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之前,温馨提示:快乐出钓,安全第一;文明作钓,爱惜环境;为娱而钓,幼鱼放流!
钓鱼很简单,钓好鱼很难,它包括了很多内部环节和外界因素!就单单一个钓层选择就有钓底与钓浮两种,细分又有钓底、钓离底、钓半水、钓水皮四种。这些不同的钓层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根据鱼的实际泳层得出的结果!特别像鲫鱼、鲤鱼、草鱼类中下层鱼,会因很多因素出现较大的泳层变化。因此为了有一个好的作钓效果,在作钓水层上也要根据鱼的泳层变化而变化!
通常情况下,中下层鱼多栖息于水的底部,贴近水底觅食,但是当它们受一些因素影响时,便会离开水底出现上浮现象。这些因素主要分两种:水域的外界因素和钓鱼人的自身原因!本文就与钓友们探讨一下,这两种因素到底对鱼类的上浮有什么影响?
水域的外界因素是影响鱼上浮离底的主要因素,它包括水溶氧量、水层温差、水域环境三种!
鱼类生活在水中,其主要供氧源为水溶氧。当水溶氧量偏低时,鱼类活跃度降低、觅食不积极,主现离底上浮的现象。当水溶氧量过低时,甚至会浮至水面,出现“浮头”现象!而影响水溶氧量的主要原因便是天气和水温!
钓友们都知道,夏季闷热无风的天气不好钓鱼!什么原因呢?闷热无风的天气,气压偏低、气温较高!偏低的的气压影响了氧气对水的渗入,使水的溶氧量偏低。并且无风平静的水面,减少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更加减少了氧气对水的渗入。同时水温越高,水的溶氧饱和度越低!因此出现闷热无风的低气压天气时,水溶氧量很低,鱼类活跃度差、觅食不积极!
为什么鱼上浮呢?这就和水深有关系了!水位越深空气中氧气的渗入量越少,并且水底的淤泥、腐烂物,也会影响水底的含氧量。也就是说水越深,水溶氧量越低!所以当整体水域溶氧量偏低时,鱼类会上浮到水溶氧量偏高的中上层水层!
以上便是水溶氧量对鱼类上浮的影响分析。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春末至初秋,气温较高、气压较低的时候。特别是夏季天气炎热,当出现闷热无风的低气压天气,受天气影响水溶氧量偏低,鱼类很容易出现上浮现象!
除了水溶氧量对鱼上浮影响较大外,水层的温差也是影响鱼上浮的一个关键!鱼类属于冷血变温动物,身体的温度会随水温变化,这也就让鱼类有一定的“趋温性”!
另外每种鱼类都有它的适宜温度范围,同时也有一个对温度要求的临界点。当水温在它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时,鱼类活跃度较高,觅食积极性也非常的大!但是当水温高于或低于它对温度要求的临界点时,鱼类无论从活跃度还是觅食积极性上都会变差,严重时可能出现死亡现象!当局部水温不适合鱼类生存时,它们便会寻找相对温度较适宜的水域、水层!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春秋季节作钓时,一般都会钓的近一点、浅一些,而夏冬季节作钓,一般会钓的远一点、深一些。这主要因为春秋季节,近岸浅水区温度多处于15℃至25℃之间,对于鱼类生存、觅食较适宜。而夏冬季节,近岸浅水区温度偏高或偏低,对鱼类的生存与觅食都不适宜,这时鱼类多会在离岸较远的深水区活动、觅食!
通过上面的分析与举例可以看出,鱼类对于水温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而在一天中,对水层温度变化影响最大的是阳光的照射。受阳光的照射和水热传递快慢的影响,水域中水表的温度比水底的温度,在上升速度上要快得多。这也就导致了不同水层之间,有一个明显的温度差!受这个温度差的影响,水温较低,水底温度小于水表温度时,鱼类就会离开水底,上浮到水温更高的水层,也就出现了我们常见的离底上浮现象!
以上便是水层温差对于鱼类上浮的影响分析。这种现象多出现于深秋至初冬、冬末至中春,水温较低、阳光照射较强的晴天!特别是春季气温回升的晴天,当中午光照强烈,水表温度回升过快时,受水层温差影响,鱼类会经常性出现上浮现象。
野钓资源下的水域环境是不一样的,受这些水域环境的影响,鱼类也会出现上浮现象,常见于一些多水草或水质肥的自然水域!
在水草较多的水域鱼类也会出现上浮现象,但是并不是每个有水草的水域,鱼类都会上浮!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浮生水草过多,并且水深不浅于1米的水域。虽然说水草在光合作用下能制造氧气,但是这些浮草产生的氧气大都释放到了空气中,加上浮草对水面覆盖过密,导致水底出现溶氧不足!另外浮草处的浮游生物较多,为鱼类提供了良好的觅食环境。所以说这种水域中,鱼类便会出现上浮现象!
水质较肥的水域多为淤泥底,水底腐烂物较多,并且水域中的浮游生物及藻类较多!这些水域水体的颜色一般为褐绿色或褐黄色,并且水域的整体水溶氧量偏低,特别是水底受淤泥、腐烂物的影响,水溶氧量更低!这种水质较肥的水域,是鱼类出现上浮现象最多的水域。在这种水域中生存的鱼类,活性较差、食物充足,相对开口较差!并且一旦水温过高、水溶氧量过低,鱼类便会出现停口现象,甚至死亡,这也是肥水鱼难钓的主要原因!
以上便是水域环境对于鱼类上浮的影响分析。在这些特殊的水域环境中作钓,就要改变我们的常用钓法,改钓底为钓浮。通过寻找鱼泳层,钓离底或半水,甚至钓上层!
钓鱼人的自身原因也就是人为因素!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喂食习惯,二是窝料、饵料的雾化。
严格说这个和钓鱼人无关,主要和养鱼人的投喂有关,但是钓鱼人作钓前不去了解鱼情,就是自身原因了!
这种情况多出现于一些欢乐塘、斤塘、关系塘,鱼为放养,并且密度很高,养鱼人每天准时投放饲料对鱼进行喂食!由于鱼的密度过高,养鱼人在投喂过程中不能一下满足鱼的食量。当鱼类发现水中投放下饲料时,为了争抢到更多食物,鱼类便会离开水底上浮到水域的中上层。久而久之,鱼类在这种水域中,就形成了离底上浮的生活和觅食习惯!
以上便是喂食习惯对鱼类上浮的影响分析。如果在这种水域中作钓,我们不去了解鱼情,仍然一味的钓底,那么就是钓鱼人自身的原因了!
野钓要打窝这是一个钓鱼常识,我们都知道也都这么做了。但是打窝也得讲技巧与方法,这就有很多钓友做不到了!
有些钓友在作钓前,往往会把很多麦麸、玉米面、豆腐渣,或者一些粉状商品窝料,加水搅拌、拢成团后,一股脑的全部抛入钓点,美其名曰“打大窝、钓大鱼”!这些雾化快的窝料团,入水后就开始雾化,导致钓点中上层水域形成了大片雾化区,并且由于窝料比重较轻,漂浮于钓点中上层迟迟不入水底。水域中上层的窝料多于水底,也就诱使鱼类离底,上浮到窝料较多的中上层水域觅食,从而乱了钓点的鱼层,出现鱼层上浮现象!另外还有钓友在作钓时,使用饵料雾化过快,提竿频率过高,导致水域中上层饵料雾化残留多于水底钓层,从而诱使鱼类出现离底上浮现象!
以上便是因窝料、饵料雾化太快对于鱼类上浮的影响分析。无论在打窝还是在作钓过程中,学会适当控制雾化时间及雾化区,才能更好的避免因雾化现象导致的鱼类上浮现象!
我是大王的钓鱼日记,原创手写不易!如果您看完觉得有点意思,烦请加个关注。更多更好的钓鱼问题及视频,期待与您探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