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综艺似乎有个“差不多定律”:
当各大平台都开始追逐同一个类型的节目,起着差不多的名字,请着差不多的导师,设置着差不多的流程,就证明这类节目已经开始散发差不多的糊味。
今年,这命运似乎终于落到了比拼演技的综艺头上。
从2017年的爆款《演员的诞生》,到变了名字的《我就是演员》;
到去年主打新人、结果毫无水花的《演员的品格》;
再到现在同时对打的《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和《演员请就位》,以及于正已经吆喝过的、还没播的《演技派》……
竞争起来了,演员扎堆了,观众懵了,热度却凉了。
不过这中间,还是有个问题值得探讨:
当下中国观众明明如此呼唤好演员,为什么这些展示演技的节目还是被观众抛弃了?
或许最先被怪罪的,不该是短短两年就审美疲劳的观众。
这一季的《我就是演员》,明明很有排面——
光是请来李冰冰和张国立这两位足以做导师的咖,来亲历亲为地表演,质量上就先稳了一半吧?
结果,播出第一期后不幸被封“本年度最想快进综艺”。
尴尬了。
看来,“请最大的咖,做最糊的综艺”的骂名,浙江卫视又逃不过了。
其实节目的本意是很不错的:让大咖们飙戏,巅峰碰撞,赛制宛如演员版《我是歌手》。
但问题是,如果大咖演得不够好,谁有评判的资格?
第一组,佟大为和梁静搭档演出的《夏洛特烦恼》改编片段,就碰上了这个么个尴尬情况。
两人的表演基本功没得说,却和这个喜剧片段八字不合。用网友的话来说,就是“我还以为谁把喜剧改成严肃生活剧了”,从头到尾心中没有一丝波澜。
到了点评时间,坐在场下的只有业外人士姜思达,小心翼翼地说出了他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的观后感:
前面笑不出来,结果对后面的升华和煽情也融不进去。
话其实已经说得很委婉了,但眼看气氛有些尴尬,于是话题迅速被另外几位负责点评的导演带往了“演员该不该跨出舒适圈”的方向。
一时间,在导演们的交口称赞中,你还以为自己来到了“佟大为挑战自我跳出舒适圈表彰大会”。
但没有一句话去评点这段表演本身中,两位演员究竟处理得如何。
李立群老师打的圆场,吓得佟大为本人都鞠躬
整期节目,不管演得水平如何,都充斥着这种变味儿的气息——
大咖们在舞台上做完自己的工作,台下的导演们就像一场大联欢的特邀观众。
只有赞美,没有批评,最多不咸不淡地和和稀泥,几乎没有从专业和演技的角度进行过剖析。
全然不见前两季章子怡不论好坏总能说到点子上的较真劲儿。
演员和导演之间心照不宣的场面话,对于观众毫无吸引力,难怪大家恨不得快进。
但想想也是,节目这么一办,就像隔壁爱奇艺的《乐队的夏天》。
台上台下都是熟得不能再熟得老炮儿,谁也不需要证明自己什么,谁又愿意得罪谁呀?
隔壁的《演员请就位》,倒是在参赛选手的多样性和导师的态度上好一些。
有新人有老人,水平良莠不齐,导师观点各有交锋,其实观感上更像最初的《演员的诞生》。
但看下来,观众也会不由得想起四个字:竭泽而渔。
就像偶像选秀泛滥时人们担心过的,现在问题变成了:比演技的综艺那么多,真的有那么多实力过关的青年演员撑得起来、能在这里证明自己吗?
不上不下,最为尴尬。这个道理确实在哪儿都适用。
《演员请就位》里不乏拿得出手的表演,但很难出彩到能像当时蓝盈莹和凌潇肃搭戏搭出来的化学反应、引爆大规模赞赏。
倒是演的不咋地的,反而能迅速成为新的群嘲对象“火”一把。
比如这两天备受诟病的《仙剑1》改编片段,佟梦实、祝绪丹、毛晓慧三个年轻演员活活把仙剑1演成了二女争一夫的浮夸狗血剧。
赵灵儿负责瞪眼,林月如负责悲愤,李逍遥负责看戏,把观众尬到想自戳双目。
不仅导演们在下面脸色难看,没必要掩饰自己的现场观众早已笑出了声。
但最后,被网友批评得最狠的“赵灵儿”毛晓慧反而是三人中被陈凯歌选中的那个,理由更加匪夷所思:
“她拍了四五部电视剧到现在一部都没播出,应该给她一点鼓励”。
观众彻底懵了:矬子里拔将军好像也不是这么个拔法吧?难道这个比赛是靠比拼同情分吗?
但你再仔细一想——演技类综艺,如今也确实越来越像个想尽办法自我推销的大卖场,场外因素的戏份似乎越来越多。
有人急于展示展示自己、兜售自己的能力。
比如参加《演员请就位》的于小彤在排练时始终抱怨自己戏份少、展示机会少,还得到了陈凯歌的三字评价:“不满足”。
但于小彤直言,不要说什么“我就是来学习的”,我就是来比赛的。野心勃勃的样子立刻引发了一波“好演员需要争抢分量吗”的讨论。
有人则触景生情,感叹演员处境不易。
比如被群嘲的“赵灵儿”毛晓慧,在片场突然心生感叹、情绪失控。
她哭的是演员作为一个商品被挑选的被动处境,哀叹这辈子可能都遇不到一个想要合作的导演。
是不是感觉演技类综艺在演习之余,逐渐“艺术人生化”了?
没展现出多少服众的实力,倒是眼泪鼻涕一大把,牢骚苦衷一肚子。
这苗头到底是从哪里开始的?回想了一下,路径大概是这样的:
第一季《演员的诞生》火了,也挖出了一些颇具实力的不知名演员,开辟了一条挖掘遗珠的新路子。
等到第二年《我就是演员》的时候,演员们的感言时间明显更加多愁善感——想让好戏看到自己的任素汐,生完孩子就没工作的王媛可、澜曦、杨蓉……
这时的演技类综艺,其实已经被默认是一个自我推销的机会了。
如果说当时中年女演员们的痛陈,还是在试图打破一种不健康的行业潜规则,那么到现在演员们在演技综艺上发的牢骚,更像是一种没来由的不服气:
“我怎么还不火?我凭啥没戏演?快看看我让我演戏吧!”
所以也很好解释,为什么大大小小的演员一上这种综艺,不管风评如何就要先吹一波“演技炸裂”——
来都来了,这么好的推销机会,为什么不呢?
那么,演员们指望一档综艺拯救自己并不顺利的职业生涯,到底靠不靠谱?
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于另一个问题:之前那些真因演技类综艺有所收获的演员,是因为什么?
事实上,最初被《演员的诞生》推到大众眼前且真的成功以此为事业踏板的,细数来基本也就剩彭昱畅和周一围了。
前者是无心插柳地证明了自己作为年轻演员的实力,也由此开启了新的商业价值;
后者虽然后续褒贬不一,但至少有保质保量的作品产出,那也是实实在在可供人欣赏和评判的东西。
就连当时并非参赛选手的陶虹,因为帮彭昱畅完成了《末代皇帝》,当时就饱受赞誉、让人印象深刻。
她今年又通过国民生活剧《小欢喜》翻红,几乎是意料之中。
而当时节目中本身就没有那么突出、后来也不见作品跟上的演员,也就继续不温不火了。
这也很像偶像选秀节目结束之后没有舞台、歌手选秀节目之后没法发歌的凄凉,根本问题还是出在环境和土壤上。
试想一下,假如这是其他职业的竞技比赛呢?
大厨来竞赛做饭,修理工来比赛修水管,律师来比赛打官司……无论在一时一刻的节目上表现得多风生水起,台下真正能让他们养活自己的是什么?
是一个有健康供需关系的行业氛围,是自己过硬的能力和不断进步的上进心。
如今演技比拼类综艺被视作成功的捷径,却本末倒置了:
只因为它在行业最黑暗的时候撕开了一条口子,从业者都开始指望搭上这班车,就能一下解决这两个问题。
所以很多人才会显得很“急”。
但除此之外,这客观和主观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有些人在综艺的镜头前抱怨前者,后者又是否真的问心无愧?
仔细想想,真正值得观众振臂高呼“快给ta工作吧,ta不演戏简直是娱乐圈的损失”的演员,有多少?
何冰、郝蕾等演员都曾批评过如今流行的“炸裂式”演技
这背后,其实还有两年前《演员的诞生》爆红之际挖的一个坑:
它让许多人意识到了演员的专业性,却没让人意识到这份工作的职业性。
演员与明星,前者本是一份职业,后者是前者做到一定成就后被赋予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光环。
演员作为一份职业,有其在公众面前展示工作成果的特殊性,但也并没有那么特殊。
袁泉谈“演员只是一份职业”
从事任何一份职业,都可能经历行业的热潮与低谷期。
也会有因为环境不好而艰难求职的情况,有因为自己能力不足而无法得到满意工作的,有位了生存而强迫自己做不喜欢事情的,更有运气不好迟迟不能自我实现的痛苦。
杨紫上节目时谈到自己以前接了很多不喜欢的戏,但无可奈何
普通人的现实中,人们不会在初入社会的一两年就公开抱怨“我没有资格选择老板”;
不会在能力不足的时候妄想“怎么别人能进BAT,凭什么我只能干这么普通的工作”;
更不可能对粉丝哭诉我好难,还能获得“宝宝你才是最棒的不要听信流言蜚语”的回馈。
但是,当这些桥段的主角是抱怨时运不济、行业寒冬、自己陷入困境的青年演员时,他们似乎总能显得理所应当,然后轻易获得大把的唏嘘和同情。
刘雅瑟在节目里说的其实也是迷茫打工仔心声
当演员们一窝蜂地走向演技类综艺,想要的到底是“我要证明自己还不错,我希望更多的人看到我”,还是“我有了个这个资源,得想方设法利用它红起来”?
是演员的自我修养,还是成为明星的捷径?
是踏实的进步,还是单纯的“火”?
当市场开始矫正畸形的生态,慢慢地让供需关系回归一个相对正常的样子时,或许从业者也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正视演员是一个有风险、有坎坷、需要不断精进自身能力以应对变故的职业。
而不是我只要抓住机会疯狂推销自己、总有一天能出头的赌博游戏。
否则,演技类节目再多,也注定沦为“快钱心态”的工具。
而观众渴望影视业有所进步的朴素心愿,终究也只是被利用的流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