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公布了一个重大新发现!科研人员在曾经搜集到的缅甸琥珀中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琥珀化石,这里头有一只沉睡了一亿年的花蚤!
科研人员对这块琥珀花蚤进行了长达2年的研究,由于观察难度大,研究人员使用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显微CT技术才得以观察到花粉颗粒和花蚤结构。
它的下颚须末端膨大似一把铲子,可以传播花粉,并且发现了它身上至少留存62枚花粉颗粒。
这个琥珀花蚤发现的意义是什么呢?
被子植物(开花植物)是现在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类群,许多被子植物正是借助昆虫来进行传粉。据化石记录显示,被子植物在白垩纪中期突然大量涌现,达尔文将这一"反常现象"称为"讨厌之谜"。
因此,昆虫传粉被认为是白垩纪中期被子植物大爆发的一个关键因素。
对于古生物的研究范围,尽管白垩纪中期昆虫和被子植物的种类已经较为丰富,但对于昆虫给花传粉这种行为的起源,我们一直缺少直接有力的证据,这一次的发现就填补了这个空白。
如何判定琥珀化石的年限?
其实不难!保存琥珀的这一层岩石的里面有一些火山岩,通过火山岩里的一种矿物质——锆石矿物,通过其中的同位素比例,就可以就计算出当时沉积的年龄,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大概是一亿年前!
这是世界首次发现的最早记录吗?
答案是肯定的!在此之前,最久远的直接证据是来自德国的蜜蜂及花粉化石, 被子植物昆虫传粉的时间约4800~5600万年前,肯定了蜜蜂是当时很重要的一个传粉昆虫。
而琥珀花蚤这一发现再次把被子植物虫媒传粉机制往前推进了5000万年,也解答了达尔文的"讨厌之谜"——被子植物在1亿年前为何大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