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真实的性侵案件太可怕了

2019-09-17   流量君电影

近年来,女性侵害题材的影视剧不少。

比如国产电影《嘉年华》、印度的《德里罪案》、女导演自传《信笺故事》等等。

《德里罪案》

今天,君君要给大家推荐一部网飞新出的探案剧,由一起真实事件的性侵案件改编。



难以置信

推荐理由:性侵受害者之殇

时 长:8*60min

故事开始,黑底白字的画面里直抒胸臆:



故事的女主人公名叫玛丽,第一幕是她报警的画面

她遭受了一场入室强奸。



随后,惊魂未定的说出了事情的经过

“他带着面罩,手里拿着刀子威胁我,蒙上我的眼睛不让我说话,用鞋带绑住了我的手,随后他强奸了我,还拍了照片......”



这段噩梦一般的经历,玛丽在电话里说了一遍,和现场调查的警官说了一遍。

随后,又被新来的级别更高的警官再次询问。

一遍又一遍......



接下来,警员对现场进行了取证。

下一步,就是医疗检查。

接着,医生在一边检查身体,一边以记录为名,再次让玛丽回忆当时的细节......





就这样,在玛丽从被入室强奸打电话报警、到她的立案审查文件下达之间;

至少复述了5次案件经过,还手写了一遍笔录。



所有的警员要求她复述的理由很简单:

“当受害者复述案件时,新的细节会出现,这有利于破案。”

而玛丽不得不一次次的复述,那些她痛恨又羞于启齿的细节:

“凶手带着面罩...拿着刀子...他绑住了我...按住我的头....撕裂了我....四个小时对我多次侵害...”



羞辱、不适、甚至是恐惧,不停的在重复......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

毫无疑问,警方对玛丽造成了隐形的二次伤害。




同时,也可以看出,玛丽是个很勇敢的女孩。

曾有调查显示,有四分之三的女性受到侵害后都没有报警。

玛丽能立刻报警并且大胆的说出所有细节,可见这个女孩的勇气可嘉。



但是,她为什么又会承认自己说谎呢?

我们接着往下看。

虽然玛丽已经做到了全方位的配合,但是证据仍是不足。

大家都知道,此类罪犯都非常精明,作案后会逼迫受害者洗澡、带走床单,抹杀所有证据。

凶手用的刀子是玛丽家中的、绑住她的鞋带是玛丽自己的、更没有任何毛发。

总而言之,根据目前的调查:

没有任何明显的证据,能证实玛丽遭受了侵害。



此时,警官们转移了视线。

因为他们发现,玛丽的几次口供有所出入,前后说法有些许的不一致。

于是接下来,玛丽的亲友关系、家庭背景、曾被家暴等都被一一调查。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仍然没有证据出现。

于是一个传闻流传了出来——

“玛丽是在撒谎,她编造自己被强奸只是为了博得关注。”



接着,警方开始有所倾向的向玛丽施压。

毕竟如果这一切都只是一个谎言,那么案件就简单多了。

于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才有了玛丽那惊天的一幕——

“一切都是我编造的,我可以走了吗?”



一个受到侵害的18岁少女,却说出了事实完全相反的答案。

她宁愿让自己变成一个说谎的大骗子,永远背负骂名,也不愿再面对警方的审讯。

大家发现了吗?

少女受侵害是这部剧的表面,对性侵案警方的办案程序和审查机制的反思,是这部剧的核心。



先别生气,这部剧的精彩还在后面。

第二集,时间推到了三年以后。

这一次,发生了一起和玛丽十分相似的案件。

受害女性名叫安铂,案件负责人是一位女警官。



在这起案件的调查过程中,女警官展现了和玛丽案件完全不同的办案态度。

她细心调整自己的询问口吻、表现出极度的信任,在检查过程中也体贴安慰。

对比之前案件男警官的口吻,高下立判。



因为警官自身是女性,因此也更理解性侵案中女受害者的特殊性——

她们在被暴力羞辱后,很可产生某些错觉,也更容易受到怀疑和审视。



玛丽案件两年半之后,另一起强奸案的罪犯终于落网,

警方在他住宅的电脑里找到了大量受害者的照片。



本剧一共八集,可以说非常的短小精悍。

这部剧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玛丽的遭遇在现实里比电视剧里的更惨。

玛丽被强奸后报警,但警察一直质疑。

警察说,如果测谎仪表明她真的说了谎,那么她将被送入监狱。

玛丽退却了,走了。



但她没有想到因作伪证而被控告,若此控告成立,可被罚长达一年的监禁。

她的事被发到了网上,遭到了舆论的指责,朋友的抛弃,

之后她一直浑浑噩噩,想要自杀,不再去教堂了。“我对上帝感到愤怒”。



两年半后,警方在西雅图南部找到她,告诉他罪犯落网了。

他们给了她一个信封,里面有一些强奸受害人接受质询的信息。他们还说她的虚报案情记录可以被消掉,同时寄给她500块美金,作为她诉讼费的赔偿金。

玛丽在历经惊讶、安慰与愤怒后,终于崩溃了。

不过后来从新闻报道里看,结局是好的。

玛丽起诉了市政府并接受了15万美元的赔偿金,

后来结婚了,生了2个孩子。



有时候,一起罪案发生后,“杀死”受害者的不一定是凶手;


也有可能是,冷漠的旁观者或者那些所谓正义的使者。

关注【流量君】 如果你也喜欢我们的文章就来关注与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