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成都4月9日电 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连日来,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的试验田里,呈现出一派繁忙而喜悦的春耕景象:刚刚历经疫情考验的农民们开始复工,他们整齐地排列为阵,一点一行地在试验田里插秧劳动,播种下丰收的希望。
省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带领周边百姓愉快地深入水田劳作,留美女博士郭晓艺一边作为记载,一边指导村民移载秧苗。科研人员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村民的一丝不苟的劳作构成一幅浓彩重抹的春耕图。
“像这样大面织栽秧大约需要10天左右,而整个育种过程一般是在一年中的3月—9月进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四川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徐富贤介绍。
“市场上买的很多农民用的品种,很多就是我们这个基地选种的品种。一个新品种选育成功一般需要好几年,多的甚至要花上10年的时间。你看到这些牌子,都是一代一代的选,一年一年的选,很不容易,通过省里、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定才能推广。”徐富贤说,“国家认定的品种,我们还要进一步筛选这些品种,每一个品种有它的特殊特性,有的是优质的,非常好吃的;有的是产量比较高的,有的是适用于机械化的机插秧,机植播等等各方面的用途,目前,进一步筛选这里成千上万的品种,筛选这部分品种,作为指定特定区域进行推广。”
据悉,泸县水竹林村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科研试验基地,占地近200亩,在新品种选育和生态栽培技术研究上有较大优势。
一是水稻高产、优质等多功能新材料及新品种选育。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良种,一般需8-10年的南繁北育才能上市,基地上每年要栽种上万份材料,几十名科技人员的努力,仅能育成几个优良品种。
二是多目标新品种筛选。每年从全国或四川省审定的200余个水稻品种中,进一步通过人工气候室、分期播种等手段,鉴定出产量高、品质好、耐高低温、宜机械化的20~30个特异性品种,供大面积生产选择使用。
三是丰产高效技术研究。通过不同施肥量、栽秧密度、移栽秧龄等300余个小区试验,集成高产、优质、机械化等技术,供大面积示范推广。
近年来,泸州作为川南水稻生长特有生态区,该研究所立足泸州市粮食生产和酒业发展需求,不断加大科研试验基地的建设投入。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更是为基地的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大批优质高产水稻、高粱新品种、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的生产技术相继成功研发,更加科学的酿酒技术在泸州农业生产和酒业发展中得以应用。科研人员们默默无闻埋头实干的精神,成就了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陈建平 曾佐然)
(责编:罗昱、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