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酱厂的萝卜车间
老酱厂门外仍有卖兰花萝卜
最后的“萝卜哥”
收购萝卜
盐渍后的萝卜
老酱厂的萝卜菜畦
文/图 张小章
上世纪90年代初,岳阳人上北京“拉关系”,不外乎带两样东西:龟蛇酒和兰花萝卜。龟蛇酒送人,兰花萝卜火车上吃。
只说兰花萝卜。
足够让岳阳自豪的酱菜。从削坡新村巷子里老酱园走出来的这包酱菜,去过上海,下过广东,闯过海外。到如今,只要一提起这包酱菜,很多老岳阳人顿时满口生津,那脆爽、香辣的感觉从记忆中走来,抚之不去。
兰花萝卜,因为制作时的刀功特别,切削后的萝卜连绵不断,类似蓑羽,所以也叫“蓑衣萝卜”。这是一包自明朝就已经出现的地方酱菜,因为洞庭湖区土地肥沃,湖洲上出产的萝卜体长、个小、皮薄、多汁、味甜,以这种萝卜为原料,通过盐渍脱水,花刀切片,再加拌辣椒粉、白沙糖、小麻油,制成方便的快食小包,深受食客喜爱,特别是旅行佐餐大受欢迎。
为什么叫“兰花萝卜”?
有两种说法,一是因为加工萝卜的刀法为左右切,切后的形状形似盛开的兰花。上世纪80年代,原李鹏总理夫人朱琳品尝到蓑衣萝卜后,对其大为赞赏,看到一只小小的萝卜,提起来很长一串,吃起来更是韵味无穷,提议将蓑衣萝卜更名为“兰花萝卜”;第二种说法是盐渍后的新鲜萝卜,会产生一种类似春兰的香味,所以叫“兰花萝卜”。倒是原酱厂老工人李淑桃娭毑的解释更加符合真实。她说,人们开袋吃蓑衣萝卜,捻起萝卜时,心情迫切,小心翼翼,总是会下意识地跷起兰花指,所以就叫成了“兰花萝卜”。
据传,“兰花萝卜”是清末岳州城戴同兴酱园掌门人冯鑫元取的名。“戴同兴”是一家酱菜连锁店,
总店在长江下游的南京,岳阳“戴同兴”是加盟店,制作的苏式酢、醋、酱及各种酱莱很有名望,尤其是以洞庭湖萝卜为原料生产的酱腌辣萝卜,更为行销。因为其中的苏式风格,传统的兰花萝卜都带着甜口,甜中带辣,辣中微酸,酸中有甜,明显区别于湖湘地区的传统制作的辣椒萝卜,特别适合“调口味”。
这种“苏式萝卜”加工方法很独特,原料选取单个重三两到半斤的白萝卜,将萝卜洗净后,按100斤萝卜4斤盐的比例入池腌制一个月。加工切制时,上下交叉下刀,不切断。然后漂洗、榨干水分,使萝卜内的盐分含量为5%左右,这时,100斤鲜萝卜只剩下了约30斤。
拌和味料是酱园的独家秘籍,也是兰花萝卜征服味蕾的最后“招术”,为的是鲜、香、脆、辣、甜,层次分明,相得益彰。
有故事说上世纪90年代,原岳阳市委书记储波同志去西藏山南地区慰问,因为高原反应,没有口味,吃不下饭,有随行人员从行李中摸出一包兰花萝卜,袋子一撕,香了一桌子。储波书记是北方人,本不习惯食辣,他试着撕一小瓣夹在馒头里,竟然越吃越有味,忙问“带了多少”,随行人遗憾地说就只这一包了。“留着留着,要吃到拉萨!”书记说。
自古以来,岳阳的酱食生产一直很有名气,从沙市到汉口,过往行船都不忘上岸来打酱。在民国年间,岳州酱食生产基本上是由湖北籍的李氏家族在打理,李字牌酱油和豆瓣酱的鲜香,给老岳阳人留下了深刻记忆,但声名远播的还是兰花萝卜。
从1985年3月开始,岳阳兰花萝卜销售量开始增加,最高日销售量达1.5吨14000多包。为了保证市场供应,酱厂扩大生产,新建兰花萝卜车间,改革工艺设备,自制脱水压榨机,兰花萝卜生产线日产量达到了3万包。
然而,好景不长,在改革开放初期不规范的市场竞争中,这朵“兰花”最终还是凋谢了。
这一品牌的衰落成为了岳阳人永远的痛,其中的原因值得经济学者研究。首先是竞争,兰花萝卜红火以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因为失去监管,各种品牌的萝卜层出不穷,各种旗号的兰花萝卜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种局面让老酱厂人所料不及。造成的后果就是李鬼打李逵,假“兰花”盛开,真正的兰花无人识。再者是营销,由于酱厂没有自己的销售网点和渠道,同为兰花萝卜,老字号的兰花萝卜销售利润是最低的,于是,在利益的推动下,经销商大力推广其他厂家生产的兰花萝卜,各种兰花萝卜一时间鱼目混珠,老酱园兰花萝卜的销量急剧下跌,最低时,一个月销量只有万余元,年产量由3000多吨下降到300多吨。
李淑桃娭毑说,制作兰花萝卜是要用心的,首先是选萝卜,个体要大小适中,刀法更是有要求,原来手工切花,每寸切16刀,现在机械切花,每寸只切14刀,别小看少了这两刀,特别影响萝卜的盐度和口感。还有,正着切和反转着切,必须保持标准的深度和厚度,只有用手把持,才能找到感觉
否则,没有兰花。