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优胜劣汰的社会中,"生而为赢"有时只是骗人的鬼话。有时候,这句话能带来奋发向上的力量;有时候,它也能给人承受不了的压力。
最近,广东中山的大四学生陈东,在辍学流浪15年后与家人相聚,见面时家人拉着陈东嚎啕大哭:"你怎么变成这样了"。志愿者介绍,陈东初高中时都是"学霸",上了大四却有几门专业课考试不及格,"与其丢人不如走出去",他就这么一直在外流浪了15年。家人为找他报了警,妈妈还来到广东一边打工一边打听他的消息。
陈东的行为,有两方面的错误,一是考试不及格就辍学出走,这是逃避现实的表现;二是流浪15年不回家,家人报警找人,妈妈也到广东来打工,他没有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反而让家人为他担心,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不孝。
我们指责陈东行为错误性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这样一种现象:如今国民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并没有随之提高。最近的一项调查指出,近半数大学生没有坚持吃早饭的习惯,还有近8成的大学生饭后不运动。不好好吃饭、不定期运动......
身体素质不好,只是一种表象,深层原因是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前天,一名成都理工大学的在读研究生在网上发布虐狗视频和照片,引起网友们的广泛关注。有网友指出,搞学问之前,要先学会做人,不懂得珍惜生命的人,将来对社会不仅无益,还可能有害。
这件事情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其中有两个关键词:"研究生"和"虐狗"。在大家的印象中,研究生有着极为丰富的知识储备,也应该拥有极高的个人素养、极强的社会责任感,虐狗这样残忍又血腥的场面,实在无法和研究生联系在一起。
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我们事事要"赢"的教育观念。整个社会都在推崇"学霸",孩子好不好,全靠试卷考。想取得好成绩,要么有天分,要么肯努力,这样的人从古至今都很稀少,生活中的学霸甚至都成为了一种稀有动物,被家长保护得严严实实,老师、学校也百般照顾,看不到象牙塔之外的风风雨雨。
在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点粗活累活都不给做,稍微有点头疼发热,一家人都绷紧了神经,围着孩子急得团团转。只要成为学霸,你也能过上这样毫不费力的生活,父母要求不多,成绩好就行。会学习,就能成为父母口中这样"别人家的小孩"。在学校,老师也会对学习好的孩子青睐有加,脏活累活全给差生做,成绩好的孩子只要坐在教室里好好学习,就能得到老师的夸奖。
可在进入大学之后,初高中时的"学霸",却往往会不适应,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高考后选择报考专业的时候,通常不会了解想选专业的具体情况,如学什么课程、入学前需要做什么准备等,他们关注的更多是专业的前景和就业状况,大多数学生甚至完全由父母做选择。这样选出来的专业,孩子是没有兴趣的,能不能适应专业学习先不讲,即便顺利毕业进入社会,也可能会成为我们常说的"社畜",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
教育,本意应是教书育人,学生不光要学习文化知识,打造硬实力,也要锻炼自己的情商、学习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应对方法等,打造自身的软实力。建设国家需要大量高学历人才,这是事实,但人才也分为真正的人才和虚假的人才。
真正的人才德才兼备,有应付难题的知识储备与灵活的头脑,能在世界的纷纷扰扰中与自己和解,上能演奏阳春白雪,下能欣赏下里巴人。虚假的人才,徒有满脑袋的知识与技艺,生活上却不能"自理",一遇到挫折和困难,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会选择逃避,甚至通过"虐狗"的形式来发泄自己对生活的不满。这告诉我们高学历人才的心理问题亟需关注,也反映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漏洞。
要成绩、要赢是在激励学生上进,这本身并没有错,但不应让孩子觉得自己做一切事情都是为了要赢,如果不能赢,就失去了兴趣。这是不对的。如果只追求成绩、排名,那么世界上更多值得体会玩味的事情,他们便无法了解,也失去了欣赏的能力。更何况,用这种方式培养出的"人才",真能称得上是"人才"吗?有多少高学历的学生,考研考博是为了一个可以当做敲门砖的文凭,或是为了逃避找工作的压力。对于学术课题本身的探究,对于知识的获取,他们并没有多大的兴趣,甚至沦为了写论文的机器。这让社会中文凭的含金量越来越低,降低社会评价的同时,也让高学历人才成为"高分低能"的众矢之的。
古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是孩子小时候显现出的才能的个性,预示着他长大以后的成就。所以,很多家长从胎教开始,就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去培养自己的孩子。谁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成才,可又有谁记得,王安石《伤仲永》中五岁就能作诗的方仲永,到了十二三岁就已经"泯然众人"。即便孩子有才华、取得了成绩,也不能因此沾沾自喜,后天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通过教育让孩子拥有正确的看待赞美和批评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是孩子自己的,父母可以教导孩子去争取好成绩,但更重要的是,在取得成绩的过程中,孩子是否能体会到快乐,能否获得成就感,这才是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的事情。你觉得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