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晓​:凡病皆可医,惟俗不可医;凡事皆可耐,惟俗不可耐

2019-11-11     向经典致敬者

文 | 张中晓

1

一切美好的东西必须体现在个人身上。一个美好的社会不是对于国家的尊重,而是来自个人的自由发展。在历史上曾存在过无数显赫的帝国,但它却藏着无数的罪恶性循环,它的人民为了皇帝的文治武功而牺牲生命,受尽苦难,这是对过去的历史所必须注重的一个方面。

2

流氓哲学与政治哲学之间,相隔不是万重山而是一张纸。存乎其人、存乎其心而已。如果没有道义的标准,两者实际上是无区别的。明乎此,可见搞政治与耍流氓为同义语了。但政治的道德性存在于康德所说的纯粹理性领域,而在实践政治中常有流氓的跋扈,这就是为什么人世间常多悲哀、丑恶现象和永远的痛苦……

3

少年时期,真理使我久久向往,真实使我深深激动。但后来,我感到真实像一只捉摸不住的萤火儿,真理如似有实无的皂泡了,康德的阴影逼近我。康德看到了真理的矛盾(二律背反),但把它归咎于主观认识能力的缺陷。真实是存在的,真理也是存在的,但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它都是有限的东西。只有在全人类和全历史中,它才接近无限和绝对。个人应当随着生活的发展而改变他对真实和真理的看法,但是,这改变却为人类接近真理的活动作出了贡献。(远处传来了康德的声音:不,只说对了一半,人类对真理是不可知的。)

4

人们口中越是说绝对、完美、伟大……,大吹大擂,则越应当怀疑那种神圣的东西。因为伟大、神圣之类东西在人间根本不存在。欺骗性与冒险性是狼狈为奸的。当然,对于幼稚者来说是存在的,对于别有用心者来说,也是存在的。前者因外表而迷惑,后者于利用而挥舞。但是,对幼稚者来说,也是不存在的,因他仅是爱而不是理解,他还站在外表。别有用心者根本不以为存在,仅是昧心用之罢了。因之,神圣的东西在这绝望的人间本来是没有的,正如康德的理念那样。

5

统治者的妙法:对于于己不利者,最好剥夺他一切力量,使他仅仅成为奴隶,即除了卖力之外,一无所能。欲达到此目的,首先必须剥夺其人格(自尊心)。盖无自尊心,说话不算数,毫无信用,则无信赖,也就没有组织力量(影响)了。于是,人无耻地苟活(做苦工),天下太平。

6

特权与谎言是一对玩弄的伙伴。为了自己的特权,当然斥责别人对人类权利的要求。或把个人特权称为人类权利,把人类理性变为个人欲望。把权利变成了特权,或以特权形式存在的权利。一方面肆无忌惮地虐待别人,而另一方面肆无忌惮地放纵自己。

7

统治者既可以想象为上帝,也可以想象为魔鬼,一切以想象者爱恶为转移。

8

懂得哲学要有一定的抽象思考能力。而报纸的一般性质是: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导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

抽象思考总是和当前现实问题矛盾。正如必然性和偶然性,本质和现象之间的矛盾那样。伟大的思想家在他死后许多年才被理解,这是因为同时代人的目光总是被当前现实纷乱和成见的铁壁所阻挡的缘故。

9

人创造着历史,人类的行动和斗争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内容。历史的道路不是预先规定的,不是先验的途径,相反,它是既往的人类行动的结果和将来的人类行动的开始。

10

人之感觉、情绪与思考,在人的心灵中是并存之物,互相影响之物(即:心灵诸力)。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从属关系。认为理智思考高于感性感受者,乃是一种错觉。其实,它们之间不过互相影响、互相生发而已;互相帮助、互相形成而已。

11

中国人的所谓心术,是一整套没有心肝的统治手段,残酷地进行欺诈和暴力行为。所谓‘奸邪'与‘忠正',不过是美化自己和丑化他人的语言罢了。心术越高,而他内心中的人性越少。

古中国的一切精神训练(心术)是为了形成一个坚强有力意志,去奴役无数的意志和无意志。

12

如果精神力量献给了腐朽的思想,就会成为杀人的力量。正如人类智力如果不和人道主义结合而和歼灭人的思想结合,只能增加人类的残酷。

13

一个人在面对强大的黑暗时,其心灵如果不被这黑暗所吞没,或者是因为坚强的意志,或者就是他找到了化解黑暗的方法。

14

生活的意义是:使别人获得帮助和接受别人的帮助。要帮助人们,通过帮助人们,也帮助了自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互相尊敬,互相帮助,互相合作而不是互相仇视、残杀与伤害。应当是伙伴关系,而不是敌对的关系。

15

一个忿怒但又无理的人,只感到可恶但不知为什么恶、恶在哪里的人,还有什么横祸不会产生呢?他两眼充血,满脸凶光,毫无反顾地向他认为可恶的东西扑过去,不管对方是不是无辜者。他像野兽,完全失去理智。

16

怯懦之人,无力行恶,但也无能行善(为正义而斗争),他们的善男信女式的忏悔和婆婆妈妈的善良不是真正的道德。他们之不能行恶,并不是由于善(理性的原则),而是由于无力。一旦他们认为自己有力(虚假的)的时候,可粗暴蛮横哩。

17

流言止于智者。智者,不使流言继续耳;愚者(没有一般理解力者)是流言的义务传播员,可畅行无阻力。有大人口中所出之流言,有小人口头所出之流言。两者均须小心对待。轻播大人口中之流言,则我为其利用矣;轻信小人口中之流言,则我成其尾巴也。

18

在清醒的人看来,梦总是可笑的。但也有人说,对现实保持清醒,本身就是苦难。但是,人生的清醒却是一种理智、智慧和哲理的眼光,一个人要有这种眼光,他必须超越现实的纷乱和生活的情欲,在永恒、冷静的心境中观照万物的悲欢喜乐。但必须区别清醒与虚无主义。

19

凡人必先量己之长,知己之短。于所长则不可自恃而任性,于所短则不可自欺以欺人。然后平气以察人情,准情而考成事。

20

凡病皆可医,惟俗不可医;凡事皆可耐,惟俗不可耐。

21

文饰,形式上的打扮,是行事的不可缺少部分。天下大事,无饰不行,凡事由饰而加盛,由饰而能行。当然,文饰之道,非能增其实也,但加之文彩耳。

22

从不怕死到怕死,这变易中包含着深刻的真理。临死边缘,是理解哲理的好机会。人,作为一种生物,他不要死亡,恐惧死亡。但是,当他安全和舒适的时候,他常常想象死更乐,身边苦难,也以为死神能对他拯救。"好死不如恶活"。这是一个深刻的哲理。死亡,决不是至乐。即使理知上决定了死,但一个生物人,当他消除了全部道德与现实的外装时,他恐惧死亡,永远恐惧死亡。无论怎样顽强的人,只要一步一步地解除他的精神武装,最后还是会向死神低头的。因之,不理解人的死亡和死亡的人,就无法进入哲理的殿堂。先天的概念(社会人),根基于经验(生物人)也。

23

中土之思想革命,关键在于打破对经典的信任心理。并不是否定经典之内容,而是否定人们对经典的信任态度。盖此信任态度产生于对大家长的依赖、信赖和服从上面,乃人类童年时期所特有者也。明乎此,则六经真皆我注脚矣。中土之信任,是盲目的偏信,不是理性的信念。

24

人的一切糊涂的根源,是由于不仅不能分开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区别,而且也没有分开自己本身的理智与感情,言与行等等之间的区别。因此,人们就产生了不仅把人们看成和自己一样,要他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而且把自己看成和别人一样,一厢情愿或一见钟情。

25

只有成为你自己的,才能从外在的变成内在的。任何对于人的事物都是如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IdAWW4BMH2_cNUgQke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