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云皓的天才光环曾经是多么闪亮:他是唯一一个在两届相对困难的国际奥数竞赛(IMO)中夺冠的中国选手。
奥数教育权威朱华伟曾认为付云皓是中国数学界标志性的人物,报道还用数据说明IMO参赛者成年后大多会继续从事数学研究,其中不少人甚至会成为国际数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家庭的付云皓,从小就对数学有着极大的兴趣,平时最爱看的就是那些生涩难懂的数学知识,超强的数学天赋,付云皓在小学期间,就已经自学完所有的高中数学知识。
而付云皓不仅对数学精通,连物理等科目的成绩也非常不错,凭借优异的成绩升入重点高中之后的付云皓,顺利被选拔为奥赛国家队中的一员,在此前的他,早已参加过数十场大大小小的国内数学竞赛。
付云皓的数学天赋,在连续参加的两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获得金牌不易,能够获得满分金牌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而付云皓不仅获得2002届的满分金牌,更是蝉联了下一届。
凭借着两块国际奥赛金牌,付云皓拿到了北大的录取通知书,成为当年最受关注的入校生之一。
在大一的时候,付云皓的成绩优异,而且再加上性格开朗、乐于助人,成为同学口中称赞的“好班长”,但是好景不长,外界的称赞让付云皓逐渐迷失了自己,在大二那年,付云皓迷上了玩游戏。
沉迷于玩游戏的付云皓,对平时的学习没有任何关注,面对老师的劝说、成绩的下滑,付云皓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北大巨大的学习压力下,数学外的其他学科课程中屡屡挂科,接连多次的不及格让付云皓接到了学校的退学通知,最终因为物理补考成绩不及格只能从北大肄业
此时北大数学系的老师对付云皓的天赋感到尤为可惜,付云皓选择了转系,在勉强完成大学本科之后的付云皓,选择重新考研,但是这次他没能留在北大,而是被广州大学录取。
这个曾经的“学术天才”在人生中走向庸碌,成为一名在广州郊外教二本师范生的数学老师。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比他早两届的IMO满分金牌得主恽之玮在耶鲁大学任职,成为几何表示论领域领军人物;
曾经与他一起热烈讨论高年级课程的北大同学孙洪宾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前往罗格斯任教、万昕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付云皓与昔日同学之间的差距以及他不敢去参加北大同学会等细节,似乎都在无声地述说着“天才坠落”后的悲哀。然而付云皓在知乎上发表《奥数天才坠落之后——在脚踏实地处》一文,讲述了他自己对“天才坠落”的理解。
直言自己虽然在大学期间的确有过颓废消沉的时期,然而现在已经没有这种心理落差了,“这么多年的工作生活,让我明白了在大学的象牙塔之外,有广阔的世界,有许许多多的事情等着人去身体力行。
若你头顶光环,身处高塔,或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只有脚落实处,做好每件事,才能积少成多,为社会真正贡献你的力量。”
因此他坦荡地称自己现在就是“一名普通师范院校的教师付云皓”,目标就是让广东省多几个靠谱的中小学老师,帮助更多的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更好的数学教育。
他本人不会因为当了教师就放弃学术研究。
在曹东勃看来,付云皓的自白展现的是一个热爱生活、充满情趣、富于创造的真性情汉子,而非天才坠落的郁郁不得志。
在他看来,认为某某学科、某某大学就一定要培养某种类型的人,甚至细化到只能去某种类型的行业、某几大公司去工作,是对年轻人人生的限制。
跳脱出功利主义思维,人的价值其实是难以比较的,关键在于自己内心的真实选择是什么。
就付云皓的成长故事而言,一个更加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不是他的个人选择,而是塑造了他的前半生的教育理念。
界面新闻评论认为,奥数作为数学领域的专业赛事在过去的很多年里被过度神化,这直接导致了付云皓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了许多不正常的制度优待、学校迁就和社会追捧,它们一方面将他培养成了一个战无不胜的奥赛冠军,另一方面也令他在无意识中轻视了其他学科的学习,造成了无法从北大顺利毕业的局面。
《中国青年报》评论指出,为培养专才而忽略通识教育、把组织学科竞赛等同于选拔创新人才的谬误已经引起了社会和教育部门的重视。
评论认为,忽视全面发展、片面推崇“专才”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更全面的通识教育、文理并重才是防止“天才坠落”的最有效方式。
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