦汉时期草木染正式取代石染成为主流的染色技术,到了唐代到达登峰造极的高度,当时市面上的织物,几乎全是草木染染就。
茜草、红花与苏木
说回红色染料,植物染料界的元老——茜草在以红色为尊的周代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诗经》中有“缟衣茹藘”的诗句,《史记》记载当时人家中若种有千亩栀子与茜草,其富足程度可以匹敌千户侯,足可见茜草需求之大,使用之广。
茜草和矿物染料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所含的红色素不能直接附着在纤维上,而需要一种特殊物质在纤维和染料之间架起鹊桥。这种物质被称之为媒染剂。
茜草染料
媒染剂不仅可以帮助天然染料附着到织物上,还可以丰富植物染料的色相。古时常以椿,柃,楸灰汁或明矾为媒染剂。
由于叠染的次数和媒染剂的不同,茜草染出的色相可以跨越浅红到深红,多数情况以茜色直接称呼。茜草之色,错杂成文,朱殷夺目,又因其红中偏带暗沉,自有一种脉脉柔情,品来如梦似幻。
茜色这一说法,也对我们周边各国影响至今
《红楼梦》中林妹妹所住的潇湘馆,糊的窗纱便是茜色的,宝玉发过“茜纱窗下,我本无缘”的感慨。
但是由于我国古代所用的是东洋茜草,染出的红色是土红,不能够满足古人对美的追求。
于是另一种植物——红花,加入了红色染料的队伍。
红花
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红花传入中原。
爱追剧的姑娘们很快可以联想到宫斗神器藏红花,事实上,红花的确具有强烈的活血化瘀作用,染织物被孕妇禁用。此外,红花的价格十分昂贵,但是这也不妨碍红花的C位出道。
因为红花是红色植物染料中最为纯正艳丽的一种,古人更是给它打上了“真红”“猩红”的标签。唐朝有红花爱好者写出“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的广告语。
红花染出来的效果(图源见水印)
红花花瓣所含的红色素易溶于碱性溶液,但在酸性溶液中可产生沉淀。根据这个原理,聪明的古人提取红花色素通常采用“杀花法”:摘下带露水的红花,捣成浆后,加清水浸渍,在布袋内绞去黄色汁液。再用淘米水等酸性液体淘洗掉残余的黄色色素,沉淀后可得到红花素。
红花不仅可以作为染料,把红花素浸入淀粉中,还可以得到古代小仙女们的主要化妆品——胭脂。大红色的胭脂被称之为绛唇,堪称古代的Dior999。红花和铅白互相调和可以制成檀红色,也就是粉红色的胭脂。
据说杨贵妃夏日时出汗,汗水都因为胭脂沁入带着粉红色,想必是十分香艳了。顺便一提,古人们的胭脂用色十分大胆,甚至有紫色的,可以说是十分新潮了。
古画《簪花仕女图》
苏木作为染色原料出道晚,魏晋时才开始流行。但是由于它价格便宜,制取方便,上色效果好,性价比高,很快坐稳了第三把交椅。
《天工开物》记载苏木染色的方法:“用苏木煎水,入明矾,五倍子”。即采集干苏木煎水,取汁,辅以明矾媒染,比茜草和红花提取红色素的工艺都要方便快捷。
苏木
苏木染出的颜色虽然比不上红花夺目,但淡色素雅,深色惊艳,淡妆浓抹,皆有相宜。唐朝时期,规定四品官员着浅绯,五品着深绯。唐宋期间,为了嘉奖臣子,皇帝会赐予他们绯衣,银鱼。唐代诗人李频,宋代文学家苏轼就曾受此荣誉。
此外苏木和其他植物染料套染也会得到其他色系的色彩,所谓套染,指的是利用两个或多种植物染料进行染色的工艺。《天工开物》中又有记载“苏木水薄染,入莲子壳、青矾水薄盖”可成藕荷色,“入靛缸深染,苏木水深盖”可成葡萄青色。
苏木染就的布料
至此,红色染料界的三巨头齐聚一堂。这三种中国传统染料史上最重要的原材料,携手在历史长河上共同缔造了华美的一笔重彩。
红色随想
红色象征着熊熊烈火,炽热鲜血,澎湃的生命,是热情,奔放,执着的颜色,这正契合大唐的气质。大唐的女子们纷纷表示:确认过眼神,这就是本仙女最爱的颜色。
于是盛唐女子常常上配深色短小襦衣,下着一袭红石榴裙:
霍小玉眉夺萱草色,裙似石榴花,和李益痴缠痴爱,纠葛一生;
武媚娘看朱成碧,支离憔悴,“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琵琶女血色罗裙,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五陵少年为一曲捧出无数红绡。
红拂穿没穿红裙不知道,她执着一柄红色拂尘,奔跑在长安的月色下,敲开李靖的门,开启属于他们的传奇。
张国荣的《红》写道:
红,像蔷薇任性的结局;
红,像唇上滴血般怨毒;
红,像年华盛放的火焰;
红,像斜阳渐远的纪念。
不知红色于你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
编者后记
红,是一个深刻在我们民族血液中的元素。她走过商周的稚嫩,踏过战国的纷争,又带着盛唐的恢弘而来,直至今日成为中国颜色的代表。我们回首历史,是为了更能看清前路。
中国红的变迁中蕴藏了无数先祖们的智慧与对“美”的追求,我们又该如何用好这么多变幻无穷的元素,来寻觅来构造我们这一代人的“美”呢?这是当下的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该对几千年悠久传统作出的回应。
内容为‘手望Sowarm’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